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5662500000014

第14章 治政箴言(1)

勤理事务,勿使壅带

原文

办理幕务最要在勤一事。入公门伺候者,不啻数辈,多延一刻,即多累一刻,如乡人入城控事,午前得了,便可回家。迟之午后,必须在城觅寓。不惟费钱,且枉废一日之事。小民以力为养,废其一日之事,即缺其一日之养。其羁管监禁者,更不堪矣,如之何勿念?

况事到即办,则头绪清楚,稽查较易。一日积一事,两日便积两事。积之愈多,理之愈难,势不能不草率塞责。讼师猾吏,百弊从生,其流毒有不可胜言者。譬舟行市河之中,来者自来,往者自往,本无壅塞之患。一船留滞,则十百舟相继而阻,而河路有挤至终日者矣。故能勤则佐剧亦暇,暇自心清。不勤则佐简亦怄。怄先神乱。

译文

处理幕府政务,最重要的是要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在衙门里做事,经常面对的是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社会各界人士,多拖延一刻,就会给前来办事的人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假如有个乡下人进城来告状,如能在中午之前给受理了,他马上就可以回家;如果推迟到下午,他就只好在城里找个地方住下来。如此一来,他不仅要多花费些钱财,还白白地耽误了当天要做的事情。平头百姓哪个不是靠苦力来养活自己,耽搁一天的事情,就会缺少一天的口粮。那些被看管监禁起来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官府干事的人为什么不能替他们好好想想呢?

况且遇到事情马上就处理的话,也会头绪清楚,处理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如果一天堆积—件事,那两天就堆积了两件未处理的事,长此以往没有处理的事情堆积得越来越多,以后处理起来就越头绪纷乱,势必草率了事,敷衍责任。而那些满怀私欲的讼师和奸诈的役吏,也就趁机混水摸鱼,从中渔利,以饱私囊,真可谓各种弊病层出不穷,产生的恶果不可胜数。这就好像小船儿在繁华的河道中行驶,来的自来,去的自去,根本就不必担心河道会阻塞不通。可是如果有一只小船停留不前,紧接着就会有十只、百只小船被堵在河里,严重时一堵就是一整天。由此可知,只要脚勤手快,即使做复杂的事情也会觉得闲暇有余;否则,即使干很简单的事情也会忙忙碌碌。闲暇能让人心清气静,忙碌则会使人神昏意乱。

活学活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俗语,读书以勤为先,做官亦是如此。政务的最大特点就是繁杂,顽不勤,政务就不能及时处理,轻则政务堆杂,重则误国误民。所以,为官者应当勤勉。

用权之基在于详情,详情之道在于理政。所以人主想要正确的使用权利,则必须每件事都亲自处理,才能不使权利的使用出现差错。朱元璋处治思乱,居安思危,躬亲朝政,做了31年皇帝,可谓用权为勤之典范;他明废宰相,拆中书省,六部府院政务直接由他领导。由于政务繁忙,他从清晨到深夜,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处理政务和批阅公文上,就连吃饭时都在考虑政务,每想好一件事,就顺手写在纸上,缝在衣服上,事情记多了,挂得满身皆纸,上朝时就一一把它处理了当。有史记载,1384年9月14日至21日的8天内,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件,计有3391事。这些事都要他亲自处理。他平均每天要看或听(有些奏札是叫人念的)200件奏札,处理400多件事。侍臣担心他操劳过度,劝曰:“陛下励精图治,天下苍生之福。但圣体过劳,宜多加保重。”太祖答曰:“朕岂好劳而恶安?以往天下未定,朕饥不暇食,倦不暇寝,奖励将帅平定天下。现在天下安定,四方没有战事,难道就可以高居宴乐了吗?自古以来,人勤则国兴,人怠则国衰,朕岂敢暇逸?”明初之大治,朱元璋之权固,以此可窥其因。

