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5652500000071

第71章 管仲论

苏洵

原文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是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当宰相来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一直到死都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一死,竖刁、易牙、开方就被重用了。结果是桓公死在宫廷混乱中,五位公子相互争着当君主,这个祸根蔓延不断,一直到最末一代的简公,齐国就没有安宁过一年。

功业的完成,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然由一定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然有其根源而萌兆。因此,齐国的富强安定,我不说是由于没有举贤自代管仲,而说是鲍叔。于齐国的祸乱呢,我不说是因为有竖刁、易牙、开方,而认为是由于管仲。这是为什么?竖刁、易牙、开方等三人,他们本来就是搅乱人家的国家的,且看那重用他们的,都是齐桓公。只是有了大舜然后才知道流放共工、兜、三苗、鲧等四凶,有了孔子然后才能懂得杀掉少正卯,那位桓公算个什么人物呢!能够使齐桓公起用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的,正是管仲。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宰相的人选。在这个时机,我曾设想管仲可能荐举个普天之下最贤能的人来作为回答。然而他的话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近人情,不可亲近”而已。

咳!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重用那三个人了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已有若干年,也该知道桓公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暂歇于耳旁,美貌离不开眼睛的人,如果不是这三个人的话,那就无法达到他的欲望。他最初不重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此。一旦没有了管仲,那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以捆绑住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害怕有这三个人,而是害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个人物,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三条汉子罢了;如其不然,普天之下难道还会缺少三个这样的人么?即使桓公幸而听从管仲的,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这样人,管仲能够一个也不剩的通通消灭了他们吗?咳!管仲可以说是个不懂根本大计的人。如果他趁着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最贤明的人以自代,那么管仲虽死,而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又何必担忧那三人之流,就是不提他们也是可以的!

五霸之中没有再强过桓、文的。晋文公的才能,比不过齐桓公,他的臣属又赶不上管仲,他的儿子晋灵公暴虐得很,也不如桓公的儿子孝公的宽厚。但是晋文公死后,诸侯却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文公余留的威力,还能够为诸侯盟主百余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国君虽然不像样子,可是尚有老成人在朝嘛。桓公死后呢,却是一败涂地。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就因他单单依靠着个管仲,而这个管仲已死了嘛!

天下从来没有不出贤明人物的时候,根据是——确实有只有贤臣而没有明君的状况呢,桓公还在着,就说什么天下再没有管仲那样的人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籍,有记载他将死时,评论鲍叔、宾胥无等的为人处世的才能,并且分析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足以委托国事,并且又能预先料定隰朋此人不久将要死亡。看来,这部书是夸大不实而不能信以为真的。看起来,史鱼以为活着没能推荐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谏诤之事。萧何将死,荐举曹参来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嘛。国家由于一人而兴盛,也因为一人而灭亡。贤明的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是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位管仲,他有什么理由就撒手死去呢!

解读

本文强调“荐贤”对保证国家长期安定强盛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齐国富强是由于鲍叔牙荐举了管仲,而齐国内乱是由于管仲临终前没有荐贤自代。所以,治理国家的关键不在于诛杀作乱的人,而在于推举任用贤人。这种荐贤任能的观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活学活用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虽新奇,但却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