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5662500000011

第11章 为官箴言(3)

狄仁杰是在天授二年出任宰相的。武则天召见他时,对他说:“你在汝南的善政,朝中大臣很是钦佩,但也有人说坏话。如果想知道此人是谁,可以告诉你。”武则天对狄仁杰讲这番话的时候,是出于对他的高度信任,但意想不到的是,狄仁杰对此既不不感恩戴德,也没有要求追查说他坏话的是谁。他说:“陛下如认为我有过错,我当努力改正;如蒙陛下明言,当是我的万幸。但我并不想知道这个人的姓名。不知道比知道要好些,这样才可以和那人继续正常的共事。”武则天认为狄仁杰不记私仇,胸怀坦荡,实属难得,所以对他更加重用。

万岁通天年间,契丹军攻陷冀州,河北百姓惊恐不安,武则天特派狄仁杰到魏州做刺史。魏州前任刺史独孤思庄是一个怯懦的人,他担心敌人会突然兵临城下,就把附近的百姓都赶到城中缮修守具,准备守城。狄仁杰到魏州后,让百姓们都回乡生产,并对他们说:“敌人离这里还远着呢,何必如此惊慌?就算敌人真的来了,我亲自领兵抵抗就是了,无须烦扰大家。”契丹军闻知,不战而退。百姓们都十分敬佩狄仁杰的胆略,立碑记载他的恩惠。

圣历初年,突厥进犯赵州、定州等地,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元帅,率兵打退了突厥贵族的军队。接着,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河北道百姓由于受突厥的胁迫,很多人都曾给突厥服过役,突厥退去后,他们害怕朝廷问罪,不少人逃到外地藏了起来。

狄仁杰看到这种情况,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疏,说:“听说朝廷的一些大臣怪罪被突厥、契丹所胁迫的人们,打算统统杀掉,这样做是很不得民心的。东汉末年董卓作乱被杀后,部属没有被赦免,结果酿成了大大祸,京师最终成了废墟。臣每次在书中看到这事,都免不了感到叹息。现在负罪之人,必然不在家中,或草行露宿,或潜窜山泽。如能宽大处理,他们定会走出归顺;如不宽大,必然激成祸乱。您胸怀宽广,为人大度,不必受平常法度的约束,希望陛下赦免河北诸州臣民,不再追问,准其回乡生产。”狄仁杰的上疏得到了武则天的批准。

狄仁杰生活俭朴,并以知贤能举著称。他所举荐的人做公卿的有好几十人。武则天曾问过狄仁杰:“我想找一个贤能之人,有吗?”狄仁杰问要他做什么,武则天回答说要让他做大将、宰相。狄仁杰道:“陛下要用会写东西的人,则现在宰相李峤、苏味道即可。但这些人太拘谨,需要得到一个更出色的人,才能将国家大事办得更好。”

狄仁杰的话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上,她点头一笑,说:“这正是我的心意。”狄仁杰于是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他带着很钦佩的心情介绍说,现任荆州长史的张柬之人虽老了些,但确为宰相之才。他长期以来不得重用,有志难申,若任用他,定能为国尽忠。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很快将张柬之提拔为洛州司马。

过了些日子,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贤。仁杰道:“臣上次举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未重用呢!”武则天说:“不是已经升迁了吗?”狄仁杰道:“臣举荐他是当宰相。现在不过是一个洛州司马,还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武则天又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将张柬之提升为秋官侍郎,不久就让他当了宰相。张柬之果然如狄仁杰所说,很有作为。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意见是非常尊重的。一次,武则天想造一座大佛像,预计用费几百万钱,因政府财力不足,准备让僧尼每人每天出一个铜钱,帮助建造。狄仁杰上书进谏说:“臣听说,想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就要处理好百姓的事。现在的佛寺,建筑华美,穷极奢华,费用巨大,有的竟超过宫室。鬼神不能建造,只能依赖人工;物资不会天降,只能凭仗土地出产,不由百姓负担还有什么人呢?百姓们本来就难得温饱,徭役又多,僧尼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勒索百姓,百姓不得不放弃生产,削发去做僧尼。现在僧人与日俱增,已经多达几万人,而从事生产者却日渐减少,百姓负担越来越重,臣每想起此事,心里就忧虑不安。近年来边境不安定,水旱灾害频发,如果再大兴土木,建造佛像,百姓将更加不堪。陛下功德无量,何必因营造大像,落个烦劳百姓的名声呢?佛教是以慈悲为怀的,陛下更应节省人力物力,请下诏停止此役。”这一谏奏,得到了武则天的应允,建造佛像之事因而作罢。

武则天对狄仁杰在政治上重用,生活上也很关心。一日,狄仁杰陪武则天到郊外游览,偶遇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吹掉乐,坐骑也受了惊吓,狂奔不止。武则天看在眼里。赶紧命太子拾起仁杰的头巾,勒住惊马,直到把头巾给狄仁杰戴上,才算放了心。

