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四称》,即四举,亦即四种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
本篇深刻描述了有道之君、无道之君、有道之臣和无道之臣这四种人之间巨大而鲜明的人格及行为反差,为后世之君和后世之臣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原文
桓公问管子曰:“寡人幼弱恬愚,不通诸侯四邻之义,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之所能与所不能,尽在君所矣。君胡有辱令?”桓公又问曰:“仲父,寡人幼弱恬愚,不通四邻诸侯之义,仲父不当尽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有道之君,敬其山川、宗庙、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竞称于义,上下皆饰;形正明察,四时不贷,民亦不忧,五谷蕃殖;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受其币帛,以怀其德;昭受其令,以为法式。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君也。”桓公曰:“善哉!”
注释
收聚以忠:据张文虎之说,“忠”应作“德”字。诸侯臣伏:据刘绩之说,“伏”应作“服”。
原文
桓公曰:“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君矣,不当尽语我昔者无道之君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既官职美道,又何以闻恶为?”桓公曰:“是何言邪?以绪缘结,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缘素,吾何以知其善也?仲父已语我其善,而不语我其恶,吾岂知善之为善也?”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无道之君,大其宫室,高其台榭,良臣不使,谗贼是舍,有家不治,借人为图,政令不善,墨墨若夜,辟若野兽,无所朝处;不修天道,不鉴四方,有家不治,辟若生狂,众所怨诅,希不灭亡;进其谀优,繁其钟鼓,流于博塞,戏其工瞽,诛其良臣,敖其妇女,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式政既鞣,刑罚则烈;内削其民,以为攻伐,辟犹漏釜,岂能无竭?此亦可谓昔者无道之君矣。”桓公曰:“善哉!”
注释
以缘:据王念孙之说,“”应作“缁”,即黑色。有家不治:此句在此段中出现两次,第一个“家”应作“国”。谀优:据刘绩之说,“谀”应作“俳”;俳优,古代从事音乐、舞蹈、杂技表演的艺人。工瞽:瞽指盲人,古代常以盲人为乐官。诸父: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都尊称为“父”。
原文
桓公曰:“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与昔者无道之君矣,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臣乎?吾以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徐伯曰:昔者有道之臣,委质为臣,不宾事左右,君知则仕,不知则已;若有事,必图国家,遍其发挥;循其祖德,辨其顺逆,推育贤人,谗慝不作;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贵贱相亲,若兄若弟,忠于国家,上下得体;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谟,动作则事;居国则富,处军则克,临难据事,虽死不悔;近君为拂,远君为辅,义以与交,廉以与处;临官则治,酒食则慈,不谤其君,不毁其辞;君若有过,进谏不疑,君若有忧,则臣服之。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臣矣。”桓公曰:“善哉!”
注释
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谟,据张文虎之说,“义”与“谟”二字衍。酒食则慈:“慈”与“咨”声同义近,有谋事之意。
原文
桓公曰:“仲父既已语我昔者有道之臣矣,不当尽语我昔者无道之臣乎?吾亦鉴焉。”管子对曰:“夷吾闻之于徐伯曰:昔者无道之臣,委质为臣,宾事左右,执说以进,不蕲亡己;遂进不退,假宠鬻贵,尊其货贿,卑其爵位;进日辅之,退曰不可,以败其君,皆曰非我;不仁群处,以攻贤者,见贤若货,见贱若过;贪于货贿,竞于酒食,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傲不恭,不友善士,谗贼与斗;不弥人争,唯趣人诏,湛湎于酒,行义不从;不修先故,变易国常,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生夺之政,保贵宠矜;迁损善士,捕援货人,人则乘等,出则党骈。货贿相人,酒食相亲,俱乱其君;君若有过,各奉其身。此亦可谓昔者无道之臣矣。”桓公曰:“善哉!”
注释
见贤若货:据丁士涵之说,“贤”应作“贵”字。谗贼与斗:据丁士涵之说,“斗”应作“通”字。唯趣人诏:据王念孙之说,“诏”为“讼”字之误。君若有过:据郭沫若之说,“过”字应作“祸”。
译文
桓公问管子说:“我很幼稚无知,不知道与诸侯及邻国交往的礼仪,仲父难道不该对我种种以往有道之君是怎么做的吗?我好引以为鉴。”管子回答说:“我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您全都了解,又何必再让我说呢?”桓公再次问管子说:“仲父,我幼稚无知,不明白与诸侯及邻国交往的礼仪,您难道不该告诉我以往的有道之君是怎样做的吗?”管子回答说:“我听徐伯说:从前的有道之君,总是敬奉山川、宗庙、社稷,对于先朝旧臣,都施以恩德并使他们富有;巩固武臣的地位,使他们普遍得到重用;有圣人进行教诲,有忠廉之人给予辅助,竞相提倡仁义,由上到下都进行整饰;刑法政令明察一切,把握四时从不失误,人民无忧无虑,五谷繁茂兴旺;国内谐调和睦,诸侯臣服,国家安居,没有战争,把币帛送给诸侯邻国,彼此感怀德行友好;明确诏示法令,作为遵守规范。这就可以称作以前的有道之君了。”桓公说:“讲得好啊!”
