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5652500000004

第4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原文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决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

在春季,齐桓公纠集诸侯的军队侵伐蔡国,把蔡国打败了,接着就去攻伐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齐军那里诘问,说:“您处在北方,我们处在南方,相去遥远,彼此之间并无关系,即使放逸马牛也互不相及。不料您却派兵侵入我们国土,究竟是何缘故?”管仲回答:“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如果谁有罪,你就可以讨伐他,以协助辅佐周王朝。’召康公又代表周武王赐封我先君行使权力的疆界,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贡的菁茅没有进献,王室祭祀时供应不上,而无菁茅滤酒敬神,这是寡人要质问的;还有,周昭王南巡时溺于汉水而没能回朝,又是寡人要质问的。”楚使回答说:“贡物没有进献,是寡君的罪过啊,怎敢不供给呢?周昭王没有回朝,您还是去询句汉水之滨的人吧。”

于是齐国进军,驻扎在陉地。

到了夏季,楚成王又派使臣屈完前往齐军驻地议和。齐军便退驻于召陵。

齐桓公将八国大军列开阵势,就与屈完同乘一车而观军容。齐桓公:“你看诸侯都来附从,岂只为我一人?这是继续保持先君所建立的友好关系。这种关系应该继续,现在你们也和我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蒙您惠顾,为敝国社稷谋求福利,您能屈驾而接纳寡君,那是寡人的心愿。”齐桓公说:“用这强大的军队作战,谁能抵当它?用这强大的军队攻城,什么城攻不下?”屈完又答道:“您若以仁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宾服?您若动用武力的话,楚国就会将方城山当作城,将汉水当作护城河,坚决抵抗,纵然有强大的军队,也没有地方用得上!”

屈完就和诸侯订立了盟约。

解读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带领八国的军队去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齐国终未达到目的,最后齐、鲁等国不得不和楚国在神前立誓,订立和约。文中对双方的描写都很传神:管仲是在无理中找借口,齐侯则是一副霸主神气;楚国使者的对答,随机应变,使对方无懈可击,特别是屈完的话,不卑不亢,委婉中带强硬,真是绝好的外交辞令。

活学活用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既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活报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名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更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