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挺经》学生活
5650200000020

第20章 能屈能伸寂静藏锋(2)

城府深严,这是官场中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出于口,将自己的整个内心世界深深地包藏起来,使他人无从窥见其奥秘,这样也就不致授人以柄,这是官场上自我保护的一个基本手段,是“韬晦”的主要表现方式。

殷纣王不分昼夜地饮酒,白天也闭窗点独,以日为夜,以致忘记了日期,问一问身边的侍从,也都喝得稀里糊涂不知道,便派人去向担任太师之职的叔父箕子去打听。箕子说:“身为天下之主而自己和左右的人都忘记了日期,国家就很危险了。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知道,我也就危险了。”便推辞说自己也喝醉了酒,不知道日期。

这则故事给人的教益是,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不要表现自己比君上高明,掩藏自己的智慧,遮闭自己的能力,才可避免遭到猜忌。

刘秀之兄刘是最早起兵反抗王莽的,威名远扬,众心拥戴,这遭到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被无端杀害于宛城。此时,刘秀在昆阳取得了以数千之众战胜王莽百万之师的巨大胜利,他一听说兄长被害,立即返回宛城谢罪。刘绩的下属向他表示吊唁,他并不同他们多说一句话,只是一个劲地责备自己,而对刚刚取得的昆阳大捷,也是一字不提,甚至不敢为刘寅服丧,饮食言语一如平常。这倒让刘玄有点过意不去,便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他为武信侯,以示安慰。刘秀就这样保全了自己。

其实刘秀是将仇恨压在心头、他经常暗中哭泣,泪湿枕席,决心为兄长复仇,最后终于取刘玄而代之。

深藏不露不同于胆小怕事,它是对于真实感情的一种掩饰而不是扼杀,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不是苟全性命,它的“不露”是暂时的,最终是要大显峥嵘的。

荀攸是曹操的重要谋臣,他先后为曹操策划奇谋妙策十二次,曹操称赞他说:“军师荀攸自从辅佐我以来,每次征战必然随行,前后克敌制胜,全是由荀攸出谋划策所致。”

可是荀攸明白,曹操天性雄强、猜忌,不愿别人压过他,因此他对自己所出的一切奇谋,在人前一律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一切功劳全归于曹操。对此,曹操十分满意,夸他“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他不居功自傲,这种涵养是别人所达不到的。”

多少谋臣都因遭曹操猜忌而被害致死,只有他得以保全性命,寿终正寝。

曹操称赞苟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这的确是臣下自我保全的一种重要素养。不要居功自傲,不要炫耀才智,只有达到“智可及,愚不可及”的地步,才是真正的智者,才能游刃有余地去应付官场的种种矛盾。

智慧金言置身官场的人,除了那些十足的奸佞之辈、利禄之徒,许多人总还是希望生前身后能够留下个好的名声。岂不知这却潜伏着危险。最高掌权者不只对战功卓著的大将们心怀猜忌,对那些政绩突出、德行优异、名望崇高、口碑传颂的大臣,也是心存嫉恨的,一旦你的光芒超过了君上,形成了一种喧宾夺主的势态,你的灾祸大约也快要临头了。

因此,古代大臣中的一些智者,总注意把握住一个分寸,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使得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绌、暗然失色;要有意识地掩抑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甚至故意干出几件不大得人心的事,自毁名声,以使君上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释疑化妒,以求得自身的安全。

锋芒大露,招灾惹祸

原文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厚藏,身体则如鼎之镇。以责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声乐嬉游,不宜令过。捕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吏,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数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其教诫子弟,则约旨卑思,敛抑已甚。

译文

古代的英雄,志向和胸怀都很广大,事业规模宏远,但是,他们教训与告诫子孙,做人应该总是很虚心、谨慎、藏锋的样子,身体要如同铜鼎一样稳固。以权贵欺凌别人,别人难以服平;以威望对于人,人不讨厌。这是容易办到的事情。声色嬉游之类活动,不应该让他们太过度了。赌博酗酒钓鱼打猎,这一切都不要做;供应物品穿用,都要有节度。奇异服装玩物,不应该有太大的兴趣。应该适宜地多多引见佐吏,相见不多,他们与我就不亲近。我就无法了解人们的感情思想,人情不了解,又不如何知道民众的事情呢?这几位先生,都具备雄才大略,都有治理国家的志向,而他们教育告诫子弟,都是意旨简约,往卑微处着想,收敛抑制得很。

解读

藏锋是为了出击,如果一味地“藏”,也就谈不“锋”了,因为没有试验的机会,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的复出及帮助李鸿章稳定两江总督一职,集中反映了他“有藏有露再试锋刃”的高超谋略。

曾国藩常用“厚藏匿锐,身体则如鼎之镇”这两句话教育僚属及家人,这两句话可以作为座右铭来遵守。

曾国藩的这种思想并非晚年才有,早在咸丰年间就已思虑成熟,他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是一悔一硬,柔中显刚,主静藏锋,可进可退。正是这种思想使其自由地游刃于天地之间。

人生在世,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有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这就是尽性;有不可为之事,当尽力从之,这就是知命。

所谓性,就是对可知的事物尽其所能去知道它;所谓命,就是对不可知事物只好听天安排。理解了这两层意思,也就明白了人力和神力的界限,进而也就明了自己的责任以及所应采取的态度。

活学活用

如果一个人太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俗语曰: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壮了,必定是一刀的结局;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那么,欲名而又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毒吗?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唐代的顺宗在当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太子有盛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胜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会常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作太子时,一日曾以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但幕僚王叔文却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份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立刻闭嘴哑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到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祸从口出,这是一个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官场上的人自然更知道其中的利害。然而,人有口有舌,有七情六欲,心有所感,必然要宣之于口,也不能说当了官,便只能说“吾皇圣明,万岁万万岁”。无奈官场上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和仕途的穷通困达有关,而这,都是“政治问题”,是犯忌讳的,所以,官员因口舌遭祸的便特别多。

官员们由于言出祸随,也就抱定了“三缄其口”、“沉默是金”的信条,遇事唯唯诺诺,唯上是从,由那“口含天宪”、“朕即国家”的皇帝一人说了算,所以,专制制度下的官场便经常承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

三国时的许攸,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他虽是一名武将,却也足智多谋。官渡之战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袁绍不听,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他来,没顾上穿鞋,光着脚便出门迎接,鼓掌大笑道:“足下远来,我的大事成了!”可见此时曹操对他的看重。

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斗中,许攸又立了功,他因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便很不检点。有时,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道:“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发作,强笑道说:“你说的不错!”内心却已十分忌恨。

许攸并没有察觉,还是那么信口开河。有一次,随曹操出邺城东门,他又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因为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出出进进的!”

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将他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