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13

第13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2)

腹部胀满疼痛,固然是承气汤证的根据之一,但是,腹满疼痛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别。虚证是里无积滞,所以腹满时减;而实证是里有积滞,所以腹满不减,或减不足言。总之,腹满之虚实,于临床上须当鉴别,应根据全身症状,结合触诊、脉诊、舌诊、大小便等,而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其性质,决定其治法。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中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释讲

如果心胸部位寒邪炽盛,引起疼痛、呕吐、不能饮食,腹中寒气又逆冲,导致腹壁隆起像头足一般的肿块,上下牵引疼痛而不可触摸,应当服用大建中汤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4升,煮取2升,去药渣,加胶饴1升,以微火煎取1.5升,分2次温服,约一顿饭时间,可饮稀饭2升,之后再服,当天只能食米粥食物,再用被子覆盖取暖,使身体微汗出。

临症意义

1.本方在临床运用时,除上述证候外,还兼有手足逆冷、脉象沉伏等症。其中本方的“痛不可近”当辨,因为有寒热虚实之别。实热证的,其痛胀满拒按,部位固定不移,其满不减,并伴有一系列的实热之象:喜冷、面赤、舌黄、小便短赤、脉沉实有力等等;而虚寒证的痛满,部位上下不定,行无着处,其满时增时减,并伴有一系列的虚寒之象:喜暖、面白、舌淡、小便清长、脉象缓弱等等。

2.本方对于疝瘕或蛔虫而引起的寒性腹痛,或大便不通之属于寒结者,均有良好效果。

3.本方与附子粳米汤,同治虚寒性的腹痛呕吐证,但是两方在主治的证候上是不同的,附子粳米汤证有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说明病势稍轻;大建中汤证有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说明病势较重。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释讲

如果胁下一侧疼痛,出现发热,脉象紧弦的,属于寒实证,应当用温下法,应当服用大黄附子汤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5升,煮取2升,分3次温服。如果体质好的人煮取2.5升,分3次温服,服药后,经过行走四五里路的时间,再服下次的药。

临症意义

1.本方大黄虽系苦寒之品,而与辛热之附子、细辛相配伍,“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从而组成温下之剂,乃仲景开温下法先河之代表方。

2.本方应与《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作比较:《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本虚而又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临床上以恶寒甚,发热轻,脉沉为主症,治疗以温经解表,双解表里,用麻黄外解表邪,附子、细辛温经助阳,解表发散;而大黄附子汤是治疗寒实内结,气滞不运的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紧弦证,以大黄攻下,以附子、细辛温里祛寒。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以麻黄为主,配以附子、细辛,温散寒邪,使寒邪从表而解,属于温经解表法;而大黄附子汤是以大黄为主,配以附子、细辛,温下寒结,使实邪从下而去,属于温阳通便法。两方仅有一味药物的差别,然所治疗的证候却截然不同,这对于临床用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原文

寒气厥逆,赤丸方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半夏四两,洗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

上四味,末之,内朱砂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释讲

如果阴寒内盛而四肢厥冷的,应当服用赤丸治疗。

将以上4味药研细末,加入朱砂染成红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小,饭前用米酒服3丸,白天服2次,夜晚服1次,如果效果不明显时,应当逐渐增加用量,直到有效为止。

临症意义

本条叙证简略,从药方测证,除手足逆冷,昏厥以外,还兼有腹痛、呕吐、心下悸动、眩晕等症,是脾肾虚寒,水饮寒邪之气所导致的。所以用乌头、细辛治疗寒盛之肢冷腹痛证,用半夏、茯苓治疗饮邪为患之呕吐眩悸证,用朱砂镇其上逆之气。惟乌头与半夏相反,用时宜慎。

原文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乌头煎主之。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释讲

患腹部疼痛,出现弦紧的脉象,弦脉表示为阳虚,卫气不行,所以怕冷;紧脉表示为寒邪壅滞于胃,因此不想吃东西,寒邪与正气相搏,因此形成寒疝。患寒疝病,出现脐周疼痛,发作时则出冷汗,手足厥冷,脉象沉紧的,应当服用乌头煎治疗。

将以上药物,用水3升,煮取1升,去药渣,加蜜2升,煎煮到水分尽去,取2升。

体质强壮的人服7合,体质虚弱的服5合。如果未好转,第二天再服,1日内不能服2次。

临症意义

大乌头煎中的乌头,是治疗沉寒痼冷,遇寒而发的发作性疼痛证,伴有肢冷汗出、唇青面白等症,是逐寒止痛的峻药。但须注意的是,由于此药峻烈,有大毒,所以临床运用时,须要掌握它的用法:①应先煎久煎,以去麻味,减轻毒性;②用量不可过大,也不可久服,以免中毒;③对于素体虚弱,孕妇要慎用和忌用。

原文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至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释讲

患寒疝病,出现腹部疼痛拘急,牵引两胁下疼痛的,应当服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8升,煮取3升,每次温服7合,1日3次。如果寒气炽盛的,加生姜至1斤;疼痛剧烈而兼有呕吐的,加橘皮2两,白术1两。如果加生姜的,必须再加水5升,煮取3升2合服用。

临症意义

本方是用于血气虚寒的证候:胁腹牵引疼痛,痛势轻浅,往往得温熨、按抚则减,舌淡苔白,脉沉弱小涩等;亦用于妇人产后腹痛,可参见本书《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原文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释讲

患寒疝病,出现腹部疼痛,四肢发冷,手足麻木不仁,如果又兼有全身疼痛的,经由艾灸、针灸以及药物都不能治疗的,应当服用抵当乌头桂枝汤治疗。

将以上药物用蜜2斤,煎煮至一半量,去药渣,用桂枝汤药液5合溶解得1升后,初服2合,如果效果不明显的,再服3合,如果还不见效,再加量至5合。如果有效,则会出现酒醉状,以及呕吐的现象,表示病情已经改善一半。

将以上5味药,切碎,用水7升,小火煮取3升,去药渣。

临症意义

本方在临床运用时注意,同前第十七条大乌头煎一样,乌头在煎法、服法以及其他方面当严加注意,防止中毒。如中毒者,应速服绿豆汤或黑豆甘草汤以解其毒。

原文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附方: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释讲

如果出现数而紧的脉象,属于弦脉,好像弓弦般按之挺直不移。出现数而弦的脉象,应当用泻下法祛除寒邪;出现紧大而迟的脉象,心窝部位必定会出现坚实痞硬;出现大而紧的脉象,表示实邪中夹杂有寒邪,应当用泻下法。

如果宿食停滞在脘腹上的,应当用催吐法,以瓜蒂散治疗。

将以上2味药,捣为散,用香豉7合煮取汁,与敞药混合,取一钱匕温服,如果不呕吐的,再增加少许药量,直到呕吐为止。对于体内出血以及虚弱者,则不可以服用。

原文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释讲

如果脉象紧绷如同转索那样变化无常的,表示有宿食。如果出现紧脉,头痛,好像外感风寒一般的,表示腹中有宿食停滞不化的缘故。

临症意义

脉紧头痛,既可见于外感风寒证,又可见于内伤食滞证。说明同一脉证可以见于不同的疾病。但应注意的是,不可以仅凭一个症状,一种脉象就断定为某病,必须结合全身的证候来分析判断,究竟是风寒表证,还是内伤食滞证。本条说的脉紧头痛,若是无发热、恶寒等表证,才能认为是宿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