圣历三年时,武则天特别恩赐给狄仁杰一处很好的住宅,使满朝文武为之眼热。武则天还亲制袍子赐给狄仁杰:“敷正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平日,武则天对狄仁杰总是以“国老”相称,这在唐廷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狄仁杰因年老体弱,多次提出告老还乡,武则天都不应允。仁杰上朝,武则天不让他下拜,说每见“国老”下拜,她都颇觉不安。为照顾他的身体,武则天还取消了狄仁杰夜里值班的任务,并嘱咐他的同僚,如果不是遇到了不能处理的大事,不要去麻烦他。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痛哭流涕,说:“‘国老’一去世,我总好像感到殿堂空了一般!”此后,每遇朝廷大事众臣不能决断时,武则天总是唉声叹气地说:“老天不长眼,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智慧金言

居官不易,居官有法。要做一个受众人拥戴的官员,必须遵行一定的准则。

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这是做官者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检验官员立场的试金石。郑培民说:“权力是人民给的,应该为人民办事。当干部就是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

正确处理权法关系、利益关系、领导干部与民众的关系,这是官员都必须处理的问题,也是体现官员执政理念的分水岭。

真诚的为民办事,是执政的最高原则!

不卑不亢,奉公磊落

原文

幕客以力自食,名为慵书,日夕区画,皆吏胥之事,而官声之美恶系焉,民生之利害资焉。非与官民俱有宿缘,必不可久居此席者,自视不可过高,高则气质用事;亦不可过卑,卑则休戚无关。

译文

大概幕僚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名义上说是受雇于主人,为他抄写文书,一天到晚都离不开文书,实际上做的都是下级官吏们才做的事情。然而这些事却是关系到一个官员在职时政治名誉好坏的大事情,也是与平民生计紧密相连的问题。一个当幕僚的人,如果不是跟为官者以及当地百姓有着割舍不断的深厚缘份的话,他在那里一定不能久留的。因此身处此位置的幕僚,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高,自视太高往往就会意气用事;当然也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自视太低,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则会对所从事的事情缺乏自信。

活学活用

毛遂,战国薛国人(今官桥、张汪一带)。年轻时在赵国游历,在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做了个迎来送往,办理琐事的食客。3年之中,整日没什么大事可以做,因此没有什么名声,几乎不为人所知。

公元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企图吞并赵国。为解邯郸之围,赵孝成王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便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游说求援,合纵抗秦。

当时诸侯皆畏秦。能否与楚联合,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平原君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决定在自己的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人随同前往楚国进行外交努力。可是平原君在门客中挑来选去只有十九人符合条件,最后一人竟选不出来。平原君不禁慨叹:“想我赵胜相士数十年。门下宾客三千,不料挑选二十人竟如此之难!”

正当平原君为差一人而发愁时,毛遂站出来说:“现在仅差一人不能成行,就请算我一个,带我去吧。哪怕只是凑个数!”

平原君看到原来是平凡得没有任何可引人注意之处的毛遂,便大不以为然。只是委婉地说:“先生来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已经三年有余。”

平原君就说:“世间有才能的人,就好比是装进口袋的锥子,锋利的锥尖立刻会露出来。这次去楚国,肩负着求援兵救社稷的重任,没有特殊才能的人是不能同去的。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有余,却没有人提起过你,我也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本领。可见,是先生没有才能。先生不能去,还是留下来吧!”

毛遂平静地说:“想要知道我是不是您所要的尖利之锥,就请您今天把我装进布袋里,以便能有机会脱颖而出,展露锋芒。”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而且气度不凡,就勉强答应了,但是心里还是没有底。其他十九人也都看不起毛遂,暗笑他自不量力,毛遂并不介意,跟着平原君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与楚王谈判,说明赵国的危急,请求楚赵合纵抗秦。楚王因为害怕秦国势力而不肯出兵救赵。两人从日出时分一直谈到日中,仍然不能达成共识。大家一时一筹莫展。

这时,毛遂按剑大步走到廷堂上,对楚王说:“合纵抗秦,为的是是共同的利益,本来两句话就可决定的事,你们却从早上谈到中午还不能决定,是什么道理?”

楚王被冒犯,十分生气,他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敢在此胡言乱语?”平原君回答说:“我的门客,叫毛遂。”楚王对毛遂怒斥道:“还不快下去,我与你的主人在讨论国家大事,哪里有你说话的余地?”

毛遂持剑逼进几步,说:“大王,你之所以这样呵斥我,无非是凭借楚国强大的军队。但是,现在几步之内,你的性命却掌握在我的手中。在我的主人面前呵斥我,这是你的无礼!而且我听说:从前,商汤凭70里地而取得天下;周文王也不过以百里之壤臣服了诸侯,他们的兵也不多。可是他们能发挥优势,运用他们的威力。如今的楚国,土地方圆5000里,雄兵近百万,是应该称霸天下的大好时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将白起不过是一名无能之辈,率兵不足十万,与楚国交战,一战夺去了你们的郢都;再战就烧掉了你们先王的坟墓;三战俘虏了大王的先人。这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耻辱,而楚国还在苟且偷安,难道大王不觉得可悲吗?合纵抗秦,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是为楚国雪耻,并不仅仅是只对赵国有好处。愿大王三思!”

