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5652900000012

第12章 理乱

原文

论曰:夫能匡民辅政之臣,必先明于盛衰之道,通于成败之数,审于治乱之势,达于用舍之宜,然后临机而不惑,风疑而能断。为王者之佐,未有不由斯者矣。

译文

结论:能够匡扶世道人心、辅佐国家大政的权臣,务必要先明白盛衰的道理,精通成败的气运,研究造成大治或大乱的体制根源,通晓各级领导的任用和罢免的规矩,再加上面临纷繁复杂的时局而不迷惑,遇到疑难、棘手的问题能断决。作为君王的辅相,古往今来,没有不首先从这里做起的。

解读

假如一个国家处在混乱、危亡的时期,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又怎样才能得到解决的办法呢?或者说还能不能治理呢?读了本篇,你就会明白。

在每一个朝代,无论它建国时有多么强大、威武,最终总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走向衰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不同的就是,有的朝代持续的时间长,有的朝代持续的时间短,有的朝代在国家面临危亡、动荡不安的时候,能有贤明的人士救国家于危难,从而延长这个朝代的存在时间,有的朝代却只能在动乱中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兴衰,它总是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教训,而且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事。

活学活用

春秋历史舞台上的周天子,与西周时期的周天子不可同日而语,其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变成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而最终导致王室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王室经济地位的下降。周王室东迁以后,关中地区为犬戎等少数民族所占据,周王室丧失了旧都关中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而春秋时期王室能控制的地盘和人口也越来越少,经济实力与西周时期差得太远了。经济地位的下降,显然是导致王室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是诸侯国家的不断壮大,也是导致王室衰弱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有些诸侯国地广人众,经济实力雄厚。随着诸侯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在政治上也开始不服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与一些诸侯的关系实际上颠倒过来了,经济上需要诸侯的援助,政治上寻求诸侯的保护,天子调动不了诸侯,甚至还要朝见诸侯霸主。有的诸侯国不但在政治上不服从周天子,经济上不向王室纳贡,甚至还和周天子兵戎相见。到了春秋中晚期,周王室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如同小国一般。

春秋时期邦国成立,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几十个。它们活跃在春秋历史的舞台上,相互展开了以夺取土地和人口、掠夺财物为目的的战争。

春秋时期出现大国争霸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这是大国争霸出现的前提。第二,各诸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局面。第三,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为大国争霸提供了有利时机。

春秋时期的争霸主要是齐、晋、楚、秦四国,宋国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霸业。吴、越争霸已是春秋晚期,且局限于东南一隅,对中原地区影响不大。

春秋历史上的著名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争霸越来越激烈,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兵连祸结,无有宁日。特别是地处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所受战争的危害更为严重,小国普遍厌战。此外,晋、楚两个大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吞并对方,加之国内政治斗争的复杂,也各想暂时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常常会出现旨在停止战争的“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是由常常处于交战状态的宋国发起的,前后总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做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第二次弭兵大会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晋、楚平分霸权为条件取得了成功。在此后的日子里,晋、楚两国几十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就此告一段落,从此以后,历史就进入了春秋晚期。

在春秋时期,大国发动了争霸战争,而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种种惨祸、灾害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进一步促使了民族的大融合。

在西汉中后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豪商横征暴敛,当然还利用灾荒大量兼并土地,逼得农民陷入“卖田宅,鬻子孙”的悲惨境地,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问题。

在汉武帝时,因为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朽,极度挥霍,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汉武帝晚期,各地相继暴发农民起义,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曾多次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严重政治危机“巫盅之祸”,不但农民起义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而且还使政治局势日趋恶化。这一切都迫使汉武帝晚年改变其统治政策。他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书》,表示要“禁苛暴,止擅赋,务本农”,停止了对外战争,转向对内政整顿。他同时又积极发展生产,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示“与民休息”、“思富养民”,借以缓和阶级矛盾,以便社会逐渐安定。昭宣时期,他进一步奉行汉武帝的这一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便于社会得到安定,称之为“宣帝中兴”。

西汉后期,因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土地兼并,政治黑暗,是西汉晚期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从而为王莽篡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莽在平帝时强夺了王位,建立“新”朝,并进一步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要内容有:1.“王田、私属”政策;2.“五均”、“六筦”;3.改革币制;4.改革中央机构。王莽改制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因为他的改制首先遭到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反对;同时改制也未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好处;加之他又征发30万人准备进击匈奴和东北各族,激化了民族矛盾,也给内地人民造成负担。王莽改制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各方面的矛盾,但王莽能抓住西汉末年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改革,虽然遭受到失败,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有其进步的社会意义。

西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在起义军的强大威势下,新莽政权上层统治集团也发生了分裂。王莽外有出师之败,内有大臣之叛,朝廷一片混乱。这时,隗嚣从天水(今甘肃庄浪)起兵,邓晔华、于匡从析(今河南西峡)起兵,三辅豪杰也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大军。在反新莽大军逼近长安时,王莽组织城中囚徒出城抵抗。后来,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也随之灭亡了。

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不断。淝水之战后,谢安因为声望极高,招致东晋孝武帝的猜忌,驱出镇广陵,不久后病死。孝武帝遂将胞弟司马道子任为司徒、录尚书事,代谢安为相。司马道子专权自恣,暴横跋扈,又引起孝武帝的不满,遂以王皇后之兄王恭为南兖州刺史,又以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以分道子之权。道子又引王国宝和王绪兄弟为心腹,用以对抗王恭和殷仲堪。

