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5652300000010

第10章 五辅(1)

题解

《五辅》中的“辅”,即辅佐的意思,本篇论述的是五项辅国执政的举措。

本篇开篇便强调了“获得民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世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失去了这个根本,就要国破人亡。

然而,获得人心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德、义、礼、法、权这五项举措,作者认为这是治国必不可少的五项施政纲领,只有五项兼举,才能保证国固民安。文中一连用了几个“有道说”,人们认为这些话并不是皆管仲所说,或系管仲后学引用的管仲言论。

值得注意的是,管仲学派重视强调农业,但并非指粮食生产的小农业,而是指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认为这些都是富国富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作者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强调一个重要问题:仅是以上五项兼举是不够的,还要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劝诫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来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原文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凶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法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注释

上弥残苟:据刘绩之说,“苟”字应作“苛”。

原文

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所谓六兴者何?曰: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凡此六者,德之兴也。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

注释

利坛宅:其中的“利”字,据王念孙之说,应作“制”。

原文

曰:民知德矣,而未知义,然后明行以导之义。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蒙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

注释

亲戚:指内外亲属,但在上古时代,“亲戚”所指较广,父母兄弟皆可称作亲戚。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原文

曰:民知义矣,而未知礼,然后饰八经以导之礼。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是故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蒙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陵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

注释

饰:通“饬”,即修治、整顿。

原文

曰:民知礼矣,而未知务,然后布法以任力,任力有五务。五务者何?曰: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君择臣而任官,则事不烦乱;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官长任事守职,则动作和;士修身功材,则贤良发;庶人耕农树艺,则财用足。故曰:凡此五者,力之务也。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意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故曰:力不可不务也。

注释

而未知务:其中的“务”字,据丁士涵之说,应作“法”。力不可不务:其中的“力”字,据丁士涵之说,应作“法”。

原文

曰:民知务矣,而未知权,然后考三度以动之。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故曰: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之来也,政召之。曰:审时以举事,以事动民,以民动国,以国动天下,天下动,然后功名可成也。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故曰:权不可不度也。

原文

故曰五经既布,然后逐奸民,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故曰:凡人君之所以内失百姓,外失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国亏,社稷灭覆,身体危殆,非生于谄淫者,未之尝闻也。何以知其然也?曰:淫声谄耳,淫观谄目,耳目之所好,谄心;心之所好,伤民。民伤而身不危者,未之尝闻也。曰:实圹虚,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节饮食,撙衣服,则财用足;举贤良,务功劳,布德惠,则贤人进;逐奸人,诘诈伪,去谗慝,则奸人止;修饥馑,救灾害,振罢露,则国家定。

注释

故曰五经既布:“故曰”二字衍;“五经”即指上述“德”、“义”、“礼”、“法”、“权”五个方面的法令及规章。修饥馑:其中的“修”字,据俞樾之说,应作“备”。

原文

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苟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备用者,其悦在玩好;农以劳矣,而天下饥者,其悦在珍怪,方丈陈于前;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悦在文绣。是故博带梨,大袂列,文绣染,刻镂削,雕琢采,关几而不征,市尘而不税。古之良工,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

注释

方丈陈于前:此句与前后文意没联系,据丁士涵之说,此句属衍文,应删。雕琢采:其中的“采”字,据王引之之说,应作“平”。

译文

古代圣明的君王,之所以能够得到盛名广誉,成就盖世功业,名扬于天下,都是因为得到了人心,不得人心而能流芳百世的,还不曾听说过。残暴的君王,之所以失去国家,危害社稷,颠覆宗庙,灭绝于天下,都是因为失去了人心,不失人心而遭身败名裂的,还从未听说过。如今拥有土地的君主,都想要居处太平,行动威严,战无不胜,守不可破,强大的君主都想要称霸天下,弱小的君主也想要称霸诸侯,可是却不懂得获取人心的道理,因此轻者军队受挫,土地削减;重则君主战死,国家败亡。所以说,人心是必须获取的,这是称霸天下的最高准则。

有道说:获得人心的办法,最好是施予利益;施予利益的办法,最好是进行政教。所以善于统治的人,会使土地开垦而国家富足,朝廷清闲而官吏勤勉,国法实施而邪恶难行,粮仓充盈而监狱空静,贤人受重用而奸民遭轻蔑。在这样的国家,君子崇尚公正而鄙视谗谀,士兵崇敬勇武而轻贱财利,平民热爱农耕而憎恶游闲。这样,国家就能财用充足,而百姓的粮蔬柴草也很丰饶。所以,官府必然宽施税法而有所减免,百姓也就自觉服从而不生怨恨,上下和谐而以礼相待,才能做到居处太平,行动威严,战无不胜,守不可破。这样一来,就能经一战而匡正诸侯。不善于统治的人,会使田地荒芜而国家匮乏,朝廷残暴而官府混乱,国法废弃而邪恶横行,粮仓空虚而牢狱满员,贤人告退而奸民当道。在这样的国家,君子崇尚谗谀而鄙视公正,士兵崇拜财利而轻贱勇武,平民喜好游闲而憎恶农耕。这样,国家就会财用匮乏,而百姓的粮蔬柴草也不足用。所以,官府必然严施税法而不行减免。百姓自然乖戾刁蛮而抗令不从,上下争执而失去和睦,君主只能是居处不安,行动不威,战而不胜,守而不固。这样一来,轻则军队受挫而土地削减,重则君主战死而国家败亡。由此看来,施政是不可不谨慎的。

“德”有六件须兴办的事,“义”有七种体现,“礼”有八条准则,“法”有五项职能,“权”有三个要考虑的因素。所谓六件须兴办的事是什么呢?那就是:开垦土地,建筑房屋,研习种植,劝勉士民,致力农耕,修缮房屋,这叫做“改善生活”;发掘地利,疏通滞障,修设道路,便利贸易,慎待客商,这叫做“输送财物”;疏导积水,开通沟渠。引灌回流,清除淤泥,畅通河道,谨设桥梁,这叫做“给予便利”;薄收赋税,减轻徭役,宽施刑罚,赦免罪犯,饶恕小过,这叫做“放宽执政”;赡养长老,慈待幼孤,体恤鳏寡,关怀病残,凭吊丧亡,这叫做“援助危急”;给衣消寒,予食去饥,援救贫困,赈济落魄,资助困乏,这叫做“救济穷困”。凡是能够做到这六个方面的,道德就会兴盛。这六个方面都得到实施,那么百姓的愿望就都能实现了。百姓的愿望一定要得到满足,然后才肯听从君主之命;只有百姓服从君主,朝廷执政才能顺畅。所以说,“德”是不可不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