毛遂的话,击中了楚王的要害,让楚王认识到了当前的局势,于是说:“先生说得对,是应该合纵抗秦,就依先生所说,愿与先生盟誓。”

于是,两国歃血为盟,当即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一行返回赵国时,楚王派出的救兵已经出动,这时魏国的援军也已到达,三国军队内外夹攻,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去。

做好秘书工作,重要的是行动。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智慧金言

幕僚、秘书的工作虽然单调,但只要正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做好工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自己的才能也就得到了体现。好高骛远,只盯着理想的工作、岗位,忽视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可能一无所获。其实路就在于自己如何去走。

眉职怀思,实实在在

原文

俗所指关缺,大率陋规较多之地,岁例所入人人预筹分润。善入而善出,惟才者能之。或不善于入而不能不出,则转自绌矣。虑其绌而入之,不谨,过不旋踵。惧有祸而入之,稍慎叉不足以应人之求。故美缺尤不易为。自好者,万不宜误听怂恿垂涎营调。白香山诗云:“妻妾欢悦童仆饱,始知官职为他人。”今之为美缺者,饱僮仆而已,妻妾欢娱其名也,实且贻子孙之累为。余向客归安,夜中闻雁,有“稻粱群鹜共,霜露一身寒”之句,非有所感也。主人王晴川讽咏数过,潸然泣下,明年以终养去官。居美缺者可不常自敬乎?

译文

一般人认为的美差事,大多数是各种陈规陋习较多的地方,每年的收入,每个人都思谋着沾一点儿好处。在人人都想着沾光的情况下,还能够抓收入、控支出,做到收支平衡,只有有才能的人才可办到。有的人不善于抓收入,却又不得不支出,如此一来就入不敷出。已预料到费用不足,却又无法控制支出,出现了亏空就会招致祸患;害怕祸患,在支出上就得控制严一些,这样又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如此一来又得罪了人。所以说,人们眼中的好差事,却不一定好干。洁身自好的人,千万不要听别人的怂恿,垂涎于美差肥差。白居易有首诗这样写道:“妻妾欢悦童仆饱,始知官职为他人”。现在那些干美差、捞肥缺的人,眼下把自己的孩子养得白白胖胖的,使自己的老婆小妾高高兴兴的,这是一时的虚名和荣耀,实质上只是给后世子孙们留下一堆累赘罢了。我先前曾客居临安,半夜听见雁鸣,有所感触,写下了“忙于填饱肚子的群雁啊,在风霜雨露中落得一身凄寒”的句子,这不仅仅是有感而发。主人王晴川先生把这句暗暗诵吟了几遍,悄悄地流下了饱经风霜的泪水。第二年,他就以供养父母为借口辞官还乡了。那些正在干肥美差事的人,难道不应该常常以此提醒自己吗?

活学活用

《官箴》这段话阐述了一条平实的道理: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为官。为官者要“着实”做事,不可弄虚作假。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求真务实”。无论一个人制造假象的手段如何高明,都敌不过原本的“真实”。假话会有穿帮的时候。有的官员为了掩盖工作中的虚假,不得不制造新的假象来应对,结果一个精心编制的谎言便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漏洞也会越来越多,事情一旦败露,他所要面临的将是更为严重的处罚。

2007年沸沸扬扬的“虎照”事件,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膨胀的谎言被步步戳穿的例子。一些官员为了其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对伪造的“华南虎”照片进行了官方的认可。两位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利用手中的权力,给一张假虎照,盖上了陕西省林业厅的认定公章。而真正引人关注的却是一些官员面临广泛质疑后的“精彩”表演:一些人撰写文章始终坚持指鹿为马;一些人赌咒发誓以官职担保……但各种掩盖真相的欺诈手段终究敌不过普遍的质疑之声,也终究没有敌过事情原本的“真实”!在全国网民连续两年的不断追问质疑下,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假虎照”终于败露,而相关责任人也都得到了法律的惩处。结合《官箴》中的告诫,为官者应该好好的反思:如果涉案官员当初能“着实做事”,对“虎照”的真实性进行科学的认定,这件事本身就不会发生;即使事情发生了,这些官员如果能够及时公开承认错误,而不是费尽心机地百般抵赖,那么这件事的结果也肯定不会如此的严重。

所以,为官办事一定要“戒伪”。也就是远离伪饰诓骗、弄虚作假。《儆心录》强调:“不诚则伪,不伪则诚”,诚、伪之间“纤介之差,缪乃千里”。而对于为政者而言,“一诚有余,百伪不足”。因为一有造伪之心,很可能会行造伪之事,就会有被怀疑的可能,就会有被揭穿的风险,不但误国误民,还会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