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22

第22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2)

原文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释讲

病人自觉胸中难受,好像要气喘却又不喘,想要呕吐但又不吐,想要呃逆又不呃逆,感觉胸中十分烦闷,但又无可奈何的,应当服用生姜半夏汤治疗。

将以上2味药,用水3升,煮半夏取2升,加入生姜汁,煮取1.5升,等待药液稍凉后,分4次服,白天3次,夜晚1次,症状消失后则应当停药。

临症意义

1.本方同小半夏汤方,都是由生姜、半夏二味药组成,都具有辛散温降的作用,都用于寒饮偏盛,抑遏阳气的呕吐证候。但由于二方在药物分量和制剂方法上不同,所以其主治病证也就不尽相同。小半夏汤是以降逆化饮为主,而本方是以散结通阳为主;小半夏汤是治疗饮邪停蓄,上逆作呕之心下支饮证,而本方是治疗寒饮搏结、气机不利之心中烦乱证。

2.本方还应与上条半夏干姜散比较:半夏干姜散是治疗中阳不足,胃寒津凝、痰涎上逆之“干呕、吐逆、吐涎沫”证,除用半夏降逆止呕外,用干姜温中壮阳。而本方是治疗邪正相搏,上下不通、升降不利之“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除用半夏蠲饮和胃外,用生姜散寒通阳。

原文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释讲

病人平素因寒邪客于脾胃,胃气上逆,因而出现干呕,呃逆;由于阳气被遏,不能布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的,应当服用橘皮汤(理气散寒,和胃降逆)治疗。

将以上2味药,用水7升,煮取3升,温服1升。服药后,则病可以痊愈。

临症意义

本条手足厥冷一症,是由于胃阳为寒邪所闭,不能伸达所致,与四逆汤证肾阳虚惫,阴寒独盛的手足厥冷不同,临证时应分辨清楚。

原文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讲

病人平素因脾胃虚弱兼又夹杂邪热,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因而出现呃逆,应当服用橘皮竹茹汤(清热理气,和胃降逆)治疗。

将以上6味药,用水1斗,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1日3次。

临症意义

本方在临床上常用于久病胃虚有热,或其他原因引起胃气不足兼夹热邪之胃失和降证。表现有呕恶、呃逆、舌体嫩红、脉象虚数等。若其证还兼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苔干少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用麦冬、石斛、枇杷叶、芦根之类的滋养胃阴、降气止逆药物。

原文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释讲

六腑的精气衰竭于外,就会出现四肢冰冷,逆气上冲,双脚挛缩:五脏的精气衰竭于内,就会出现腹泻不止,严重的甚至手足麻木不仁。

临症意义

本条揭示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发生呕、哕、下利等病中的关键性,并启以下论述下利病证之文。

原文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释讲

患下利病,出现沉弦的脉象,就会出现里急后重;出现大脉的,表示腹泻尚未停止;脉象微弱而数的,表示腹泻将自行停止,虽然发热,但不会死亡。

原文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释讲

患下利病,如果手足逆冷,无脉的,用灸法治疗后,如果手脚不能变温,脉象不能恢复,反而出现微喘的,属于死证。

如果少阴脉比趺阳脉弱小的,属于顺证。

原文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释讲

患下利病,如果全身轻度发热而口渴、脉弱的,病情将会自行痊愈。

原文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释讲

患下利病,出现数脉,如果身体微微发热而出汗的,病情将会自行痊愈;如果出现紧脉,表示病情尚未缓解。

原文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释讲

患下利病,出现数脉,而又口渴的,病情将会自行痊愈:如果病情不愈的,必然会下利脓血,这是因为有邪热壅积的缘故。

原文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释讲

患下利病,出现弦脉,兼有发热,身上出汗的,表示病情将会自行痊愈。

原文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释讲

患下利病,而又频频放屁的,应当用利小便法治疗。

临症意义

本条叙证简略,临床上除下利气以外,还兼有小便不利等证。

原文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释讲

患下利病,寸部反而出现浮数的脉象,同时尺部脉涩的,大便时必定带有脓血。

原文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释讲

病人腹泻,大便完谷不化,不可用发汗法,否则,出汗后必然会导致腹部胀满。

原文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释讲

患下利病,出现沉迟的脉象,面色微红,轻度发热,泻下不能消化的食物,必然会发生眩晕,如果汗出则病情将会痊愈。如果病情不愈的,一定会出现四肢轻度发凉,这是因为阴寒充盛于下,导致浮阳上越的缘故。

