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挺经》学生活
5650200000027

第27章 明理立德自强不息(3)

逞强斗狠,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众或尊严。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在某一时间,某一场合或某一范围内你确实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时间,另一场合或另一范围内你又征服不了他人,而且你的这种征服必然激起他人持久的抵抗;倘若你征服的人越多,那么你所激起的反抗也就越广大。最后你就把自己人为地陷入到一个孤立的境地,结果你发现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所以逞强斗狠最终会失败。

然而如果一个人在自修处求强呢?此时你追求的不再是对他人的优越,而是自我超越,当然也就不会形成对他人的威胁或者伤害,也就不会存在征服与反抗的持久的矛盾,因为你所要征服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在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所有的反抗来自于你的内部,是旧我对新我的反抗;这一反抗有时会刺激你更强烈地征服自我,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光大,你就在这征服与反抗中不断前行。到一定时候你就因为自修而完美和强大,这种强大就是曾子、孟子和孔子告知仲由的强大。是君子所要尽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周易》中说,“谦谦,君子。”即人在任何时候都谦虚,才算君子。《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明代哲人王阳明也说:“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意思是说:谦虚,是诸多善行的基础;骄傲,是诸多过失的罪魁。曾国藩也说,“人必中虚,不着一物,尔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一定要谦虚,不讲任何条件,而后才能做到真实无妄,所谓真实,就是不欺骗。

那么人为什么在欺骗他人呢?

人之所以要欺骗他人,是因为他心中别有私见,不可告人,也不敢告人,尔后制造谎言以欺骗世人。为了使欺骗不出破绽,于是只好编造更多的谎言,最后他就生活在自己所编造了的诸多谎言中,恶性循环,无以自拔。他不仅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他有私心杂念,他有各种各样的企图或者妄想。倘若他没有私心杂念,他何必自欺又何必欺人呢?

在曾国藩看来,明智的人在于好德,诚实的人,不自欺欺人。所以天下至诚的人,也就是天下至虚的人。

曾国藩一生成就,可以说都是在砺志中,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下取得的。而曾国藩的家书,是其毕生奉行“砺志”的生活最为可信的实录。在他这数千封家信中,他以亲切的口吻、流畅的文笔,真实地表达了在砺志过程中的成功、失败、得意、困惑等种种感情。

人们可以从这些信中,具体地看到生活现实与理性教条的碰撞,在一身居高位者心中激起的千般情绪;可以看到他怎样在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持“孝悌忠信”,而使他内对长辈、平辈,上对皇帝、上司以及同级、下级都能通权达变获得成功。他的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更有价值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包含的许多即使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很有意义的教训和经验。有人说,它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应该说,这些家书的最大的魅力在于诚恳。曾国藩一生以“砺志”相标榜,在家书中,对待亲人,它的字里行间,更有一种真诚的热情在流露,其中,不夹杂着世上常见的虚伪和造作成份,这是最能感人的。在家书中有许多篇是曾国藩教训其弟弟的,之所以能不引起对方的反感,恐怕就在于这个“砺志”上。

活学活用

一个人立身处世创大事业,谁也无法意料是否会失败,然而成功的人固然有,可是失败的人却也不少。因此,一个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有木石一般坚定的意志。志者,心之向也,气之帅也。有志者,事竟成。要在躬行践履也。居贫穷而志不改,处危难而志弥坚,遇险阻而甘苦饴,报国复邦,建功立业,或闻鸡起舞,或卧薪尝胆,志存高远。

中国古代有亚圣之称的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一文中这样写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仲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所举的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圣贤将相,都是从种种不同的人生苦难中脱颖而出的,有的从事筑墙、贩卖鱼盐等古代所谓“贱业”,有的作了奴隶,有的沦为囚犯,经受过许多苦难。他们的成功,当然有乘时借势的机遇,但主观的坚韧不拔也是重要原因。孟子认为艰难的境遇可以振奋精神(“动心”),坚定意志(“忍性”),增加人的能力(“曾益其所不能”),他把人生苦难说成是上天要委以重任的前兆,真是精采绝伦!

苦难既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韧者,淘汰意志薄弱的人。

要达到奇伟瑰丽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端坚忍的品质。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运行,一往直前,强健不息,君子效法它,因而自强不息。在人生的旅途中,许多人都拿自强不息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过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

自强就是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能克服并战胜它。也就是说自强包括了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和品格。

人生的旅途坎坷不平,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

苏武(?——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据汉边制度,有二千石薪俸以上的官员子弟得任命为郎。因此苏武少年时便与两个兄弟做了皇帝的郎官(侍从官),后升任移中厩监(御马房的管理人员)。

那时汉匈边界常有战乱,双方屡派使者刺探对方动向。匈奴前后扣留汉朝使者十多批人,汉朝也扣押匈奴使者作为抵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即位,为防止汉朝乘机攻打他,便自称是汉天子的晚辈,并把扣押的汉朝使者一齐送回汉朝。武帝也以礼相待,委任苏武以中郎将(掌管皇帝侍卫的武职,比将军低一级)职,持旄节护送被扣押的匈奴使者回国,同时赠送且鞮侯单于丰厚的礼物。于是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随员常惠以及卫士、侦察兵等一百多人到了匈奴。

事有凑巧,就在使节团返朝复命之际,匈奴发生了贵族缑王和虞常等人的谋反事件。他们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并杀掉死心踏地为匈奴效力的汉朝叛臣卫律,而后逃回中原。虞常曾和张胜是朋友,他偷偷去见张胜。张胜慨然允诺,给虞常提供了经费。谁知他们行事不秘,单于子弟举兵先发制人,结果缑王等全部战死,虞常被擒。

张胜感到事态发展严重,他和虞常的关系要暴露,只好把和虞常秘密会面之事告诉苏武。苏武料定使节团要受牵连。他想:待做了犯人受审后被处死,不如早日自尽,以免自己的国家受到污辱。于是他拔剑自杀。张胜,常惠等人手疾眼快夺了剑,苦苦将他劝住。

卫律奉单于之命,审理这桩谋反案,虞常果然供出张胜。单于大怒,召集首领们商议要杀掉汉朝使者。单于的近臣们认为杀掉他们不如令他们投降,单于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又派卫律去劝降苏武,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辱没国家,虽生,有何脸面回大汉?”说着,拔出佩刀刺进胸膛。卫律大惊,亲自上前抱住苏武,又忙着派人快马加鞭去请医生。当时的急救术很落后,那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坑内燃文火,然后将苏武面朝下卧在坑上,由医生敲打挤压背部使淤血流出。同时帮助病人恢复心脏跳动。苏武本已气绝,经半日痛苦的抢救,总算有了呼吸。常惠等人哭着将苏武抬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更加希望苏武投降,早晚派人问候。

苏武大义凛然,卫律无计可施,只好如实去报告单于。苏武越是不屈,单于便越想招降苏武,同时也愈加残酷地迫害他。他们把苏武捆绑着禁闭在一个深旷的大地窖里,不给他送吃的喝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咬一口毡毛,嚼一口雪,合着吞咽下去。几天后,匈奴人发现苏武还活着,以为有神灵保佑他,就把他从地窖里拉出,流放到北海(现苏联西伯利亚东南部的贝加尔湖)没有人烟的地方放牧公羊,并说等公羊产了羊羔,才放他回来。

苏武孑然一身来到北海,靠掏野鼠洞中储藏的草籽干果充饥。他每天拄着代表国家尊严和使命的汉使节杖放羊,睡觉起身都不离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节杖上的旄牛尾毛逐渐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