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5652800000031

第31章

笑看人生笑对成败

世间万物变化多端,环环相扣,阴差阳错。有时候,当你在算计他人时,却无意中成了被另外的人算计的对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生气,在召见群臣时警告说:“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了他的衣鞋,接连三天都是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了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在于:对于人来讲,不可知的东西太多了,许多事往往用尽心思仍一无所得,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样的感慨。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周瑜才智出众,12岁便统兵打仗,是东吴的中流砥柱般人物。可惜的是:他精于算计,却更遇高手。他好胜之心太重,偏偏又遇到诸葛亮这个对手,处处被压一头,终于被气得口吐鲜血,英年早逝。

孙曹两家赤壁大战时,周瑜就发现诸葛亮的才学高出自己,遂认定诸葛亮和刘备两人都是东吴的心腹大患,几次要杀诸葛亮,无奈均以失败告终。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后,本来唾手可得的南郡、荆州等地又被诸葛亮巧计夺走,周瑜更是火冒三丈,时刻等待机会找回面子。

没多久,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去世。周瑜等到了机会,想出一条美人计,准备以联姻为名,将刘备骗到东吴做人质,以讨回荆州。孙权听从了他的计划,派人去说亲。刘备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去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听罢,知道是周瑜之计,但仍要刘备答应这门婚事。同时,他安排赵云陪同前往,并将三个装有妙计的锦囊交与赵云,要他依次打开,按计而行。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月,刘备在赵云等人的陪同下,去东吴的南徐完婚。刚到南徐时,赵云打开了第一个锦囊。按其中计策,刘备先去拜见孙策的岳丈乔国老,告知要娶孙权之妹的事;并吩咐随从大造声势,让全城人都知道刘备要与孙权之妹结婚。

孙权的继母吴国太这才知道招亲之事,她大为恼火,忙叫人将孙权招来,问是怎么回事?孙权见状,忙说:“此是周瑜之计,因要取荆州,故以此为名,骗刘备来此,要他用荆州交换;若其不从,先斩刘备。此是计策,非实意也。”

吴国太本来就埋怨孙权事前不与自己商量,闻听此言大怒,大骂周瑜一顿,乔国老也顺着吴国太的意思。于是吴国太做主,约刘备到甘露寺相亲,同意了这门婚事。结果周瑜的联姻之计弄假成真,孙权之妹真的成了刘备的夫人。

刘备婚后,与夫人过着美满的生活,不想回荆州。眼看年终到了,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依其中之计,去见刘备,佯作失惊之状说:“曹操要报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50万,杀奔荆州,情况危急,请主公马上回去。”

孙夫人在屏风后听到了这个消息,晚上刘备和她商量时,孙夫人说:“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并替刘备出主意说:“妾与君正旦拜贺时,推称江边祭祖,不告而去,若何?”

于是,夫妻二人瞒着孙权和周瑜,在赵云的护送下,往荆州而行。次日孙权得讯,急派兵前截后追。在危急关头,赵云想起孙权的第三个锦囊,忙打开来看。刘备按锦囊妙计,向夫人揭穿了孙权和周瑜的阴谋,请求夫人保护。孙夫人闻言大怒,喝退了前截后追的吴军,保护刘备冲出重围。

待至周瑜率兵赶到,诸葛亮接应刘备的队伍到来,杀得周瑜及东吴兵将四散而逃。可怜周瑜,机关算尽,也只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柄。心高气傲的周瑜当场被气死,临死前仍不甘心地质问:“既生瑜,何生亮?”