原文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释讲

病人下利后,脉搏消失断绝,手脚冰凉,经过一昼夜以后,如果脉象还能复出,手脚转为温暖的,则可以治疗:如果脉象不能复还的,属于死证。

原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

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吸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释讲

患下利病,由于脾胃虚寒,导致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属于表里同病,应当先用温药治其里,之后再治其表。温里用四逆汤;治表用桂枝汤。

将以上5味药捣碎,用水7升,小火煮取3升,去药渣,等药液温度适时服1升,过一会儿,再喝稀粥l升,以帮助药力。盖被取暖使身体微微出汗,但不能大汗淋漓、发汗太过。如果服药后汗出病愈,就必须停药。

原文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讲

患下利病,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平和,表示并不是虚寒证:用手按压心窝部感觉坚硬的,表示有实热积滞于肠胃,立即用泻下药物攻下,应当服用大承气汤治疗。

临症意义

本条的下利证,即是属于热结旁流证。临床表现为下利清水、气味臭秽、心下按之硬痛、口舌干燥、脉象有力等。用大承气汤以下坚结之邪。

原文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讲

患下利病,出现迟滑的脉象,属于实证,如果下利不能停止的,表示有宿食实热停滞不去,立即用泻下药物攻下,应当服用大承气汤治疗。

原文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释讲

患下利病人,反而出现滑脉,表示宿食积滞于内所致,用泻下法,则病可痊愈,应当服用大承气汤治疗。

原文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释讲

患下利病而已经痊愈,但每年到了初次发病时又复发的,表示病邪并未完全根除的缘故,用泻下药攻下,应当服用大承气汤治疗。

临症意义

本条按时复发下利之证,乃陈积热实所引起,故用大承气汤寒下之。如因陈积寒实而病此者,则又当用温下法以下之,备急丸、温脾汤之类可选用。

原文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释讲

患下利病,出现胡言乱语,表示有实热积滞,肠内有燥屎内结未除,应当服用小承气汤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4升,煮取1升2合,去药渣,分2次温服。大便通利后则应停止服药。

原文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剉,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释讲

患虚寒下利病,大便带脓血的,表示为脾阳不足,气不固摄所致,应当服用桃花汤(温摄固脱)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7升,煮米熟,去药渣,待稍温后,取7合加入赤石脂药未方寸匕,1日3次服。如果病情痊愈的,剩余的药物就不要再服。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释讲

患湿热腹泻,由于湿热阻滞气机,肠腑传导失司,通降不利,因而肛门重坠的,应当服用白头翁汤(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治疗。

将以上4味药,用水7升,煮取2升,去药渣,温服1升,如果病情未改善则应再服。

原文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释讲

病人患下利后,由于热邪内扰,因而虚烦不安,用手按压心窝部时感觉柔软,表示并无有形的实邪停滞,属于虚烦,应当服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治疗。

将以上2味药,用水4升,先煮栀子,得2.5升,加入香豉,煮取1.5升,去药渣,分2次服,温服1次,如果出现呕吐就应当停药。

原文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释讲

病人出现水样腹泻,夹杂有不能消化的食物,表示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不能腐熟所致,因而体内有寒,体外有热,如果出汗后而四肢冰凉的,属于阴盛格阳的症候,应当服用通脉四逆汤(温经回阳)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3升,煮取1升2合,去药渣,分2次温服。

原文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释讲

病人腹泻而感到肺部疼痛的,由于肺与大肠相互为表里脏腑,属于大肠湿热传变至肺所致,应当服用紫参汤治疗。

《本草经》:紫参,味苦辛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一名牡蒙。

将以上2味药,用水5升,先煮紫参取2升,加入甘草,煮取1.5升,分3次温服。疑非仲景方。

原文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释讲

病人腹泻下利,大便随屎气而排出的,脾胃虚寒,气机下陷,不能固摄所致,应当服用诃梨勒散(温涩固脱,涩肠止利)治疗。

气利:指下利滑脱,大便随屎气排出。

将药物研为细末,用米粥调和,一次服用。疑非仲景方。

临症意义

本条气利证与前第三十条的下利气证不同。彼为大便泄利时伴以矢气之证,而本条则为频频矢气而不必见泄利;彼为湿热郁滞,而本条则为气滞滑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