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鬼谷子》学生活
5652400000044

第44章 符言第十二(1)

莫测高深,安徐正静用人有术

符,是自先秦时朝廷就使用的传达命令、调遣兵将的信物,上边多刻有文字。符言,即凭符信传达之要言,此指传达给君主的格言。本篇即讲君王应该具备的用臣权术。

作者提出,君主应“安徐正静”,令臣子莫测高深:应善于调动臣属的积极性,去明察天下情;应广纳臣子之言,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应赏罚分明,赏罚有据;应广问博闻,广采众议;应依法制臣,以利驭臣;应注意保密,谨防泄密;应暗中参察臣僚,“洞天下奸”;应循名责实,定期考稽群官。

战国中后期,僭乱之事已屡见不鲜,习以为常。君臣关系,不过是互相利用的雇佣关系,即田鲔所说的“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臣子事君,不过是“佣徒鬻卖之道”(《荀子·议兵》)。所以,此时的战国诸子中,多有讨论御臣术者。博取了宠信的纵横策士们,不但要做君主之臣,还要做君主之师。所以,以教授战国策士纵横游说术为己任的《鬼谷子》便在本篇中为君主设计了一套用臣权术,以备策士们教导君主之用。

原文

安、徐①、正、静,其被节②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③,以待倾损④。有主位⑤。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有主明⑥。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⑦。”许之则防守⑧,拒之则闭塞⑨。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⑩!有主听。

用赏贵信,用刑责正。刑赏信正,验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有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

心为九方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劝同赏矣。有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有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有主参。

循名而为实,安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有主名。

注释

①徐:缓。正:公正。

②被节:节制。

③虚心平意: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意念。

④待倾损:对待倾轧和损害。

⑤主位:身居君主之位的人,应保持安、徐、正、静的态度。

⑥主明:身为君主,是明察的。

⑦勿望而拒之:如果听信众入之言,要广泛接受而不要拒绝。

⑧许之则防守:假如善于纳谏,众人就会归服君主,也就是能转危为安。

⑨拒之则闭塞:假如拒绝采纳臣民的意见,那么民心必然背叛,使君主和臣民之间的言路闭塞。

⑩高山仰之可极……正静其莫之欤:山再高,也可以看到它的顶端;渊再深,也可以测到它的底端。但是神明之术却是正静的,绝对无法像测量山河一般来测量。

主听:君主对于听信人民言论,必须具宽广的胸襟和度量。

验:与证据互相对照,以查明真相。

主赏:君主一定要有赏贵信,有罚贵正。

荧惑:即火星。

主问:为人君者问,必须得到天时、地利、人和。

九方:即九窍。是出入空气的小穴,人头上共有七个小穴,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也称为“七窍”。另外加上两个便孔,称为“九窍”。

主因:君主最主要的是服从真理。

不可不周:君主必须广泛知道事物的规律。

寂乎:形容没有人声,很安静。

不见原也:不知道为善的源头。

主周:为君主者必须遍知物理,善施捭阖。

长目:能看到很远的事物。

飞耳:用天下之耳来听。

树明:用天下之心来想。

主参:是君主所应该用的各种东西。

循名而为:采取符合名分的行动。

主名:君主必须恰当地采取统治的法术。

译文

如果君王能做到安详、从容、公正、稳重,他统治下的人民就会感到宽裕。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那么,他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谨于职守,安于本位的道理。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君主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就没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没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那么君主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闭塞。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明察秋毫、任人用人的道理。

听取别人意见的方法和技巧是:不要随便许诺,也不要随便拒绝。假如能听信人言,就能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假如随便拒绝,就会堵塞君主的言路。仰望高山是可以望见其顶的,测量深渊是可以测到其底的,而圣人处事方法,其端正沉稳是高深莫测的。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端正圣听、虚心纳谏的道理。

