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5652300000009

第9章 版法

题解

本篇向人们描写了一颗公正的“君心”,旨在阐述君主立事之法,要则在于端正心态、顺应天时、公正执法。接下来在这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端正心态,即不依自己的好恶行事;顺应天时,即依照实际量力而行;公正执法,即大爱无私消避祸害。只有这三方面都励精图治,君主才能成就霸业。篇中还提出了“任用贤能”、“与民同利”等主张,认为这都是君主必须做到的。

为什么以“版法”为题呢?版,是指古人写书用的木片和竹简;法,是指制度和准则。本篇意在将君心和行为规范记载于书简之中,以供世代君主温习铭记。

原文

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饬。君乃有国。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祸乃始牙。众之所忿,置不能图。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取人以己,成事以质。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故用财不可以啬,用力不可以苦。用财啬则费,用力苦则劳。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施报不得,祸乃始昌。祸昌不寤,民乃自图。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俘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宥过以惩之,杀僇犯禁以振之。植固不动,倚邪乃恐。倚革邪化,令往民移。

法天合德,象法无亲,参于日月,佐于四时。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注释

寡不能图:其中的“寡”字,据《版法解》应作“置”。罚罪宥过以惩之:其中的“宥”字,据《版法解》应作“有”。法天合德:其中的“法”字,据刘绩补注本,应作“地”。悦在施:据刘绩之说,“悦”后脱“众”字,“在”后脱“爱”字。修长在乎任贤:其中的“修”字,据王念孙之说,“修”应作“备”。

译文

凡是君主要成就功业,就要端正心志,不违背风雨天时的自然规律。不论关系远近和地位高低的人们都能得到治理。这三个方面若是都能励精图治,君主才能真正掌握国家政权。

不要因为高兴就肆意封赏,不要因为震怒就滥杀无辜;如果一高兴就肆意封赏,一震怒就滥杀无辜,那人们便会怨声载道,政令便会废弃难施。政令屡屡不得施行,百姓便会见异思迁。一旦人们在外结交朋党,祸患便开始萌生。民众怨怒纷纷,君主仅凭少数力量便难以应付。做自己所喜欢的事,必须要关注它的结局;废弃自己所厌恶的事,必须要考虑它的后果。用表彰来鼓励敦厚恭敬的人,用赏禄来劝勉有功的人,用授爵来赞誉尊贵的人,广施爱戴而无所遗漏,这就叫做君心。一定要先施教诲,百姓才能趋从风化;一定要常施利益,百姓才会尽力而为。

取用他人应推及自身,成就事业要从实际出发。要审核财用支出,谨慎施予付酬,明察行为限度。所以,国家使用财物不能吝啬,役使民力不能过分。使用财物吝啬,办事就会费尽心力;役使民力过分,百姓就会困苦不堪。百姓衣食不足,政令就繁杂无用;百姓劳苦遭殃,政令就无法施行。施予报酬不得当,祸患便开始萌生。如果这时还不醒悟,百姓便会自谋生路。

要公正执法,诛杀犯罪不予赦免,杀戮要信实有据,民众自然会恐惧。权威一旦公告明示,政令就无须再三重申。训斥懒惰的人,使他受到羞辱;严罚有过的人,使他受到惩戒;杀戮犯法的人,使人受到震慑。如果执法坚定毫不动摇,怪僻邪恶的人就会感到恐惧。一旦铲除了怪僻邪恶的行为,政令一出百姓就会欣然从命。

君主要效法上天广施厚德,效仿大地大爱无私,与日月同在,与四时为伍。要使百姓欢悦就要爱护施利,要想民众拥戴就要废弃私心,要想招徕远客就要修治近亲,要想避免祸害就要消除怨恨。实现宏图大志在于任用贤能,巩固威名高位在于与民同利。

活学活用

本篇中有一句“喜无以赏,怒无以杀。”这句话的现代汉语顺序应该是“无以喜赏,无以怒杀”,意思是:国君不能因为自己一时高兴就随便施加赏赐,也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生气就擅自处死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君主也不例外。但君主处于特殊的地位,掌握着生杀大权,如果完全由着自己的喜好,高兴了就随便赏赐,生气了就随便杀人,就会招来人民的怨恨,引起人民对国家法律的质疑,产生恶果。因此,一个国家领导者的行为必须有所规范,不能凭个人的喜怒行事。

张释之是汉朝南阳郡人,是汉文帝时的廷尉(最高司法官),他执法非常严格,对汉文帝的一些不法行为,也敢于直言相劝。

有一次,张释之随从汉文帝到上林苑游览。上林苑是专门供皇帝游玩和打猎的地方,里面有许多亭台楼阁、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汉文帝玩得很高兴,不知不觉来到了养老虎的地方。老虎是百兽之王,汉文帝很想知道上林苑中有多少只老虎,就问随从的上林令,上林令支支吾吾,东张西望,急得满头大汗,就是回答不上来。汉文帝很不高兴,又问整个上林苑登记在册的禽兽有多少,上林令还是回答不出来。在这时,管理老虎圈的啬夫(负责管理老虎的小官)代替上林令回答了汉文帝的询问。他不仅把老虎的数目说得一清二楚,而且还给汉文帝讲了一些老虎和其他禽兽的生活习性。汉文帝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这个小官很有水平,一个朝廷的官吏应当这样应对如流。上林令对自己管理下的上林苑有多少禽兽都不知道,真是不称职。于是就命令张释之去任命那位小官职。

