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14

第14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原文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释讲

如果肺脏感受风邪,出现口中干燥而气喘,身体不能自主地摇动而沉重,头昏,身体肿胀等症状。

原文

肺中寒,吐浊涕。

释讲

如果肺脏感受寒邪,就会出现吐黏痰和唾液。

原文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释讲

肺脏即将衰竭所出现的真脏脉,脉浮虚而无力,重按时虚弱如葱叶,中空无根的,属于死证。

原文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释讲

如果肝脏感受风邪,出现头目的肌肉跳动,两胁疼痛,走路时多弯腰驼背,喜食甜味的食物。

原文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释讲

如果肝脏感受寒邪,出现两臂不能抬举,舌根干燥,喜欢叹气,胸中疼痛,身体不能转动,一吃东西就会吐出,以及出汗等症状。

原文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释讲

肝脏即将衰竭所出现的真脏脉,脉浮而轻取无力,重按时好像绳索般转动而不能重复,或是脉象曲折,像蛇爬行一般的,属于死证。

原文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释讲

患肝着病,经常想要别人能用脚踩踏胸部才能感觉舒服,在没有发病而感到痛苦时,只想喝热汤,应当服用旋覆花汤治疗。

临症意义

1.旋覆花汤是临床上治疗肝着的要方,所以许多医家以自己的临证经验,在此方用法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治愈了不少这样病证。如清代王清任之用通窍活血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之病;叶天士之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治疗胁痛之病证等等,均是其例。

2.旋覆花汤中的新绛可用茜草,茜草有活血祛瘀作用,为治疗瘀血病证之药。

原文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释讲

如果心脏感受风邪,出现发热,不能起床,心窝部感觉有饥饿感,但食入后就呕吐等症状。

原文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释讲

如果心脏感受寒邪,出现心中灼辣苦痛,好像吃了大蒜一般,严重时,心痛牵引到背部,背痛牵引到心胸,好像有虫在啃咬脏器一般。如果出现浮脉,不服药而能呕吐的,病情就会好转。

原文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释讲

如果心脏受到损伤,容易因劳动而疲倦,头面赤红,下肢沉重,心中疼痛,心烦不安,发热,脐部出现跳动感,脉弦,这是心脏受伤所致。

原文

心死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释讲

心脏即将衰竭所出现的真脏脉,脉浮而轻按坚实有力,好像麻豆滚动一般,重按则更加急数,属于死证。

原文

邪哭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释讲

如果出现悲伤哭泣,好像邪鬼作怪一般,心神不能安定,这是由于气血虚少的缘故。气血虚少是属于心的疾病;如果心气不足,病人会时常有恐惧感,想要闭起眼睛睡觉,梦见自己行走远路,以至精神涣散,心神不安。如果阴气衰弱的就出现癫病,阳气衰弱的就出现狂病。

临症意义

1.“邪哭”、“血气少”、“心气虚”:“邪哭”,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指病人无缘无故地哭泣,如鬼邪所凭;一说是“哭”字是“入”字的错误,“邪哭”应作“邪入”。“哭”和“入”,声音相近,容易发生错误。“邪哭”即“邪入”,这里的“邪”应该是指“风邪”,是具体疾病的致病因素。“风”,在古代医学书籍中,多有写作“邪”字的,在《内经》中就不乏其例。《金匮要略》本条的“邪入”,就是说的“风入”。风邪侵入人体之后,或者并于阴分,或者并于阳分,从而导致人体或阴盛而发为癫病,或阳盛而发为狂病,这是由于血气失调而感风邪所致。此条中的“血气少”、“心气虚”,并不是指真正的虚弱而须要补益药物的虚证,而是一个相对的所指,是“邪实”而“正虚”,是所谓“邪去而正自复”的“正虚”。这在《金匮要略》的笔法中,是常有其例的。

2.“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历来注解均误释其“衰”字。如:有的解“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其理由是:心之血属阴,阴气过衰则阳盛,阳盛则发为狂病;心之气属阳,阳气过衰则阴盛,阴盛则发为癫病。有的解,魂一是附于阴血之中的,阴气衰弱,则阳魂浮而为癫病;魄是寓于阳气之内的,阳气衰弱,则阴魄扰而为狂病。还有的解,阴气衰,是正阴衰弱而邪阴偏盛,邪阴偏盛而凝闭,则灵明之窍窒塞,所以发为不识不知之癫病;阳气衰,是正阳衰弱而邪阳亢盛,邪阳亢盛而暴发,则礼让之意绝止,所以发为如鬼如神之狂病。以上几种解释,均把“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二句之“衰”字解为“衰弱”之义,且还有以为“癫”、“狂”二字为互错的。如按以上几种解法,则治疗癫狂病证,有的应该是治狂病补益阴血,而治癫病则当补阳气;或者有的应该是癫病补阴血,狂病补阳气;或者有的应该是癫病补其正阴,泻其邪阴,狂病补其正阳,泻其邪阳等等。考之临床,这些治疗方法,并不是癫狂病证的通治规律,临床上治疗癫病狂病,往往多采用催吐、通下、化痰、泻火、开郁、通窍、重镇、安神等方法。