君王奖赏臣民时,最重要的是格守信用。使用刑罚时,最重要的是公平。处罚与赏赐的诚信和公正,必须让臣民亲眼看见,亲耳听到,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诚信如果上达神明,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佑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采用卑鄙的手段来冒犯君主呢?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有赏贵信、有罚贵正的道理。

作为君主的人一要分辨天时,二要分辨地利,三要取得人和。还要弄清楚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何处?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不耻下问、分辨三才的道理。

人的心脏是九窍的统治者,君主是五官的首脑。做好事的臣民,君主应该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就要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君主自己也就不必为此而劳心了。圣人这样做了,才可称赞。故而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国泰民安,长久稳定。根据所求而给他们,会使对方喜悦。虽没有珍贵的财物,勉励与赏赐也是一样的。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遵循事理、役使臣民的道理。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能人情通达,那么就容易发生社会骚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与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善恶的根源。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遍知物理、善施捭阖的道理。

人君首先要用天下之眼观世界,其次要用天下之耳听人间,第三要用天下之心思万物。如果在千里之外,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中有个“洞”,即使在那“洞”的黑暗中藏了奸邪,也可以“洞察”他们。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参用众言、洞察一切的道理。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实相互助长,相反相依。适当的名称产生于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产生于有关道理,道理产生于决定事物的法则,法则产生于大地之间的智慧,智慧产生于万物之协调。以上讲的是君王如何把握名分、循名求实的道理。

活学活用

鬼谷子说,“安、徐、正、静”是执政者、决策者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在宁静与宽怀之中,能以柔顺处事,后发制人;在虚心平静时,能够团结天下之人,以静制动,驾驭群臣。

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能集中众人智慧,使天下臣民集思广益,“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虑者,则无不知。”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眼、耳、心灵在明察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英明的决策和渊博的智慧来源于“目、耳、心”。广泛听取别人意见,就要用全天下的眼、耳、心明察一切,无可闭塞。

听取意见也必须谨慎,不可随便接受也不可随便拒绝。答应别人的事要言而有信,轻易拒绝常常会闭塞进谏的言路。

鬼谷子特别强调,统治者必须赏罚分明,言出必果,故曰“符言”,这是体现统治者诚信的重要准则,也是笼络人心的重要举措。奖赏应该守信,赏罚应该公正。处罚与赏赐的信守和公正,一定要让臣民看到或者听到,这样君臣的诚信就能畅达天下。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旦有勇夫完成使命,必须及时给予重赏,这样众人才能心服君主。

赏罚必以诚信征服天下人,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该罚则罚该赏则赏,赏罚分明。

“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为善与为非的标准是,统治者“因其政之所以求”,赏罚的准则就在于统治者的需要。

另外,鬼谷子还说,君主应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唐朝鼎盛时期,与世界交往,成为亚洲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清政府闭关锁国,闭目塞听,最终导致在世界发展的大舞台上落伍。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充分验证了鬼谷子的这一智慧。

处世之艺

做人应该讲究信用,这也是鬼谷子“符言”的应有之意。确实,在为人处世中不守信用,这实乃做人之大忌。而且,做人还要把握住鬼谷子所说的“安徐正静”、“洞察隐微”、“耳聪目明”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左右逢源、处世无忧。

广开言路博采众言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求人们学会适应它。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比天空更宽广的胸怀,要豁达大度,能容人容事。“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跑:骏马。”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有容人之能。有的领导生怕下属超过自己,发现下属的才能超过了自己,总是设法压制。有作为的领导者是不会把自己的威信建立在对下属特长的限制之上的。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使自己的下属超过自己才能的度量。这是领导者博采众长的第一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决策时要博采众言,多方听取意见。广开言路,细心倾听群众呼声,通过听,努力了解真实情况,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情况清,心头亮,才能腹有良谋。

西周时,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杀掉他们。于是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遇见也只能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十分高兴地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百姓有口,所以他们用口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厉王不听。三年以后,国人暴动,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听不进任何意见而又一味地妄自尊大,到头来只能是孤家寡人一个。