大圣人孔子就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尽人事的同时不能把成败看得太重,因为总有你想象不到的因素掺杂其中,影响事情的发展进程。只有顺其自然、不做无谓心机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

争强好胜实不可取

和别人争路要想自己抢先一步,必定把人家排挤到后面。两人相争,道路就很窄,前进会很困难。如果能够后退一步,让对方先过,不但避免了争夺,而且通过起来更快更畅通。

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某日忽接到母亲自安徽桐城老家写来的信,信中诉说家里正在准备扩建院宅,却因地皮问题与毗邻而居的叶家产生了矛盾。因为叶家也欲建房造屋,故此两家相持不下,形近水火,信中隐约有要求张英用名位官威来压服叶家之意。

张英阅毕全信,沉吟再三,急忙写了一首诗来劝导母亲,诗言: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母亲及家人见诗后,深明义理,马上主动把将要砌建的院墙让后三尺。叶家的人目睹此景,愧疚之余,也把正欲修建的院墙退后三尺。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

此事在一时之间被传为佳话美谈,“六尺巷”也保留至今,成为桐城一景。

《列子》中有一段话,非常精辟地讲述了凡事不能太争强好胜,要懂得忍让的道理,这段话说:“天下有经常取胜的方法,有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经常取胜的方法是柔弱,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是刚强。”

鬻子也说:“想要刚,一定要用柔道守住它;想要强,一定要用弱道保持它。柔积多了一定刚,弱积多了一定强。观察他所积的是什么,就知道他前途所得是祸是福。强取胜于不如自己的,若碰到同自己相等的一定会折服;柔取胜于比自己强的,那力量不可思量。”

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的做法,不仅仅是一种风度,更是利人利己之道。一忍敌百通,小不忍则乱大谋。容忍并非一味地退让,而是一种避其锋芒的智慧。容忍是与人为善、消除矛盾的法宝。只有容忍才能退思吾身,高风亮节,以德服人;只有容忍才能积蓄力量,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保持冷静克制自我

古歌说:“锄地须锄草,烦恼即菩提。”人在发怒的时候是最容易冲动的,这时候的愤怒之心如猛烈的火焰,邪欲之念如滚烫的沸水,一定要用理智加以抵制。

古人的很多故事都告诉我们:冲动是魔鬼,无论在任何时候,让理智控制住冲动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国时候的张飞就是被自己的冲动害死的,他的事例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刘备占领巴蜀之后,张飞一直镇守在阆中。后来,关羽被东吴所害,消息传到张飞耳朵里,他“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手下的将领纷纷来安慰他,陪他喝闷酒,希望他能一醉解千愁,没想到他醉后竟六亲不认,帐上帐下,有犯错误的人就严刑鞭打,有几个人甚至被活活打死。除了喝酒打人,他每天都对着东吴的方向咬牙切齿,放声痛哭,时刻准备着为关羽报仇雪恨。

刘备在蜀中登基称帝之后,加封张飞。张飞再也忍耐不住,怒气冲冲到了成都,见到刘备,失声痛哭一阵,问他:“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

刘备回答:“大小官员都在谏阻,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张飞气愤至极:“别人怎么能了解我们三兄弟当年桃园结义之情?若陛下不去,我一个人豁出这条命去为二兄报仇!如果不能成功,就再也不回来见你!”刘备早就想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经过张飞一激,再也冷静不下来,当即和张飞约好,兵分两路,共伐东吴,给关羽报仇雪恨。

张飞回到阆中之后,下令所有部队三日之内全换成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第二天,负责后勤的范疆、张达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三天之内不可能备齐,得宽限几天。”张飞正在气头上,哪能容得这两个人,马上让人把范疆、张达绑在树上,各打50大板,然后又告诉两人:“明天必须把东西准备好!如果违了期限,就杀你们示众!”

范疆、张达两人心知这事情根本就是没有可能办到的,所以他们商量之后,就在当晚刺杀了张飞,然后投奔东吴去了。

《庄子·在宥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崔瞿向老子问道:“不治理天下,人的精神将如何寄托?”老子说:“你要慎重,不要刺激人心。人心,你压它就下沉,举它就上浮,下沉像被囚,上浮像冲杀;你姿态绰约,就会使刚强的心变得柔弱。一个人心理尖利刻薄,浮躁起来如烈火,冷淡下来如结冰。心的变化迅速,转瞬之间就可往返四海之外。不动时,安静得像深渊;动起来,就浮躁得要上天。变化多端而难以制约的,大概就只是人的心啊!”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让人不能接受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能让愤怒之火淹没理智,否则受害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