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5652900000013

第13章 反经

原文

知制度才,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译文

同样的一个东西,人的聪明才智不同,用法不同,效果就有天壤之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是有无滑动,而在于用与不用和会用与不会用。会用,就能求名得名,求利得利;不会用,就只有世代倒霉了。

解读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读书人的很有寓意的故事,他说:“读书人都是盗墓贼,只不过他们偷的不是财物,而是文化罢了。有一次,一个大知识分子带小知识分子去盗墓,大的问小的:‘天快亮了,你挖的怎么样,有些什么东西?’小的说:‘死人已经挖到了,还没有脱下他的衣服。他口中有一颗宝珠。’大知识分子一听说死人口中有宝珠,就说:‘一定要把这宝珠挖出来。《诗经》上说:绿油油的麦子,生长在山坡上,熟了以后就要给人吃。坟墓里的这家伙生前吝啬得很,一肚子学问不告诉人,死了还含在嘴里不说。快把它拿出来!不过,小子,你可得小心,你先把他的头发抓住,再按住他下巴上的胡须,用椎子敲他的两颊,慢慢撬开他的牙关,千万不要把宝珠损坏了!’”

从这个故事蕴藏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知识其实是招引盗贼的财富。国家弱小的时候建筑林园,那是为了使祖宗的灵位有个存放的地方,好方便祭祀,平时则可以搞军事训练,用来防止意外的事故发生。到了国家变得强盛的时候,林园便丧失了原来的意义,变成了驰骋打猎的场所,结果劳民伤财,耽误农时。建筑林园便成了违背本意的事情。孟子讲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活学活用

《文子》说:“古代有大本领的人,著书立说的目的,是总结处理各种事物的经验和道理,指导人民,叫人理解天下大事,使愚笨的人聪明起来,使聪明的人学问博大。可是,到世风日下的年代,却可能被奸人利用,成为开脱罪责、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工具和杀戮无辜的借口;至于国家建筑林园,是为了使祖宗的灵位有个存放的地方以便祭祀,平时则可以搞军事训练,检阅士卒,以防外敌人侵。但搞得不好,林园便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变成驰骋狩猎的场所,并且侵夺良田农时的坏事:举荐贤才本来是为了提高社会的文化教育,人人都奉公守法,从善如流,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给全社会带来幸福祥和,举国上下就会感怀这种政治的恩德,一旦这种政治被败坏以后,好人和坏人往往要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趋炎附势,狼狈为奸,排斥异己,各自推举圈子里的人,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脑后,苦心经营小集团的势力,内外勾结把私党里的人安插到各个领导岗位上,形成小人在位,操纵权柄,窃国篡权,贤者下野的动荡局面。”

《韩诗外传》说:“古代的士大夫在贵、富、勇、智、貌五种素质方面都有相反的一面。比如有的人有权势居尊贵却不具仁爱之心;行义理之事,反而变得不近情理,不行仁义,飞扬跋扈,残暴不仁;有的人家道富裕,本应周济贫困,扶危急难,反而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最后难免落个钱财散尽,家业凋零的下场;有的人年轻力壮,勇猛剽悍,不是去保家卫国,疆场杀敌,而是好勇斗狠,欺负弱者;有的人聪明智慧,却不干正经事,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而是使奸作诈,颠倒是非;有的人容貌姣美,仪表不俗,却不以此树立形象,为人表率,反而以此蛊惑女色,纵于情欲。”

姜太公说:“刑罚太严明,国人就会被弄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人整天处在这种畏惧状态就会生出变故。什么事都看得那么清楚,人就会觉得骚扰不安;骚扰不安,就容易引起人口迁徙。不再安居原地了,这样容易发生动乱。”晏子说:“一个好的臣子,固然应对上司忠心,然而一人独揽其国君的大权,那就不是忠了,当儿子的孝敬父母是好事,但是如果儿子独揽其父的权利,那就是不孝了。妻子爱自己的丈夫是家庭和睦的保障,但是如果妻子一人独专丈夫的恩宠,这是嫉妒。”韩非子说:“读书人舞文弄墨,常常扰乱国家的法令;游侠以武力靠蛮勇解决问题,也是对国家法令的破坏。”

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而受到被救者父母一头牛的报答,跑来向孔子讲述。孔子说:“子路做得对,鲁国人从此以后,必定会于患难中救人成风的。”救了人有酬劳嘛!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很有钱,养有奴隶,奴隶的亲人向子贡提出要赎人回去。但是子贡放了人却不接收鲁国的赎金。孔子说:“子贡做得不对,你不收赎金,以后谁还敢赎人?”子路做了好事收了礼,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倡导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劝人为善。子贡因自己有钱就不收人家的赎金,反而阻止了人们的行善之心。

智慧金言

由此可见,在该廉洁的地方讲廉洁是应该的,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炫耀自己的廉洁,是不能起到教化、表率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