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5652500000003

第3章 曹刿论战

《左传》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齐国军队攻伐鲁国。鲁庄公将要率军迎战,曹刿请求进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这是吃肉的大官们商量的事,你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人见识鄙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就入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道:“您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等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享,必定把它分给民众。”曹刿:“小恩小惠没有普遍地施及民众,民众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牛、羊、猪等牺牲,美玉、丝帛等祭品,不敢对鬼神虚报数量,必定对鬼神诚实。”曹刿回答说:“只在小事上讲诚实,不能使鬼神信任,鬼神也不会赐福。”庄公又说:“不论大小诉讼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按实情审判处理。”曹刿回答说:“这算是忠于本职了,可以凭着这个条件与齐国作战,如要作战,请让我跟您同去。”

庄公就和他同乘一车前往。在长勺与齐军交战。

庄公将要鸣鼓进军,曹刿说:“不行。”等到齐军鸣鼓三通之后,曹刿才说:“可以进军了。”于是齐军被打得大溃而逃。庄公又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便下车察看齐军留下的轮迹,又上车凭轼而眺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便追击齐军。

战胜之后,庄公询问其中缘故。他回答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些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耗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能战胜他们。大国的情况,是难以猜测的,恐怕他们设下伏兵。我观察他们的车辙纷乱,又望见他们的旗帜东倒西歪,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解读

本篇记述了鲁庄公十年(前684)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过程。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战略防御的原则时,曾引用过这一战例(见《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三节)。

文章阐述了进行战争和取胜的条件: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在战略战术上,要知己知彼,并善于掌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文章剪裁得当,文字简练,论点集中,处处突出“论战”这一中心思想,是短而精的作品。

活学活用

此文有的选本作《齐鲁长勺之战》,而《古文观止》则以“曹刿论战”为题,很能看出编选者的审美眼光。不是吗?此文虽然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但它着重揭示的却是战略战术问题。全文自始至终围绕着“论战”二字展开。首段先推出“论战”主人公曹刿,并以“其乡人”作陪衬,点明“论战”之由;二段写曹刿在战前对鲁国国内政治情况所作的分析,实际是在“论”战争胜利之本,这自然是从战略上着眼;三段写曹刿在战斗进行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战机,则是从战术上落墨,表面上虽无“论”字,但那几个精彩的细节描写和曹刿说的两个“可矣”,就足以显示曹刿所采取的战术原则了;四段写战后曹刿对克敌制胜经验的总结,把“论战”二字推向极致。全文主旨集中而明确,结构缜密而谨严,语言简洁而明快。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一个片断,本文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曹刿这样一位有胆有识的爱国战略家形象,时隔将近两千七百年,他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如在眼前,谓其呼之欲出,恐怕不算过誉。

本文所反映出来的具有永恒借鉴意义的战略战术思想,还特别受到毛泽东的赏识!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论及战略退却问题时曾引述本文,并评析说:“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