书城传记走近北京
5644200000024

第24章 活跃在国民党决策中枢(3)

2月20日,是既定的选举的日子,这一天,粱肃戎不仅遭到国民党竞选对象吴梓、沈世雄等人的挑战,而且民进党在朱高正等人策划下,发动了一批人在会场外高喊反对梁肃戎的口号,见了老“立委”来,见人打人,见车推翻车。老“立委”、台湾中兴大学、逢甲大学物理学校教授方殿华刚一下车,脚还未站稳,就被民进党的人打得眼冒金花,鼻流鲜血;郭登敖、费侠的轿车被推翻,又被人点火烧焚。蒋公亮虽是病人,也未逃厄运,被打,氧气罩不知去向,呼吸受阻,被护理人员抢救出包围圈,第二天病逝台大医院。

“立法院”选举“立法院长”,暴力之举相伴,流血冲突不断;会议在争吵、骚动、协调,劝说中进行,几位竞选人发表着演说,梁肃戎发表了二千多字的演讲,他站在台上,面对中外记者的闪光灯,和骚动的会场,镇静陈着,用宏亮的声音压倒一切噪音讲道:

“肃戎以非常沉重的心情,和无比的信心来面对各位委员及各位记者先生,因为这一二个月以来,我个人常午夜沉思,检讨我个人过去四十年来对社会、国家、民族所作的努力,以及近来社会朝野所发生的种种问题。……民主的成长,路途是十分艰辛的,但是,我还是有无比的信心,毕竟这是我们仍在走的路。

刚才我很敬佩张俊雄委员对我个人有若干厚誉,……肃戎个人是东北人,在“九一八”时才十二岁,被日本侵略,而东北人民很多是直、鲁、豫移民过去的,和台湾的前辈来台土有同样的背景,如果东北无直、鲁、豫的移民和当地人来居住的话,则东北早被日本所吞没了,同样,在台湾亦是如此,如果台湾没有福建、广东的移民来开垦,则这个地方可能早已是荷兰的殖民地了。

本人所受的遭遇,和台湾所有同胞一样,都是被异族侵略过。我也深深感到在东北时曾受到没有自由与人权的痛苦,所以,我对自由民主的追寻有刻骨铭心的经验,因此,我到台湾以后,也是根据我的基本想法,在立法院、在我的党内,为自由、民主、人权而奋斗。我始终对我的信念坚信不穆,在所谓“党外时期”,我在党内是非常支持,而从旁协助,因此,党内保守的同志,对我相当地不谅解。

今天解除了戒严,而且行允许成立政党,今天民进党也是在执政党的开明政策下所产生的。

民主的发展过程中,民主是一种内涵,也是一种文化,在日本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也经过打斗,我很希望民主的抗争能缩短,因此我常说‘朝野’关系要正常化,而在坐各位委员都有责任。

经过上午的程序,恢复了我的信心,大家都能透过辩论的程序进行论政。

肃戎承蒙执政党提名为立法院院长候选人,深感责任重大。今天有机会在院会向诸位先生并同仁表达个人一些意见,内心至为感谢,诚恳希望诸位先生与同仁,多多赐予以支持与指教。

本月7日,执政党通过提名之后,肃戎蒙李主席召见,勉励做好立法院工作。李主席特别指望未来立法院能多通过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法案,也期望立法院与行政院之间能维持良好,更盼望立法院能在团结和谐中力求进步。因此,肃戎在多次的茶话会中,均提出三项期勉。

确保立法院的正常运作与发展,使之成为代表民意的民主政治殿堂,以达成福国利民,团结党籍立法委员同仁一致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巩固民主法治人权之基础。

加强立法院内各政党间的协调沟通,建立和谐之议事秩序,促进朝野政党关系正常化。

上述三项目标,肃戎非常希望诸位先进同仁,多给予指正,使之居为将来立法院议事正常的基础。

《立法院组织法》的规定,立法院工的职责,主要是主持会议·并综合院务。肃戎自获提名以来,偕同副院长提名候选人刘松藩先生,亲自拜访诸位同仁当面请益,更出席多次茶话会,十三天以来,承蒙诸位同仁许多的指教,将来必定一切依法,超然、公正主持会议场内外秩序,保障全体委员同仁合法的职权,并本着革新国会,发挥真正民主内涵,对如何立法的正常运作与发展,促进朝野关系正常化,全盘修订《立法院组织法》、《院议事规则》,照议本院退职委员同仁,加强本院各项软、硬体设施,提升幕僚人员素质水平,充实资讯设备与咨询人才,以及新院址的决定筹划事项,一定尽量与委员同仁座谈,广泛征询意见,务求有效革新院务,建立现代化的立法院,以符合未来,国会的需要,有助于全体同仁行使立法职权,使立法院真正成为代表民意的民主政治殿堂。

