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5652800000030

第30章

解读

这里讲的和前一章相类似,告诉人们不要受外在的事物左右。存心应自自然然地像流水,“行于其所不能不行,止于其所不能不止”,才不致碌碌终生,为外物所苦、所役。天地生我,端在维持“生生之德”,而生生之德之能永不止息,吾人之不太违背自然之道,厥为相对基因。所以由治而乱,乱极必治,斑斑的历史轨辙,揭示了大自然的哲学,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历史上祖先留下的教训,眼前他人给予的借鉴,往往都在教我们不要陷入“虚幻、做作”的无底深渊中,不要因外物,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你到底要取借他人,还是要做为他人的教训呢?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原文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①之,遇草则欲去之,但以形气用事②。若以性天③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④也。

注释

①培:栽种的意思。宋史卢秉传:“材木,非培植根株勿成。”②以形气用事:靠形体意气来取舍、判断。③性天:即天赋的本性。④生意:生存的意念。

译文

一般的人情,听到黄莺的啼声就觉得喜悦,听到青蛙的鼓鸣就觉得厌烦,看到美丽的花朵就想取回栽种,遇有野草就要加以铲除,这只不过是凭着外在的感受来作取舍。如果从万物自然的本性来看,何物不是在自求抒发他(它)们原有的本心?不是在自求舒畅他(它)们蓬勃的生气呢?

解读

咬得了菜根,百事可成。本章所讲,很可以为作者洪应明先生为本书取名“菜根谭”作最好的注脚。贪求感官上的享受,是人之常情;人们在未“尽已之诚”以前,就先在享求甘美方面作“三级跳”,自古而然。前人早已点破玄机,吾人其尚一味以己念判外物乎?

烦恼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原文

世人只缘①认得我字太真②,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③。前人④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⑤也。

注释

①缘:因缘,缘由。②真:真实,真面目。③烦恼:佛教之语。原为指障碍菩提正觉的一切欲念。④前人:古人。⑤破的之言:正中下怀、合于道理的话。

译文

世人只因为把“我”、“自己”认得过真了,无论什么事都以自己为本位,于是产生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古人说:“人能完全否定自我达到无我的状态,又如何能分别彼此、善恶呢?”又说:“知道了我身不是属于我所有,烦恼又怎能侵入我身呢?”古人的无我之语实在是一语破的,得了其中真义啊!

解读

古人不以“我”为重,如果人能达到无我之境,知道自己的身体都不是自己之物,就不会被烦恼侵入而痛苦。凡事不起争夺之心、贪图之念,自然一切平稳,身心舒适,旷达神怡。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原文

自老①视少②,可以消奔驰角逐③之心;自瘁④视荣⑤,可以绝纷华靡丽⑥之念。

注释

①老:老年。②少:少壮。③奔驰角逐:奔波驰骋为争逐名利。④瘁:憔瘁,衰老,凋零。⑤荣:荣华富贵。⑥纷华靡丽:繁华奢侈的生活。

译文

少年人血气方刚,喜欢争名夺利。到了年老力衰,竞争的念头便逐渐消失了。当人处于高官厚禄时,都过着繁华奢侈的生活;待盛机必衰、落魄潦倒时,于是感到无限的凄凉。因此,少壮时要考虑衰老的时候,在享受荣华富贵时,要顾虑到潦倒后的日子,如此才可有备无患,免于灾祸。

解读

老子说:“祸兮福所之,福兮祸所倚。”世上的事,一利一害一得一失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何况人生几何?一味争长论短、奔驰角逐,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一切顺其自然、泰然处之,过个愉快的人生,才是明智之举。俗语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若时时以零落清静之心,去看富贵人们的繁华奢侈的生活,则自己就会小心警惕,自然而然摒除穷奢极侈的念头了。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原文

晴空朗月①,何处不可翱翔②,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草③,何处不可饮啄④,而鸱鸮⑤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蛾鸱鸮者,几何人哉?

注释

①晴空朗月:晴空,清朗无云的天空;朗月,明月。②翱翔:遨游的意思。诗经:“齐子翱翔。”③清泉绿草:清澈的流泉;绿草,碧绿的花草。④啄:食也。⑤鸱鸮:鸷鸟,即鸮也,性贪恶。

译文

长空万里,明月高照,什么地方不能遨游。但飞蛾竟要去扑晚上的烛火。流泉清冽,绿草如茵,什么东西不可饮食,但鸱鸮偏要去吃腐臭的死老鼠。啊!世上能不做飞蛾、鸱鸮的,有几人呢?