王恭和殷仲堪看到司马道子专横暴虐,心怀不满,遂相互联合,于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分别从京口和武昌向建康进攻,司马道子被迫杀王国宝兄弟,请求退兵。不久,王、殷二人又联合广州刺史桓玄等,再次进攻建康。之后由于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受司马道子诱降倒戈,王恭被杀,最后各路军遂仓惶而逃。

开始进攻建康的诸路军退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后,共推桓温之子桓玄为盟主,桓玄遂乘机火并了殷仲堪,控制了荆州,兵马日盛。元兴元年(402年),司马道子发兵进攻荆州,桓玄又收买了北府兵将领刘牢之,遂长驱直入,攻占建康,道子被杀。过了不久之后,桓玄逼晋安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楚。

桓玄建楚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帝位,迫使刘牢之自刎而死,又起用了一批中下级年轻将领,企图将北府兵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北府兵将领刘裕虽表面迎合,暗中却进行倒桓准备。元兴元年(402年),刘裕在京口起兵,率北府兵攻入建康,击杀桓玄,扶晋安帝继位,遂控制了东晋大权。义熙六年(4lO年),刘裕北伐,灭南燕;次年,击败了卢循起义;十三年,灭后秦;年底,刘裕称宋王。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东晋亡。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先后攻陷东、西两京,战事持续了八年之久。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才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从此之后,唐王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大约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并且酿成了藩镇割据之祸,进一步破坏了唐朝的经济发展。

藩镇割据,从唐德宗开始,大概经历了传子制之争、泾原兵变和淮西之役三个阶段。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为留后,实行藩镇传子。德宗不允,战事遂起。李惟岳虽兵败被杀,但因在瓜分成德领地时,诸将不服,幽州朱滔又联合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和淮西李希烈等再次举兵叛乱。

建中四年,李希烈围襄城,唐德宗急忙抽调泾原兵五千人赴援。由于没有赏赐出界钱粮及犒师饭菜粗粝,泾原兵士哗变,并推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为帅,将德宗包围在奉天(今陕西乾县)城中达一月之久,后被入关赴援的神策军将李晟率部平定。朱滔等人亦相继表示归顺朝廷,由传子制之争引起的藩镇叛乱至此平息。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称留后,并派兵四出抢掠。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发兵进讨。由于统兵将帅拥兵自重,军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同时用兵,战线过长,故战事拖延了三年,毫无进展。后来,名将李晟之子李想被任为西线统帅,宰相裴度又亲临北线督战,战事才出现转机。元和十四年,李想于雪夜攻入蔡州,一举俘获了吴元济,遂取得了淮西之役的全面胜利。

唐后期由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的权力,权势日盛,以致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于是,皇帝利用朝官,朝官依靠皇帝,向宦官展开夺权斗争。这种宦官与朝官之间的斗争大致有以下几次:

唐德宗死于永贞革新贞元二十年(804年),当顺宗即位后。唐顺宗因为有病不能理事,时任起居舍人和翰林学士的王叔文和王伾遂专制朝政。他们先后引进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发布了废“宫市”和五坊小儿,禁止节度使向皇室进奉财物的“月进”、“日进”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后又派大将范希朝接管宦官的神策军兵权。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当即发动宫廷政变,逼迫顺宗禅让帝位,立太子李纯为帝,是为唐宪宗,并改元号为永贞,且王叔文、王伾二人被贬杀。

唐文宗即位后不久,就发生了甘露之变。唐文宗鉴于他的祖父宪宗李纯、父亲穆宗李恒、长兄敬宗李湛等都是被宦官废杀或扶立的,故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决心依靠和利用朝官李训和郑注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训谎称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企图在宦官前往观看时,最后将其全部都杀害。不料事泄,宦官遂派禁军大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

在唐宣宗之后,虽说牛李党争暂告平息,但是专权宦官与朝官之争又趋激烈,并势同水火。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或尽情享乐,不理朝政,或肆意聚敛,卖官鬻爵。这样就导致了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吏治大坏。

自从浙江地区以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爆发之后。紧接着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地爆发,特别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历时已有十年,而且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可称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时最长、地区最广和声势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这次农民起义彻底摧毁了唐王朝的腐朽统治,曾经一度繁盛的大唐王朝如今终于走到了尽头。

智慧金言

凡是作为最高领导者,只要能做到法纪严明,赏罚必信,就不必多发号令,大势所趋,国家自然能达到大治;如若法纪不明,赏罚不分,即使天天发号施令,也必然要大乱。所以,体制、风尚构成了治理的格局,体制合理,顺其自然,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大势乱了,虽天天忙于奔波,也达不到尧舜拱手无为而治的效果,这是势治的缘故;胡亥、王莽奔驰忙碌,都制止不住天下大乱,这是势乱的缘故。所以说善于治理国家的明主,是在改造国家体制上下功夫,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因此,明主审视法度,将法令公布于众,天下就会实现大治。结论:能够匡扶世道人心,辅佐国家大政的权臣,一定要首先明白盛衰的道理,精通成败的奥秘,研究造成大治或大敌的体制根源,通晓各级官员的任用规矩,然后才能面对决断的时机而不迷惑,遇到疑难、棘手的问题能当机决断。做为君主的辅佐之臣,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不首先从这里做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