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走近北京
5644200000033

第33章 走近北京(2)

我在长春法政大学的三年,可说是我这辈子最关键的三年,不但打下了体能及学识基础,毕业后也顺利通过高等考试,当法官。但是,在1939年6月,我还在法大就读时,就以“王桂林”的化名,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在长春地区从事抗日地下工作。四年后,我所属的组织,被日本人破获,我因而被捕入狱,险些丧命。

若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不迷恋干法官的的优越待遇,而不顾生命危险,献身地下抗日工作,厚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族主义的爱国精神。

当年我的地下工作,完全是以“抗日”为目标,结合爱国青年,组织训缘,就地抗日,与敌伪做殊死斗争,以保民族生机,工作内容包括开设训练班、刊布小册子、宣传三民主义。或不避危险、营救同志,或架设电台,搜集敌伪情报,或布置交通路线,破坏敌伪设施等等。

1942年,我从司法官培训所结业,出任伪满州国首都和长春地方检察厅的检察官,对于地下工作的掩护更为有利,由于检察官有莫大权威,所以当时从后方到东北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大多由我接送,以避开检查。

但是,很不幸的是,到了1944年3月,我们在哈尔滨的秘密组织被日本特务机关侦破,所有的资料及主要干部名册垒被发现扣押,我也因此被捕入狱。我在狱中饱尝疲劳审讯与饥饿虐待之苦,历经艰险。在日本法庭上,我放判了十二年徒刑,直到抗日胜利后才获得释放。

我以上叙述自身的经历,目的是在说明,在那个年代的国家处境里,我东北青年是如何的基于爱国的热诚,和民族自尊自觉的意识,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投入抗日战争行列的艰苦卓绝。

回顾20世纪,中国可说是备受列强欺凌,存亡几乎不僳,回首前尘,百年来的血泪经验,真可说是中外历史上少能比拟的。所幸到了世纪末期的今天,中国不仅已挣脱了贫弱不振的困境,而且国家日益进步富强。

在这个中华民族奋起再造的时刻,各位或许会问:海峡两岸究竟何时才能厨结一起,共筹国家的建设?

对于这个问题,我和大家同样有着深切的期望,统一的中国,不但是全体中国人的理想,也是两岸责无旁贷共同追求的目标。更可说是一项历史性的伟大事功。但不能否认,当前两岸情势的形成,有其时空环境的因素,统一面前的障碍,需要以耐心和智慧去设法克服。

谈到两岸的统一,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两岸的分立,是日本侵略和内战的结果。肃戎从1948年离开东北,一路经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最后在1949年到了台湾,并在台湾居住迄今。我深刻体验到,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国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经过百年的分隔,台湾和大陆各自发展不同的政治和体系制度。在两岸政经发展存有相当差距的情况下,历史的鸿沟并非一时可以化解。尤其,在由分而合的过程中,如何截长补短。吸取经验,交流互惠,互利共荣,有赖两岸以诚意、耐心以及务实的政策,去寻求解决。

稍早前,两岸之间,曾有过相当良好的交往,这种交往,对建立彼此之间的互信,甚至经贸发展,都起了积极而良好的作用。可是,近一年来,由于某些因素,两岸之间的各项交流中断,两岸关系再度紧张,结果,对双方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个人浅见,当前首要之务,在于结束两岸对立状态,采取以协商代替对抗的建设性步骤,恢复理性的对话,在“一个中国”的大原则下,不搞分裂国土、不以武力解决争端进而订定和平协定,再商订统一的进程和步骤。

去年江泽民先生提出对两岸关系的八点看法,提议两岸应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平等协商。

李登辉先生及连战先生最近也先后公开表达希望促成两岸签订和平协定。所以,结束两岸的对抗,确实是两岸领导人共同致力的目标。如今两岸风雨,未来能否“雨过天晴”,可谓尽于此。

个人以为,当前两岸间,应真心诚意,互信互谅,大陆若能放心,台湾地区人民由于安全获得保障而安心,则两岸直接三通的障碍即可扫除,两岸的经济合作必然迅速开展,台湾的技术,人才和资金就可以和大陆丰富的资源相结合,如此一来,一个互利共荣,相关的中华经济圈即可自然形成。

各位先生、各位同学,肃戎认为,20世纪的历史发展经验显示,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取决于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成就,同时奠定了政治改革的基础。苏联戈尔巴乔夫“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结果造成苏联的崩溃,原因在于他没有能力解决人民生活的问题。日本及德国能够从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焦土中重新站起来,成为当今世界上的强国,靠的也就是强劲的经济实力。同样的,台湾以自由化,国际化的经济制度为基础,才能创造出目前的繁荣局面,并且进一步取得其他各方面的成就。今天,中国大陆国力大幅度提升,不容否认,乃是邓小平先生从1978年推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从这些例子中,可见经济在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发展经济的前提,就是要有和平的环境。

各位先生、各位青年朋友,两岸之间因为历史因素留下的误解t如今事过境迁,双方应以前瞻性眼光,着眼于民族的久远利益,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求大同存小异。两岸如果能解除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定。进而相辅相成发展经济,共同促成中华经济圈的实现,则两岸统一的需求会自然加强,统一的目标也自然水到渠成。届时,建立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理想,也一定可以实现。

最后,肃戎再次感谢郝校长、蒋主任的邀请,也谢谢各位青年朋友,让我有机会在这个东北的名校,作简短的讲演。谢谢各位,敬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尽管少帅张学良常说自己是“罪人”,但梁肃戎仍十分佩服少帅掌政的八年(民国十八年到二十六年)的丰功伟业,包括让东北无条件统一,以及西安事变。

