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5652300000011

第11章 五辅(2)

有道说:百姓知晓了“德”,但还不懂得“义”,就要用行动来引导他们懂得“义”。“义”有七种体现,这七种体现是什么呢?那就是:孝悌慈惠,供养亲戚;恭敬忠信,侍奉君主;公正友爱,待人以礼;严于律己,避免刑戮;勤俭节省,防患灾荒;敦厚纯朴,提防祸乱;谐调和睦,戒备敌寇。以上这七个方面,是“义”的体现。百姓只有懂得了“义”,而后才能行为公正,行为公正而后才能团结和睦,团结和睦而后才能居处平安,居处平安而后才能行动威严,行动威严才能战无不胜而守不可破。所以说,“义”是不可不去做的。

有道说:百姓知晓了“义”,还不懂得“礼”,就要整饬八条准则,来训导他们懂得“礼”。所谓八条准则是什么呢?那就是:上下有礼,贵贱有别,长幼有序,贫富有度。以上这八条,就是“礼”的准则。上下无礼就会产生混乱,贵贱无别就会引起纷争,长幼无序就会带来叛逆,贫富无度就会导致失控。一旦上下混乱、贵贱纷争、长幼叛逆、贫富失控,而国家不发生动乱的,还从未听说过。所以,圣明的君王都会整饬这八条准则来捐导百姓。如果这八个方面都能做到位,那么作为人君就能公正无私,作为人臣就能忠信不党,作为人父就能慈爱施教,作为人子就能尊敬孝悌。作为人兄就能宽厚教诲,作为人弟就能顺从恭敬,作为人夫就能敦厚持家,作为人妻就能勤勉贞洁。这样,就能做到下不犯上,臣不轼君,贱不越贵,少不欺长,戚不问亲,新不问旧,小不越大,淫不改义。这八个方面,就是礼的准则。人们只有知晓了礼而后才能恭敬相处,恭敬相处而后才能尊敬礼让,尊敬礼让而后才能长幼和贵贱不相逾越,这样祸乱就不会产生,灾患就不会兴作。所以说,“礼”是不可不重视的。

有道说:百姓知晓了“礼”,还不懂得“法”,就要通过颁布法令来进行人力安排。安排人力有五项职能,这五项职能是什么呢?那就是:君主选择臣子而委以官职,大夫担任官职而主操治事,官长操办事务而恪守其职,士人修养身心而治学育才,平民从事农耕而研习种植。君主选择臣子而委以官职,国家的事务就不会烦乱;大夫担任官职而主操治事,政令就能及时施行;官长操办事务而恪守其职,各项举动就能和谐;士人修养身心而治学育才,贤良人才就能层出不穷;平民从事农耕而研习种植,国家财用就能充足。所以说,以上这五个方面是安排人力必须要做到的。百姓只有明白了自己的职责,而后才能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而后才能专心致志,既思想统一又专心致志,这样做事的功效就可观了。所以说,“法”是不可不努力实施的。

有道说:百姓知晓了“法”,但还不懂得“权”,就要考虑三个因素来动员他们。所谓三个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一是天时,二是地利,三是人和。所以说,天时不适,就会发生旱涝;地利不宜,就会发生饥荒;人际不和,就会发生祸乱。这三种局面的形成,都是执政不慎招致的。因此,要先审度天时再操办大事,用事情来动员百姓,用百姓来推动国家,用国家来推动天下,天下人都行动起来,就可以功成名就了。所以,百姓只有懂得了权衡轻重缓急,而后他们的举措才能得当;举措得当而后才能和睦相处,百姓和睦相处而后君主才能功成名就。所以说,“权”是不可不考虑的。

这五项准则已经颁布,然后还要驱逐奸民,追究诈伪,摒弃谗恶。不听淫乱之辞,不做淫巧之物。如果百姓中发生淫乱行为和邪恶习性,就会传播淫乱之辞,制造淫巧之物,这样会对上谄媚君主,对下蛊惑百姓,从而败坏国家风气,搅扰民间风俗,损害百姓专务,对这样的人要处以死刑或将其放逐。所以说,作为人君倘若对内失去百姓,对外失去诸侯,就会军队受挫而疆土削减,声名卑下而国力亏空,社稷灭亡而自身危殆。如果说这一切不是由于沉溺淫乱所招致,还从未听说过。为什么这样说呢?淫乱之声可以悦耳,淫荡之形可以悦目;耳目皆所好。便可使内心欢悦;虽然自己赏心悦目,但却伤害了百姓。百姓受到了伤害,而君主自身无危殆的事,还从未听说过。所以,要开辟旷野,耕作田地,修建房屋,国家就能富裕;要节俭饮食,限制衣服,财用就能充足;要推举贤良,追求实效,布德施惠,贤人就能被重用;要驱逐奸佞,追究诈伪,铲除谗恶,奸人就能被禁止;要防备饥荒,救助灾害,赈济贫困,国家就能太平。