桓公说:“仲父已经给我讲了以前的有道之君,何不再把无道之君的作为讲给我听呢?以便让我引以为戒。”管子回答说:“像您这样美好而通达的君主,能明识美德,又何必去听那些丑恶的事?”桓公说:“这说的是哪里话?用黑布给黑色的衣服镶边,我如何看出它美在哪里呢?用白布给白色的衣服镶边,我如何知道它好在哪里呢?您已经对我说了善,却不对我说恶,我怎能知道善为什么被称做善呢?”管子回答:“我听徐伯说:以往的无道之君,总是扩建宫殿,高筑亭台,不用良臣,重用谗佞,不理国事,靠人图谋,政令不善,政治昏昧,如同野兽,没有归宿;不遵循天道,不借鉴四方,不治理家族,生性狂野不羁,百姓怨恨诅咒,只恐他不亡;召来歌舞艺伎,置办钟鼓之乐,沉溺豪赌游戏,玩赏消遣音乐;诛杀良臣,调戏妇女,昼夜狩猎,施暴诸侯,驰骋无度,欢声笑语;为政不直,刑罚严酷,剥削人民,自视有功,如同漏鼎,岂能不枯竭呢?这就是从前的无道之君。”桓公说:“讲得好啊!”
桓公说:“仲父已经给我讲了以往的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何不再把以往的有道之臣讲给我听呢?以便让我引以为鉴。”管子回答说:“我听徐伯说:以往的有道之臣,一旦委身为臣,决不逢迎君主左右的宠臣。君主理解他就任官,若不理解就罢官;如果有事,必定首先考虑国家,尽心尽力,遵循祖德,分辨顺逆,推举贤人,使谗佞不敢兴风作浪;以义事奉君主,以礼善待下属,贵贱相亲,就像兄弟,忠于国家,上下和谐;居处常思考,言语则谋虑,行动则成事;掌权则使国富,领军则能克敌。临危处事,为国捐躯死而不悔;在君主身边能尽心辅佐,远离君主也一样效尽全力,与行义之人交往,与廉洁之人共处;居官则治理国事,饮食也关心国政,从不诽谤君主,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君主若有过失,就果断地直言进,君主若有忧虑,就尽力为其承担。这就是以往的有道之臣。”桓公说:“讲得好啊!”
桓公说:“仲父已经给我讲了以往的有道之臣,何不再把以往的无道之臣也讲给我听呢?以便让我引以为戒。”管子回答说:“我听徐伯说,以往的无道之臣,一旦委身为臣,就奉承君主左右的宠臣,夸夸其谈求得提升,从不希望遗漏自己;只想提升,不愿退职,假借宠幸,显示高贵。看重财物,轻视爵位;在朝声称辅佐君主,私下却总非议国政,败坏君主的名声,都推说与己无关;与不仁义的人相互勾结,攻击贤良,见到权贵就如同见到财货一样追逐,见到贫贱就如同见到路人一样回避;贪图贿赂,争抢酒食,不结交善人,只亲近自己人;待人傲慢不恭,对善士不友善,勾结奸佞;不平息争执,只催人诉讼,沉湎饮酒作乐,举止仪表放荡;不遵循先朝旧法,常变易国家法规,擅自设立政令,迷惑君主视听,篡夺国政大权,保全尊贵地位,炫耀君主宠幸;罢黜善士,提拔市侩,入朝则僭越等级,出朝则结党营私,互相贿赂财物,结交酒肉朋友,共同迷乱君主;君主若遇祸患,就各自保全自身。这就是以往的无道之臣。”恒公说:“讲得好啊!”
活学活用
该篇记载:齐桓公问管仲古代有道之君的事,管仲给他讲,古代的有道之君都是尊崇祖先、礼遇大臣、提倡礼义、不误农时、爱护百姓、交好邻国。齐桓公听了连声称赞,又让管仲给他讲古代无道之君的事。管仲怕讲无道之君齐桓公不悦,就借故推辞。齐桓公就说:“以缁缘缁,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缘素,吾何以知其善也?”就是说:你已经给我讲了善,而没有给我讲恶,我如何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呢?于是管仲又讲了无道之君的表现,齐桓公听后很受触动。
“以缁缘缁,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缘素,吾何以知其善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黑色的绸缎给黑色衣服镶边,我如何发现它的美丽?用白色的绸缎给白色衣服镶边,我如何知道它的好看?
