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结局——写在《浮光·情瘦医生》当中的话之三
刚刚写的时候,图好玩想弄个十几万字过过干瘾,
后来天涯海角,三山五岳的朋友们跳出来捧场,不断给我惊喜,给我勇气,给我前赴后继的信心,于是斗胆为自己立了个一百回的目标。
委实让我惊心动魄了好几夜。
一百是个吉利的数字,我盼望小说也能有个美好的结局。
近乎十全十美的幻想。
只是我忘记了要想写实,便做不到完美。
武学泰斗张三丰在百岁寿宴的时候本该很开心,天下群雄纷纷前来祝寿,风光无限,他自己的武学造诣也到了世人罕及的巅峰,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直到他最心爱的弟子张翠山被迫在他面前自刎以谢天下。
然后殷素素也死去,然后张无忌又被打成重伤。
他才喟然长叹:活这么长,武功练这么好又有何用?
这一回叫作百岁寿宴摧肝肠。
写得非常惨烈,把人情苦难推到了极致。
但是金庸在若干年后修订时却说书中写得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因为那时候他还不明白。
直到他经历了丧子之痛。
另一位至情至性的武侠大师古龙也写过一个人。
一个叫王风的人,出场的时候就已经中了一种剧毒,一种无人能解的奇毒。
据说中了毒的人只有一百天的寿命,
尽管是天马行空,玩弄生死如翻掌的武侠小说,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为读者着想替王风扭转这个凄凉的宿命。
但是他没有悲观,没有气馁,没有丧失对人性灿烂的向往。
他依旧喝酒,依旧杀人(为了救人),依旧出生入死,依旧敢爱敢恨。
相反因为死期临近,他在做自己该做之事时更加得奋不顾身,真正的做到了视死如归。
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他。
我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之处。
书在最后这样写道:
“‘我希望你能够留下来。’血奴看着他,眼瞳中仿佛多了一些什么。
王风好像听不懂,举步走了出去。
血奴嘶声道:‘你怎么这样狠心!’
王风没有回答,也没有回头,血奴的眼泪不禁流下。
王风的眼中呢?
谁都看不到他的眼,他的脸。
这一次他再没有回头。
风在吹,吹起了漫天烟雾,王风消失在风中,烟中,雾中。
王风的生命岂非就正如风中的落叶般无可奈何?天下间岂非多的是这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他从雾中来,从雾中去,发生的故事也如同梦境一般难以追忆,却在我那时少年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震撼。
生命有涯,但情感无涯。
总觉得人物有了自己的生命,自身的灵魂,再写下去就相对轻松一些,我只需要提供道具场景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因为心境不一样,作者和读者的心境都不一样了。
我一直都以为读者的智慧是远远大于作者的,所以很多作家难免都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他其实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跟不上读者的脚步,只好无奈地说自己迷了路。
语言,技巧,情节,人物性格都会在某个阶段定格为某个模式。
聪明的读者很快就会掌握,然后适应,然后疲倦,最后变成了反感。
所以我见“好”就收,在一百回的时候赶紧设定一个段落,差强人意地“完美”一下,也算是过过干瘾,不负初衷。
并模仿电视剧的创意,唤做第一季。
为了收视率,电视可以拍很多季,一直到没人看。
我没有那么远大的宏伟目标,我只是想把我的故事讲讲完整,下面多出来的第二季纯属意外。
所有的续集似乎都难逃狗尾续貂的命运,我恐怕也未能免俗,所以能保持现有的读者,我就很满足了。
十全十美,是我做每件事情前盼望的最初的结局,尽管多数不尽如人意,但总觉得自己真心付出,希望便永存心间,不愿离绝。
肝肠寸断的日子,唯有文字和酒精相伴,偶尔也会抽几根烟,相比以前,颓废多了,专业书也看得少,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实在愧对远方的老父和家乡的奶奶,遑论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
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时候敲键盘的手指会疼痛,看屏幕的眼睛会刺痛,但是想到兄弟姐妹们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不分昼夜地守候着我的故事,便不敢偷懒,每天早早起床,或者午夜酒醉之后也不敢贪恋被窝,总要写上两句才能安心,督促自己,使灵魂时时保持清醒,倦意淡淡的时候,就叫上三五朋友出去喝几杯,发发牢骚,放松放松。
渐行渐远,开始是一个人走,后来发现孤独的朋友原来很多,大家结伴同行,很温暖。
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事愉悦,情感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