圣明君王的责任,在于加强农业,废除无用行业,而后百姓才能富裕;在于挑选贤才,任用人才,而后才能治理百姓;在于减轻徭役赋税,对百姓不要过于苛刻,以忠爱善待国民,而后才能亲近他们。这三个方面,是成就霸王之业必做的大事。做事要有根本,而仁义是最为重要的。如今,工匠虽然灵巧,可百姓却仍感器用不足,是因为君主只欣赏玩乐之物;农民虽然勤劳,可天下却仍有人挨饿,是因为君主只喜好珍怪之食;女人虽然善织,可天下却仍有人受冻,是因为君主只珍爱华美之服。因此,应该把宽松的衣带裁细,把肥大的衣袖裁窄,把华美的服装染色,把精雕的图案削平,关卡只稽查而不征赋,集市可存货而不收税。古代优良的工匠,从不卖弄智巧而制造玩乐器物,所以,遵纪守法的人从不制造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活学活用

该篇开头就论述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古代圣明的君主得到天下,名垂史册,是因为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而那些暴君身死国灭,是因为失去民心的缘故。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呢?篇中认为“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就是说,要想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最好的方法是给老百姓利益。《版法》篇中讲“悦众在爱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只有关心人民的生活,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才会获得人民的支持拥戴,而如果只知道压榨百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只会失去民心,失去天下。

齐国是“春秋五霸”之首,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和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并非一家人。春秋是“姜齐”,战国是“田齐”。那么姜氏的齐国怎么到了田氏手里呢?这还得从春秋初年说起。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为了避免受到牵连,就逃奔到齐国。当时齐桓公在位。齐桓公想让他为卿,公子完说自己是逃亡之人,不能够担任这么高的职位,齐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这是陈氏(即田氏,古代陈田同音)立足于齐国的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田氏与齐国公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受到了齐国国君的宠信。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直到春秋末期,田氏家族的势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候,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齐国百姓对原来的统治日益不满。田氏抓住时机,开始向以国君为首的贵族集团争夺统治权力。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谁能够获得民心,争取到人民的支持,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田氏的代表人物很清楚这个道理。

齐景公当政时期(前547~前490年),田乞任齐国大夫。他采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手段笼络人心。原来齐国的量具是升、豆、区、釜、钟,从升到釜是四进位制,由釜到钟是十进位制,田乞另外制作了一套量具,从升到釜是五进位,从釜到钟仍是十进位,这样田家的家量就比齐国通行的公量大了许多。田家往外出借粮食时用家量,收回粮食时用公量,就是大斗出,小斗进。从田乞家里借粮食,借得多,还得少,因此田乞深得民心,大量的老百姓归附到他的门下,“归之如流水”。田乞把依附于他的民众变作“隐民”,不受国君控制。国相晏婴敏锐地看到了田乞的做法会损害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地位,就多次劝告齐景公禁止田乞的这种做法,但齐景公不以为然,没有听从晏婴的劝告。田氏的势力不断发展。

后来,齐景公去世,高昭子和国惠子拥立公子荼为国君。公子荼是齐景公的姬妾所生,不应该成为国君,田乞就联合鲍氏与大夫带兵冲进宫中,驱逐公子荼。高昭子和国惠子前来援救,由于田乞给人民施加恩惠,赢得了民心,因此国民站在田氏一边,支持田乞的行动。高昭子和国惠子被田乞打败。田乞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就是齐悼公。田乞为相,掌控了齐国的大权。

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即田成子)担任了齐简公的左相。当时,齐简公的宠臣监止担任右相。有一个名叫秧的人向简公说:“田常和监止不可并存,应该除掉田常。”田常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并不害怕。为了增加自己的实力,他继续实行他父亲田乞的办法,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还,来争取民心。有了民众的支持,就有了力量。田常还特别注意加强对宗族内部成员的教育,要求各族属之间和睦团结,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田常带兵攻打监止。齐简公是监止的支持者,准备亲自镇压田常。太史子余清楚田氏现在已经深得民心,势力强大,老百姓都拥护田氏,就对齐简公说:“田常攻打监止不是作乱,是在为国除害。”齐简公只好作罢。当时田常也有些犹豫不决,同族人田行对他说,在紧要关头,就该果断行事。田常接受了这一建议,马上与监止调来的军队展开了战斗。结果监止失败,逃走后又被人抓住杀死。齐简公逃跑,被田常的武装抓住,不久被杀。田常又立简公的弟弟骜为国君,自己为相,掌握了齐国的实权。

田常不光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方法取得国内百姓的支持,还采取措施争取其他诸侯国的认可。他同晋国新兴的韩、赵、魏三家缔结盟约,互相支持;归还了以前占领的鲁国和卫国的土地;派人与南方的吴国和越国搞好关系。经过这些努力,田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承认。

田常死后,他的儿子田盘继续掌握齐国大权。他又进一步发展势力。周安王十年(前392年),田盘的孙子田和把名义上的齐康公迁到海边,他自己做了齐国的国君。田和又托魏文侯代他向天子请求,依照当初“三晋”的例子封他为诸侯。那时候周威烈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就是周安王。周安王同意了田和的请求,在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正式封田和为齐侯。八年以后,齐康公死在海岛上,“田齐”最终取代了“姜齐”。

智慧金言

“得人之道,莫如利之”,田完到齐国原本是为了逃难,但他的后代却最终取代姜氏统治齐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方法争取到民心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