康熙皇帝8岁继位,14岁亲政,16岁清除权臣鳌拜,在位61年,日理万机,不愧为一位对清代前期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杰出政治家。在政治上,为除掉鳌拜,他不惜挥汗如雨,亲自训练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为擒鳌拜作准备;亲政以后,奏章必详览,内有一字之讹,必为之改正而后发出。在军事上,他亦事必躬亲,亲自参加了统一国家的一系列战争。在经济建设上,他六次南巡,甚至亲自勘察山川河道。在学习上,他勤奋不辍,5岁知书,17岁因读书过劳而至咯血,即使在三藩之乱时,他在日理万机之余,仍抽暇读书;南巡时夜至三更犹手不释卷。由于康熙亲政劳苦,博学深识,故其权柄之牢固,政绩之辉煌,为五千年历史所罕见。

古人云:勤能补拙,事情的成功在于勤奋。

人生贵在于“勤”,俗语所说的聚沙成塔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为官者却时常荒于政事,今日事明日做,如此后推,到最后只能草草办理,视民事为儿戏。

智慧金言

勤奋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一杆秤,可据此观鉴衡量人。勤奋的人,无论高低贵贱,一定是有目标的人;一个没有奋斗目标的人,一定懒散颓废,了无生气。勤奋的人,是有张力的人,他的张力延展了有限的人生。勤奋的人不愿不劳而获,是自律的人;勤奋的人不让年华虚度,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勤奋的人,不一定是完人,也不一定是正人君子、英雄豪杰。但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与尊重,他勤奋还是懒散,是首要的标尺。

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

原文

前辈尝言:“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此亦要言。私罪固不可有,若无公罪,则自保太过。无任事之意。

译文

古时法律有“公罪”“私罪”之分,并有“公罪”从轻、“私罪”从重的司法原则。所谓“公罪”,就是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因为过失而犯的罪;所谓“私罪”,就是官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而获的罪。这句话是说,官场的前辈说过:“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这句话很重要。私罪当然不可能有,但是在工作中一丝“公罪”都没有的,则是自我保护太强,缺乏有所作为的意识。

活学活用

“私罪不可有”这一点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私罪属于个人道德品质问题,如果犯了私罪,就等于是触及了社会的道德底线,走向了道德的对立面,既不会得到人们的同情,也不会有人为你开脱罪责。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在左宗棠的帮助下,生意非常兴隆,尽管在经营之中也犯过错误,也走过弯路,但他的发迹史还是非常平稳的。但是晚年的胡雪岩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在替左宗棠办理外国银行贷款的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多报了几分的利差,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吃了国家的回扣。但胡雪岩却认为他自有道理,他的钱庄也要发展自己的业务的。我给你国家出了那么多力,难道就不能得到一些吗?做生意不能老是投入。也应当有所回报啊!然而正是这多报了的利息,虽然给他带来了短期的利益,却也留下了一个难以擦去的污点,被别人抓住了把柄。胡雪岩59岁那年,东窗事发,胡雪岩受到了朝廷的追究,结果一败涂地,倾家荡产。三年后,胡雪岩在杭州郊区的一所旧宅子里抑郁而死。胡雪岩聪明一生,却在这件事上面犯了糊涂:为国家办事你可以没有把事情办好,可以在公务上犯错误,只要没有个人私利在里面,许多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但如果想赚国家的回扣,那就是你自己私欲膨胀,成了挖国家墙脚的蛀虫,有再多的理由也无法挽救了。

私罪固然不能有,但如果连公罪也没有,那就是自我保护太过了,成了“套中人”。所谓“公罪”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工作失误、决策错误、用人有误等。为什么公罪会被人谅解呢?因为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干工作没有不跌几个跟头的,只要你办事是出于为公,着眼点是正确的,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原谅。比如关羽大意失了荆州,诸葛亮错用马谡失了街亭,大家只是惋惜和同情而已,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绝对的常胜将军。而且,越是想有所作为、敢于任事的人,处理和经手的事情就越多,那么出现失误的概率也就越高,如果对工作失误都要予以惩戒,那么也就没有敢于进取的人了。

