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5652500000070

第70章 秋声赋

欧阳修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种声音一阵阵从西南传来,吃惊地站起来倾听。说道:“奇怪啊!才上来沙沙拉拉挺凄凉的,忽然间就狂跑乱跳似的汹涌澎湃,好像波涛在黑夜里惊骇得巨浪翻滚,宛如狂风暴雨突然而来一样。它碰撞在物件上,就叮叮冬冬,声音像铜甲和钢刀磕碰,又好似那偷袭敌垒的士兵,悄悄地含着禁枚奔跑,不闻发号施令,但只听见千军万马出征的步伐声。”

我对童子道:“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童子回报说:“月亮洁白星光闪闪,银河高高挂在青天;四下里人声悄悄,这声音发生在那树梢的叶子中间。”

我说道:“哎呀真令人悲伤啊!这就是‘秋声’嘛。为什么它要来呢?说起这秋季的形状啊:它的颜包惨淡,烟雾浓云尽都收敛。它的相貌清明,天空升高太阳也光色晶莹。它的空气凛冽,他得皮肤筋骨像针似地难过。它的情调萧条,使得山河大地一片寂寥。原因是它发出的声音啊,惨惨凄凄,又呼又喊像人们发恨着急。当着茂盛的花草绿油油地互相竞赛,漂亮的树木葱葱茏茏多么可爱;但是那花草蹭着它颜色就改变,树木遭上它叶子就掉下来。它使花草树木枯败零落的本领,不过是它这一‘气运’所具有一能力的一点点罢了。

“这个‘秋’,是代表执法官府的职能的,在季节时令上属于阴,秋天又象征用兵之意,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己任。大自然对待万物,就是使它春天生长秋季结果而完结的。所以秋在音乐领域里,商声是以象征西方为主的音调;‘夷则’乃是与七月份相应的乐律。‘商’,就是伤啊,万物衰老就悲伤了;‘夷’,就是刈杀啊,事物发展过盛,就应当收煞了。

“唉!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属动物,惟有人是万物之灵。千百种忧虑干扰他的心,上万件事情劳累消耗他的身体生命,只要有什么触动于胸怀,必然要撼摇着宝贵的心灵。又何况偏想担负体力所不及的任务,忧虑那些智力所不能的事情?必然会使容光焕发的红颜变成干枯的木头,漆黑的头发化为白发零星。为什么既不是金石的材料,却偏偏和花草树木争什么年年柳绿花红?应该好好考虑是谁危害我们,又何必怨恨这外来的秋声!”

童子不能答对,垂头昏昏而睡睡。只听得满屋里昆虫鸣声唧唧,好像陪伴我一块儿不停地叹息。

解读

肃杀的秋景,常常是昔日的文人借以抒写感伤、惆怅心情的题材。《秋声赋》正是这一类的代表作品。作者由秋风的来临,联想到万物的凋零,继而联想到人生的易老,抒发出对于世事艰难、人生道路坎坷的感慨。

秋,在作者笔下成了有声有色有意有形的东西,使人有宛然在目之感。本文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浑然一体,不落斧凿的痕迹;在句法上,整齐而富于变化,参差而不散乱,具有一种音乐美,从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活学活用

从战国时期的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后,历代文人骚客“咏秋”的篇章可谓数不胜数。但其基调大致相同:触景伤情,悲叹人生之无常。本文也反映了这一点,但又能从“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去深层次地挖掘产生忧患的根本原因,这就使得文章的思想内涵上具有了积极意义。

作者在描绘秋景时,使用了大量的带有排比性的短句,选用了确切的词语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如“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就把秋天的种种特色形象地反映出来了。这种手法,也是“赋”这种体裁“铺陈其事”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它又不像汉赋那样大量堆砌冷僻词语,用的是接近口语的朴素的语言。还有,作者还注意到文章的音韵美。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以及以下的几句,用的是ing的韵母。讲求音韵,本来也是赋的要求,作者把这种要求和较为通俗的词语结合起来,更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本文基本上是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情,而在中间又穿插了一个“童子”,这也是赋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衬托作用。童子是一个稚气未脱的人,他不可能像作者那样愁肠百结,因而他也不会产生“悲秋”的情结。所以他听到作者的“宏论”后,只能做出“垂头而睡”的反映。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作者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