肃戎为忠实的国民党党员,于民国三十七年当选辽北省区域立法委员。四十年来,在追求民政、维护立法院尊严、促成野朝沟通,以及推动立法院议事运作等等的问题上,个人的品德、职见能力,诸位同仁早已有所评价。肃戎绝非不识时务,或昧于潮流的人。肃戎一生以坚强的国家民族意识,完整的人格,与一贯的中心理念,从事政务活动,为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维护宪法及宪政体制,四十年来改其志,从不为一己前途,甚至个人生命安全有所瞻前仰后的,今后,如能获得诸位先进同仁的信赖与支持,必当基于政治良知,努力调和新旧,负起世代传承的重任。

执政党提名立法院院长,肃戎认为这是一生最大的荣誉,也是一项挑战,深感责任重大。做为一个政治人物,应有担当,要有足够的勇气,更需无畏的精神。未来的岁月虽然艰苦,但是肃戎承蒙诸位先进同仁的鼓励与支持,勇气倍增,如能顺利当选,必当追随各位先生,忠于职守,偕同副院长,在各位先进同仁指导之下,努力于院务革新,增进立法院议事效能,以达成福国利民的目标,报答各位先进同仁的爱护与支持,并无负于全民对立法院的深切期盼”。

梁肃戎的演讲,获得与会同仁的热烈掌声,晚六点,打了一天,协调也见效果,时机已成熟,选举可以开始,梁肃戎的选票必定会佳,然而,会议主席谢深山却出乎意料地宣布:

“延期到二十七日改选!”延期,无论谢深山如何想的,客观上都给梁肃戎的竞选带来不利。

首先是国民党中央认为:

“梁肃戎给选举带来这么多的麻烦,何必再提他。”民进党扬言:

“再提名粱肃戎,还要更猛烈地打砸烧。”这时,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张景为采访,宋楚瑜告诉他:

“选举中拉选票不人道,蒋公亮都快死了,还被人找来,结果,死了不是?”张景为问:

“谁把蒋公亮整来的?”宋楚瑜反问道:

“是谁在选举你不知道吗?”记者们蜂涌般地采访蒋公亮家人,想写《梁肃戎拉选票致死人命》爆炸性新闻,可惜,蒋公亮太太的回答,使记者们失望,蒋太太说:

“梁院长不是那种没人格的人,他知道我丈夫病了,没到家来拜访,是蒋公亮自动去的。”拖延七天,谣言四起,有人说国民党将另提人选。

梁肃戎昼夜难眠,心神煎熬。

物极必反,选举前,形势突然出现了有利于梁肃戎的变化:李登辉出面支持梁肃戎。混乱的选举,使李登辉认识到梁肃戎能否当选,也是对自己权威的检验,于是他亲自化解了国民党另外两名候选人“立委”吴梓、沈世雄的搅局,整合了国民党籍立委的力量。民进党对梁肃戎“逼退”之举过分,引起公愤,资深“立委”一致对外,抛开派系恩怨,团结起来扶梁肃戎上台。

梁肃戎不屈不挠,镇定自如,信心坚定,坚毅努力。终于在2月27日的选举中,顺利当选,成为“立法院长”。

05为李焕阁揆直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中国古代一些君王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后所采取的手段。李登辉统揽了党政大权之后,对帮助他排除障碍,使他当上党的代理主席的李焕,也效仿古代君王,开始下手了。不过,他却是从贬俞开始的。

蒋经国生前安排了“接班四人结构”框架,即李焕、俞国华、郝柏村、蒋纬国。李登辉不会甘于仅有一个党主席和“总统”的名称,他要的是党政军的实权,目的是搞本土化,实现他的“台独”目标。所以,他上台后要拆除“接班四人结构框架”。

蒋经国在世时重用台湾才俊,李登辉是当年李焕正式推荐的三人之一;在蒋经国去世后,李焕又力排阻碍,筹划李登辉当国民党的主席。梁肃戎和李焕促成了李登辉当国民党的代理主席。梁肃戎与李焕谊厚,又深得李登辉信任,那么,在李登辉对李焕等人实行“烹”与“杀”的时候,梁肃戎如何呢?