如果说周厉王因听不进国人的谏言而被放逐,那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康王简直就是自欺欺人,因偏听偏信而失国并差点儿丢了性命。齐国要攻打宋国,狂妄自大的宋康王对这个消息不屑一顾。宋国的侦察兵回国禀报说:“齐国军队已经越过我国边境了,全国上下,人心浮动。”奸佞之臣却对宋康王说:“肉自己生出蛆啊!宋国如此强大,齐国那么弱小,齐国怎么敢攻打宋国呢?侦察兵竟如此胆大,敢谎报军情。”康王一听火冒三丈,将报信的侦察兵杀掉了。不久又有两个侦察兵汇报说:“齐军已经进入宋国边境了。”康王盛怒,把汇报军情的侦察兵连杀了好几个。这时康王亲自派出一个侦察兵去侦察敌情,这个侦察兵一想:“前几个侦察兵因为说实话被杀了,我说实话也得被杀,国君如此昏庸我不如说假话哄他开心吧。”于是这个侦察兵回报说:“根本没有齐军的影子,国家非常安定。”康王大喜说道:“终于有人说实话了。”重赏了这个侦察兵,这个侦察兵马上带领家眷逃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多久,齐军长驱直入,攻破了宋国的都城,宋康王这时才如梦初醒,可惜为时已晚,只能登车逃命了。

长得越新鲜的蘑菇越有毒;艳丽的玫瑰则浑身带刺。作为一个集团的领导者,不能专听好话,一定要明察秋毫、见微知著,要有善听的耳朵。因为下属或许畏惧你,不敢把丑话直说;或者出于对你的尊重,不好直言你的缺点,所以做领导的要自己虚心一点儿。

春秋时期,齐桓公亲领大军北定孤竹国,追北狄残军误入沙碛之地,损兵折将,且迷失了归途。齐军东冲西突,就是找不到出路,齐桓公心里非常着急。这时,管仲进言说:“臣听说老马识途,我们可以找一些当地的老马,看他们往哪里走,然后让大军跟着,也许可以找到出路。”齐桓公按照管仲的意见去办,果然那些老马不紧不慢地带领大军找到了出路。做事情要全面地听取意见,尤其是要多听听富有经验的人的意见,这样做能有效地减少失误。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就像一个完整的人,如果人的经脉通达,那么身体就会健康;相反,如果经脉闭结,精气不畅,那么就会产生各种病痛恶疾。同样,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如果有闭结现象,灾难就会接踵而至。解决闭结的方法只有一个,即广开言路,博采众言。星多夜空亮,人多智慧广;一个人的聪明有限,众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广泛听取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更好地发挥组织的力量。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容人容事的度量。一定要摒弃个人的自大倾向,有自满自大情绪,就会听觉迟钝,眼睛“近视”,听不到真话,看不见问题。有的领导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原则,搞总结只讲成绩,不揭露问题,大家一团和气,皆大欢喜;有的领导一听到反映问题、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声音,就认为是和自己过不去,担心损害个人威信。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放弃批评和自我批评,就等于丢掉了发现问题、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武器。领导者只有不文过饰非,敢于否定自我、提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才能听到真话,了解到实情,才能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鬼谷子讲:“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耳聪目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则计出必胜,谋出必成。

合理用权目光远大

权力其实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人;运用得不好,不但对人无益,还可能伤及自身。

寓言中说,老鼠和黄鼠狼的战争,总是以老鼠的失败告终。老鼠们在一起商量,认为它们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将帅,于是它们举手表决,选出了几只老鼠做将帅。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这些将帅便在自己的头上绑一个犄角。战争又开始了,老鼠又输了。别的老鼠钻进老鼠洞,而那些将帅因为头上有犄角,卡到洞外,钻不进去,结果全部被黄鼠狼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