随便就让小啬夫做上林令,这样做显然不合理。如果皇帝一时兴起喜欢谁就提拔谁,不喜欢谁就撤谁的官,那可就乱套了。张释之想到这些,就决定劝汉文帝改变主意。他上前对汉文帝说:“皇上觉得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汉文帝说:“是一位忠厚长者。”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汉文帝又说:“也是一位忠厚长者。”张释之于是说道:“绛侯、东阳侯是忠厚长者,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连皇上您也称赞他们。但这两个人都不善于应答,在朝廷上讨论政事的时候,经常说不出话来。这个管理老虎的小啬夫倒是对答如流,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这个人到底能力有多大,品质如何,皇上您现在并不了解。如果仅仅由于他口才好,博得您的欢心,您就越级提拔他,那么天下的官吏就会争着夸夸其谈,不讲实际了。秦朝的时候,大家都以办事急切,会找岔子来争能显胜,他们的毛病就是只会做表面文章,丝毫没有同情百姓的实际行动,所以皇帝听不见自己的过失,国事一天天败坏下去,到了秦二世,天下就土崩瓦解了。任免官吏这样的事一定要详细考察、慎重考虑才行。”汉文帝听了之后,觉得张释之说得很有道理,自己的确不应该一时高兴就随便提拔一个小啬夫,就收回了他的命令。

还有一次,汉文帝出外巡视,经过渭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从桥下窜了出来,把皇帝驾车的马吓了一跳,差一点把汉文帝从马车里摔出来。汉文帝十分生气,赶快派警卫把那个人逮捕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去治罪。张释之仔细审问了那个人,问他为什么要冲撞皇帝的车驾。那人回答说:“我从乡下来到城里,听说皇帝出巡,街上禁止通行,我就躲在桥下。等了好久,以为皇帝的圣驾已经过去了,我就钻了出来,谁知正好撞上皇帝的车马,我很害怕,就赶快逃走了。”张释之认为这个乡下人说的是实话,虽然他冲撞了皇帝的圣驾,犯了大罪,但是他毕竟不是有意的,所以就判他罚钱赎罪。

汉文帝对这个判决很不满,他生气地说:“这人惊吓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性情温和,假如是另一匹性子暴躁的,不就翻车跌伤我了么?像这样严重的罪行,你居然只判处他罚金,这不是太便宜他了吗,应该处这个人死刑!”张释之从容地回答说:“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所共有的,不应该偏私。现在法律上有这样的规定,我是依照法律来判决,如果擅自更动,加重刑罚,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不会相信法律了。如果皇上要严办他,那当场派人抓住他杀掉也就完了。如今既然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执法的模范,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都会随着任意增减刑罚,那么老百姓怎么能够服气呢?希望皇上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情。”汉文帝认为张释之说得非常道理,就采纳了张释之的意见,只处那人罚金,不再加重处罚。

再有一次,汉高祖庙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庙里案几上供奉的玉环被人偷走了。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是汉文帝的父亲。有人竟然敢偷高祖庙里的东西,汉文帝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去抓捕这个目无王法的罪犯。不几天,罪犯就被逮住了,交到廷尉张释之那里去治罪。张释之按照盗窃宗庙器物的法令呈奏上去判处该犯死刑。文帝很不满意地说:“这个人无法无天,竟敢盗窃先帝的器物!我把他交给廷尉,原想办他个灭族的罪名,可是你却根据一般法律的规定呈奏上来,这不符合我敬奉祖庙的本意。”张释之摘下了自己的帽子,叩头谢罪说:“按照法律,办这样的罪名就到顶了。况且就是犯同样的罪,也要根据罪状的轻重准则。如今盗取祖庙器物的就办灭族的罪,那么,万一有无知愚民挖掘偷盗先帝陵墓上的一把土,皇上又怎么来处罚他们呢?如果皇上不顾法律的规定,随意加重处罚,那么老百姓还会拥戴陛下吗?”汉文帝听后,觉得张释之说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赦免了那个罪犯的家人,只将罪犯处以死刑。

汉文帝因为喜欢啬夫的善于应对,就想越级提拔他;因为有人冲撞了自己的车驾或偷了自己祖先庙中的器物,就要严加惩处他们。幸好有张释之敢于直言,及时规劝,给他讲明了这些做法的危害,而汉文帝又是明君,采纳了张释之的意见,才没有造成不良的影响。

智慧金言

我们搞改革开放,现在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更应该要严格依法办事,领导者应该从汉文帝和张释之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做严格执法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