台湾问题专家对李登辉拆除“接班四人结构”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心理活动描述道:

上台之初,李登辉当时是处于亲蒋系的包围之中:中央决策圈内有蒋经国的“接班四人结构”主持,各级党政军经系统都操纵在蒋经国生前安排的官员手中。准备改造国民党和台湾社会的李登辉,要想突破这一重围,只有考虑组织自己的团体共同作战。李登辉的基本策略是“利用亲蒋派打击亲蒋派”,这样既能达到打击亲蒋派的目的,又能造成并非是李登辉所为,而是亲蒋势力内部争权夺利所致的假象。

李登辉需要冲破的第一层扩权障碍,是打破“接班四人结构”。蒋经国去世不久,台湾政坛就掀起“倒俞风波”,要求俞国华辞去“行政院长”。而当时呼吁李焕接任“行政院长”呼声最高,但是李焕身为中央党部秘书长,多年来已经建立起丰沛的人脉关系,显然是李登辉难于驾驭的人物。李登辉为阻止李焕上台,决定留用俞国华。并对“内阁”改组,俞国华是奉命“组阁”,但“阁员”全部由李登辉决定,是李登辉挑起亲蒋势力内部矛盾的成功之作,为他发动下一波打击亲蒋势力的攻势创造了条件。此次“内阁”改组也成为“内阁”本土化的重大举措,台籍人士掌握了许多关键岗位,由此加快了党务、政治、军事及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全面“本土化”的步伐。

当然,李登辉的目的是要逐渐清除“接班四人结构”。他在顺利主导中央党部换届和“行政院”改组后,认为清除亲蒋派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一个削权对象是“接班四人结构”中的行情最不乐观的俞国华。俞国华继任“行政院长”后,国民党内“倒俞”、“反俞”风波此起彼伏,他不得不于1989年5月17日向李登辉提出辞职报告。6月1日,经李登辉提名,李焕转为主持已由李登辉完全控制的“行政院”。提名李焕担任“行政院长一”的真实意图是,身为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要收回由李焕控制的党务系统,并派出宋楚瑜接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登辉主导的第二次“内阁”改组,实现了“抬李除俞”计划,俞国华成为蒋经国去世后国民党内斗争的第一个祭品。

现今驱逐了俞国华,李焕也已被置入“政治陷井”,党务系统已由宋楚瑜掌握,已经具备调整军队系统和情治系统的条件。将对军队下手了。其中最为关键的“参谋总长”郝柏村,此人连任此职已经四届共八年,可见蒋家对郝的信任,也反映出郝在军中不一般的影响力。更让李登辉不放心的是,在蒋经国去世后,蒋家成员、特别是宋美龄女士对郝柏村分外信任,来往甚多,颇有把郝柏村当成减缓“非蒋化”进程的”保护神”的涵意。更让李登辉吃惊的是,就在决定郝柏村调职之前,宋美龄还出面游说:争取郝继续连任。因此,郝柏村成为李登辉整治的“接班四人结构”中第三个被重新安置的对象。1989年1月22日郝柏村的“参谋总长”任期再次到期,国民党中常会正式决定由郝柏村升任“国防部长”,失去指挥部队的实权,遗缺由“空军总司令”陈采龄接任。正在东南亚访问的郝柏村,接到此消息时,只有无可奈何。

李登辉全方位、多层次的“固权”行为,激化了党内矛盾,逼得一再遭到排挤的亲蒋势力起身反扑。1990年2月是国民党临时中央全会提名新一届正、副“总统”的日子。“总统一换届,成为亲蒋势力反扑的极好时机,李登辉奋起反击,将亲蒋势力的进攻一一击溃。

1990年1月2日,国民党文工会副主任郑贞铭向台新闻界透露,李登辉与李焕“搭档竞选下届正副总统”。此话一出,立即遭到被称为“非主流派”的亲蒋派的激烈反对,他们不同意李焕出局。实质上国民党当局放风李登辉与李焕“搭档竞选下届正副总统”,并非是李登辉果真要李焕充当“副总统”,只是为了测定亲蒋势力的动向,为下一步的政治动作提供参考要素,当然也不排除进一步分化亲蒋势力的目的,李焕本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还是站在亲蒋派一边与李登辉进行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