镶边的颜色应该和衣服的颜色有所分别,才会起到装饰作用;若都一个颜色,就很难注意到镶边,也就无从发现它的美丽。因此只有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块进行对比,才能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劣,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本质。同样,将不同的人进行比较,会更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品质和才能。
这里首先讲一个有关赵括的故事。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自小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学了整套兵法,理论上能说一套,有时连他父亲也辩不过他。因此,他常常自以为是。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因为有廉颇据守,秦国久攻不下,就派奸细到赵国散布舆论说,秦国最畏惧的是赵括,丝毫不把廉颇放在眼里。赵王信以为真,决定撤回廉颇,起用赵括作大将,去镇守长平。
赵括的母亲赶紧去见赵王,对他说:“赵括和他父亲不样,赵奢做大将时,和部下相处得很融洽,得到赏赐都分给军吏,与部下共同享用。赵括做了将军,就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毫不关心部下。大王赏赐的金帛,他都拿回家中,购买田地房屋,他它能与其父相比啊!请大王不要让他带兵。”赵王回答说:“我的主意已定,不再改变了。”于是赵母只好请求说:“如果将来赵括领兵打仗出了差错,请不要连累我们全家。”赵王答应了。
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老将廉颇的部署,搞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他骄傲自大,不把秦军放在眼里,主动出兵。结果赵军被秦军团团包围,赵括多次率军突围,都没有成功。最后赵军惨败,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多万将士被活埋在长平。
赵括谈起兵法头头是道,但赵括和他父亲赵奢相比,有明显的缺陷。赵括的母亲认为赵括不适合带兵打仗,就是通过将赵括和赵奢相对比得出的判断。
我们再听一个有关汉文帝的故事。
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进犯西汉的上郡、云中两地,威胁着京城长安,形势非常紧张。汉文帝急忙派刘礼为将军屯兵灞上,徐厉为将军屯兵棘门,周亚夫为将军屯兵细柳,以抵挡匈奴军队的进犯。为了检查备战情况,激励将士,汉文帝亲自率领随从视察各军营。
汉文帝出发后,一路上前呼后拥,山摇地动。汉文帝的车队先到灞上,次到棘门,在这两处都是威风凛凛,直入军营。军中各将领则任其驱驰,不加阻拦,对汉文帝更是战战兢兢,顶礼膜拜。可是,当汉文帝的车队来到细柳营,碰到的却是完全另外一番情景。
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是一处战略要地。驻守在细柳的将军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名将周勃的儿子,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治军极严。在他的指挥下,细柳军营一片肃整,处于高度的临战状态。
汉文帝离开棘门后,先头车队便急奔细柳,前来报信。他们像在灞上和棘门一样,直冲冲冲向军营。可是,出乎他们的意料,细柳营守卫马上上前阻拦,喝令停车,严厉禁止他们随意闯入。车队领头的大声叫嚷:“我们是皇帝派来的,皇帝随后驾到!”守卫回答:“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闻天子诏书!”先头车队没想到碰了个硬钉子,只好回去禀告汉文帝。
不一会,汉文帝的大队人马来到细柳营,可仍被挡在门外。汉文帝只得履行正式手续,派人持节通报周亚夫:“我到军营慰问将士们来了。”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行。这时候汉文帝的车队一见营门打开,就要往里冲。守卫又马上上前制止说:“将军有令,军营内部车马不准奔跑!”汉文帝听了,连忙下令车队徐徐前行。到了中军,周亚夫没有像刘礼、徐厉那样跪着迎接,而是手持兵器作揖说:“军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相见。”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连忙在车上欠身答礼。视察完了之后,汉文帝又按照军纪,缓缓离开了军营。
周亚夫如此严肃地对待皇帝,随从的官员都很吃惊,许多人担心汉文帝会生气,怪罪周亚夫。可是,汉文帝却因此非常感动。出了营门后,他感叹地说:“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同细柳营相比,灞上、棘门简直如同儿戏了。如果灞上、棘门遭到匈奴袭击,刘礼、徐厉说不定就会被人家俘虏了,而周亚夫的细柳营我真是完全放心,匈奴袭击是不会取胜的。”
果然,匈奴听说周亚夫军营肃整,士气高昂,迟迟不敢进犯,最后终于不战而退,撤兵塞外。汉文帝因此更加器重周亚夫,任命他为中尉,掌管京城的治安。汉文帝临去世之前对太子说:“若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能够担当统帅军队重任的。”后来,周亚夫官至太尉、丞相,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智慧金言
赵括母亲通过将赵括与他父亲的比较,发现了赵括致命的缺点;汉文帝通过周亚夫与刘礼、徐厉的对比,发现了周亚夫这一难得的将才。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善于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