2000年6月22日上午十一时,张学良的夫人八十八岁的赵四小姐病逝于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百岁的张学良痛苦万分。

梁肃戎闻讯十分难过。

台湾中央社台北2000年6月23日电。这样报道陪伴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一辈子的赵一荻女士今天在檀香山去世,熟识张学良夫妇的前立法院长梁肃戎闻讯后十分难过,尤其对赵一荻陪伴张学良走过后半生幽禁日子,同是东北人出身,梁肃戎感慨万千。

粱肃戎前年曾与《传记文学》发言人刘绍唐赴夏威夷探视张学良夫妇,他回忆当时赵四小姐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一直戴着氧气罩,不过,尽管如此,并未减弱她对生命的热爱。

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16岁时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追随爱情远走天涯,当时位居政府要津的赵四小姐的父亲还因此与她脱离父女关系,震惊一时。

粱肃戎说,或许因为是虔诚的基督徒,赵四小姐个性温驯,但做人处事原则坚定,不过,赵一荻鲜少在公开场合出头,总是依偎在张学良身旁,尤其是陪同张学良度过幽禁且寂寞的日子,毫无怨言,不愧是了不起的中国传统妇女。

小张学良19岁的粱肃戎回忆当年与五院院长共同替张学良过90大寿后,才渐渐与张家熟识。当时赵一荻虽然也已77岁,但常会做一些东北面食及饺子宴请朋友,一谈起东北,忆往事,常掩不住内心喜悦,如数家珍。

由于张学良夫妇感情弥坚,梁肃戎很担心赵一获走后,张学良能否承受这种椎,心之痛。

赵一获今天去世时,张学良一直陪侍在侧,当赵四小姐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张学良仍舍不得放下赵一荻的双手,沉默不语坐在轮椅上,泪水慢慢流下来。

粱肃戎说,曾经有不少书商想请赵一获口述历史,但都被·个性拘谨的赵一获t一一回绝了,后人可能少了一个了解张学良为人的管道……

‘梁肃戎离开东北大学之后,回到了离别四十八年的故园——辽宁省昌图县鴜鹭树。

一个打工归乡的人,心情尚且那样地激动l梁肃戎离开家乡半个世纪,才回到生养他的鴜鹭树,激动的心情难以描述,儿子梁大本为父亲备好了救心丹。

梁肃戎跪在父亲的坟前抽泣,梁肃戎站在旧宅址沮流满面,梁肃戎握着陌生乡亲的手久久不放,梁肃戎捧起故乡的泥土亲吻……

踏上东北的土地,游览沈阳,探访鴜鹭树,他怀念,他愤恨,他遗憾:怀念逝去的童年少年时代,愤恨日寇的侵略,遗憾的是两岸的分治,此时他只剩下一个未了的心愿:

盼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拜会国师顾毓秀2000年3月18日台湾将选举总统。1999年11月27日,梁肃戎以“和统会长”的身份率团访美,计划访问纽约、费城、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和洛杉机等六大城市,全部行程十九天,目的是与侨界和中美相关人士广泛交换意见,达成和平统一祖国的共识,同行团员有耿荣水、郭俊次、雷渝齐、汤绍成、梁大夫。

旅途中见到各色各样的人,持左、右、中、统、独观点的人皆有。

11月23日在美国费城拜会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老师顾毓秀老先生。

顾毓秀先生是江苏无锡人,生于1902年,九十八岁高龄了,当年曾任国民党中央大学校长,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部长陈立夫),他一生致力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

梁肃戎向顾先生表达了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说:

“为了消除李登辉的‘两国论’,1998年4月19日,成立了‘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员包括仁人智士,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政治团体,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共有、共享’,反对‘台独’,反对‘一中一台’,在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不能分割前提下,台湾不独立,大陆不动武。”并向顾先生介绍了1998年9月12日自己率“和统会”一行四十人访问北京,见到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共高层领导人之事。

顾先生十分欣赏梁肃戎,并对“和统会”的工作表示肯定,与梁肃戎侃侃而谈。说:

“自己最有名的门生,当属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据顾老回忆:

1946年左右,在上海交大开设微积分课程,江泽民是他的学生之一,成绩甚为优异,对他印象深刻,只是没想到他后来成为中国大陆的最高领导人,更没料到还认为这个老师。

1997年5月间,江泽民访美,还特别到费城来看他,轰动一时,顾老也因而名闻中外,师以生贵,传为杏坛佳话。顾老还说,台湾的李元簇也是他在中央大学时的学生,朱镕基则是他学生的学生。因而顾老辈份之高,可谓无出其右者。

顾老虽年近百岁,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说话中气十足;更难得的是,他对两岸时局相当清楚,也甚有见解。

他针对梁肃戎的担心告诉梁肃戎三点:

一是两岸绝对打不起来,中美台三方都不愿打仗,因为战争对谁都不利。他也曾面告江泽民,打仗为下下策,绝不可轻启战端。

二是“和平统一前途,2000年会有突破性发展。因两岸加入WTO后,必然加强经贸交流,直航也指日可待,将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明年台湾总统大选,李登辉下去”。

顾老在九十岁时,曾送给费城程君复教授一幅对联:“圣人日月心,仁者山河寿。”对于有“国师”美誉的他也把这副对联赠给梁肃戎。

听了顾先生的一番话,梁肃戎深受启发和鼓舞,更加坚信为和平统一大业所做的努力并非精卫填海,虽然任重道远,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