解读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天地之大,足够使人悠游其间,但人心却往往把自身限在狭窄的空间,使自己觉得天地之大,竟然无容身之地。其实,万事万物均操诸在已,一切都在人,只是人心昏昧,不知有识、有节而已!

求心内之佛却心外之法

原文

才就筏①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②;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③。

注释

①就筏:就,上的意思;筏,排竹,简单的渡河工具。②无事道人:不为事物所扰,已悟道理的人。道人,有道的人,就是得道的人。③不了禅师:不懂佛理的和尚。禅师,和尚之尊称。

译文

才踏上竹筏就想要舍去竹筏,即是已悟道理的人;如果骑在驴上反再寻觅驴子,到底是不懂佛理的和尚。

解读

这在教人要自我作主,不要迷失在物、理之中。世间万物皆所以厚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反而为万物所役,实在可悲。同样地,圣贤所立万法皆所以立人,如果人不能体会此心,反而为万法所迷,知入不知出,也是可悲。

森罗万象梦幻泡影

原文

树木至归根①,而后知华萼②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③,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注释

①归根:即落叶归根,在此则指枯朽。②华萼:华,即花;萼,花瓣的最外部。③盖棺:人死曰盖棺。

译文

树木到了枯萎,然后知道花朵枝叶的荣茂是徒然的;生命事业到了死亡,然后知道众多的子女玉帛是无益的。

解读

凡事要看得开,不要斤斤计较眼前的事物。时序一到春天,百花争妍,到处一片繁华景象,然而不必好久时间,随着满地落英,大地复归沉寂。这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自然景象,但在哲人眼里,则领悟了造化警示之心。因此,名位财富,不过是过眼云烟,人必须追求的是生命中的精神意义。

活学活用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心系荣辱,就会为俗务所困扰;抛开荣辱,才能宠辱不惊。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个故事,可以作为这一段话的很好诠释。

泰山之神肩吾问孙叔敖:“三次出任令尹却不显出荣耀,你三次被罢官也没有露出忧愁的神色,起初我确实不敢相信,如今看见你容颜是那么欢畅自适,你的心里究竟是怎样的呢?”

孙叔敖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不必去推却,它们的离去也不可以去阻止。我认为得与失都不是出自我自身,因而没有忧愁的神色。况且我不知道这官爵是落在他人身上呢,还是落在我身上?落在他人身上吗,那就与我无关;落在我的身上,那就与他人无关。我正心安理得悠闲自在,我正踌躇满志四处张望,哪里有闲暇去顾及人的尊贵与卑贱啊!”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古时候的真人,最有智慧的人不能说服他,最美的女人不能使他淫乱,强盗不能够抢劫他,就是伏羲和黄帝也无法跟他结为朋友。死与生也算得上是大事情了,却不能使他有什么改变,更何况是爵位与俸禄呢?像这样的人,他的精神穿越大山不会有阻碍,潜入深渊不会沾湿,处身卑微不会感到困乏,他的精神充满于天地,将全部奉献给他人,自己却越发感觉到充实富有。”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宠辱得失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要做到宠辱不惊,需要有看淡世事的胸怀。受宠时,做到淡然处之还算容易;受辱时,要做到处之泰然则很难,只有胸襟宽广的人才能做到。白隐是日本禅宗的著名高僧,受业于正受禅师,以生活纯洁闻名。

某一日,寺院附近一个女孩儿被父母发现怀孕了,女孩子还没有嫁人就先怀孕,这在古代是有伤风化之事,父母恼羞成怒,对这个女孩儿拷打逼问,女孩儿只好说孩子的父亲是白隐禅师。

女孩儿的父母怒不可遏地找到白隐理论,白隐不发一言,默默地忍受着两人的谩骂侮辱,最后只说了一句:“就是这样吗?”

孩子降生以后,理所当然地交给“父亲”白隐抚养。此时的大师早已经声誉扫地,恶名远扬。白隐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料着婴儿,所需奶水以及其他一切用品,都是他向邻居乞求得来的。

事隔一年,孩子的未婚妈妈,就是那个诬陷白隐的女孩儿终于承受不住良心的谴责,向自己的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父亲其实是在鱼市工作的一个小伙子。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禅师道歉,请求他原谅,并且将孩子领回。白隐仍旧不发一言,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天大的委屈,只是一句“就是这样吗?”真相大白后,他还是一句就是这样吗?白隐禅师这般的宠辱不惊才是真正的高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顺其自然,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人会更宽容豁达,也会活得更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