那么,“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当如何理解呢?根据有关古典医籍,此二句是同于“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义的。“衰”,不作“衰弱”讲,而是当“重叠”讲。古代许多字书都讲解是,“衰”,为“草雨衣”,是用草编织而成的雨衣,用来作避雨之用的工具,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蓑衣”。“衰”字是一个象形文字,像用草一层又一层编织的草织雨衣,所以“衰”字有“重叠”的意思。那么,“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的意思就是:“阴气重叠就成为癫病,阳气重叠就成为狂病”。换句话说,癫病的发生是由于阴气偏盛所引起的;狂病的发生是由于阳气偏盛所引起的。

原文

脾中风者,翁翕发热,形如酵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释讲

如果脾脏感受风邪,出现全身发热,好像酒醉一般,腹中烦满而沉重,眼皮跳动而呼吸气短。

原文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释讲

脾脏即将衰竭所出现的真脏脉,脉浮而轻按大而坚,重按则如同覆盖的杯子,中空而动摇不定,属于死证。

原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教,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释讲

如果趺阳部出现浮而涩的脉象,浮脉表示胃气强盛,涩脉表示小便频数,浮脉与涩脉相合,则会导致大便坚硬,这是由于脾被胃热约束所形成的脾约证,应当服用麻子仁丸治疗。

将以上6味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饮服10丸,1日3次。直到大便通畅为止。

临症意义

麻子仁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习惯性便秘之属于津亏肠燥证。

原文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姜苓米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释讲

患肾着病,出现身体沉重,腰部寒冷,如坐在水中,好像是水气病,但口不渴,小便通利,饮食正常,此病属于下焦病,主要是因身体劳动而出汗,导致衣服冷湿,久而久之使得此病,腰部以下寒冷、疼痛,腹部沉重得像带五千铜钱一般,应当服用甘姜苓术汤治疗。

将以上四味药,用水5升,煮取3升,分3次温服,使腰部感到温暖。

临症意义

后世医家以甘姜苓术汤治疗慢性泄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病证之属于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用之有效,是为本方临床运用的发展。

原文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释讲

肾脏即将衰竭所出现的真脏脉,脉浮而轻按坚实,重按则紊乱,形状像弹丸一样转动,在尺部特别明显,属于死证。

原文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

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遣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释讲

有人问:如果三焦的机能衰退,譬如上焦心肺机能衰退时,会出现嗳出胃气的症状,这是什么原因昵?

老师回答:由于上焦禀受中焦的胃气,如果胃气不和,不能消化食物,则会出现嗳气;如果下焦机能衰退,就会出现遗尿或大便失禁,这是由于下焦之气不和,不能自我约制的缘故,此病不需要治疗,日久则自然会痊愈。

原文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大肠有寒者,多骛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释讲

老师说:如果热邪壅聚在上焦,就会出现咳嗽而形成肺痿;如果热邪壅聚在中焦,就会导致大便坚硬;如果热邪壅聚在下焦,就会出现尿血,导致小便淋涩疼痛,或是大便秘结不通。

如果大肠有寒,则大便稀溏如鸭粪一样;如果大肠有热,则大便解出脓血、黏滞腥臭;如果小肠有寒,则病人肛门重坠而便血;如果小肠有热,则会形成痔疮。

原文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

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释讲

有人问:病有积、有聚、有谷气,应该如何区别呢?

老师回答:积属于脏病,病位始终固定不移:聚属于腑病,发作有一定时间,痛处经常游走移动,可以治疗;谷气,可以导致胁下疼痛,用手按之则病可缓解,但还会复发。

各类积病的诊脉法为:如果脉象沉细,好像附着在骨上的,这属于积病。

如果寸口脉象沉细的,表示积病在胸中;如果脉象沉细,搏动稍微出于寸口部的,表示积在喉中;

如果关部脉沉细的,表示积在肚脐周围:如果关部上出现沉细的脉象,表示积在心下;如果尺部上出现沉细的脉象,表示积在少腹。

如果尺部中出现沉细的脉象,表示积在气冲;如果左手出现沉细的脉象,表示积在身体左侧;如果右手出现沉细的脉象,表示积在身体右侧;如果两手都出现沉细的脉象,表示积在中央。治疗的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治法。

临症意义

积和聚,均为人体内的结块,两者发病之因,多为情志异常,饮食失调,寒温不适等所产生的气血痰水凝结而引起的。由于引起的原因不同,形成的病理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表现的证情也不尽一致。积和聚,临床上常常并提,因积聚关系较为密切,先因气聚,日久血瘀成积。积聚的治疗。根据其发病情况,一般是:先则行气活血,继则攻补兼施,再则扶正化瘀。临床上可以采用具有行气、活血、祛瘀、利水、化痰、通络等作用的方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