智慧金言

“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可以给现代的管理者以很重要的启发。一方面,对于员工工作中的失误,如果出于公心,属于好心办了坏事,则尽量不要予以惩处。而且对于许多属于试验、改革、探索性质的工作,应当给与更多的包含、宽容甚至保护,只有这样才能鼓励进取,才能避免在一个团队中形成自我保护、裹足不前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损公肥私的现象要坚决制止,使这些人在团队中没有容身之地,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遵纪守法者的利益,杜绝团队中贪腐现象的发生。

事起仓猝,尤贵镇静

原文

天下未有不畏官者。官示以不足畏,则民玩,至官畏民。而犷悍之民遂无忌惮矣。抗官哄堂,犯者民,而使之敢犯者,官也。事起仓猝定之以干。尤贵定之以静,在堂,勿退勿避座,庄以临之,诚以谕之,望者起敬,闻者生感,犷悍者无敢肆也。张皇则酿事矣。临民者,不必猝遏其事,而不可不豫其理。所以豫之者,全在平日有亲民之功,民能相信;则虽官有小过及事遭难处,亦断断不致有与官为难者。

译文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不怕官的老百姓。但是如果当官者的行为表现不足以令人敬畏,那么老百姓对这个官员就会产生轻视玩弄的心态,以至于出现官员畏惧民众的情况。于是,那些粗野凶悍的刁民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抗拒官府的施政号令,聚众哄闹搅扰正常公务的执行。虽然从表面上看,作出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是老百姓,然而致使他们敢于犯法的,实质上是当官的执政能力软弱所造成的。处理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必须决断果干,不能优柔动摇,尤其可贵的是能够保持神态的从容镇静。在公堂或公众注目之下,不能心虚退缩回避,更不能表现出手足无措的慌乱。应当端庄严肃地面对所发生的事情,以坦诚的态度进行沟通,晓之以理,谕之以义,取得认同和支持,使在场的人肃然起敬,令听闻这件事的人心生感动,从而使那些粗野凶悍的刁民不敢肆意妄为。遇到突发事件,为官者如果惊慌失措,那就必然引起大的混乱,最终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当然,做官治理民事的人并不一定会遇到突发事件,但是不能不预先想好防范的方法,要有应急的预案。之所以能够遇事不慌,显得有备无患,就在于诚敬其事,平时有所准备,而且能够深入老百姓之中,有亲民的为政之风,老百姓也会因此信任并愿意支持他。这样的官员即使有小的失误,或者遇到了什么麻烦,也绝对不会出现有人借机与官府为难的情况。

活学活用

《官箴》中“待”的真实含义就是将事情冷处理。处理一些暂时不好处理的事情不能性急,可以在“热”的时候,先冷一冷、放一放再进行处理。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好处:第一,有些事情能先放一放的可以暂时放一放、拖一拖,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会根据其自身的规律发生变化,一些原来感到棘手的问题可能会自行消失,甚至不再是问题。第二,一些事情先冷一冷,可以留下深思熟虑的时间。很多烫手的问题更需要深思熟虑才能解决,先冷静下来,了解掌握事件的真实情况,细细斟酌,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之后,才可能把问题处理得恰如其分。

处理棘手事件有时更需要一种妥协的精神,就像老子说的“以无为而无不为”。古代的皇帝对待一些非常棘手的奏章,有一个巧妙的处理办法叫做“留中不报”,就是看过之后暂时不予处理。这实际上也是统治者处理事情的一种方法。如果得到了一件汇报,处理起来左右为难、很是棘手,就不要感情用事,偏听偏信,不能主观想象,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展开调查、了解,再思考如何处理,有必要的话还需要预想到各种处理方式带来的后果,并筹划各种相关预案。

关于成功运用“冷处理”化解危机、解决矛盾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清末的1860年,正当湘军统帅曾国藩在江西与太平军进行激烈作战的时候,突然收到朝廷的上谕:北京被英法联军攻占,咸丰皇帝逃到了热河,所以命令曾国藩抽调精锐部队入京参战。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如果不去,就是对皇帝不忠,就是抗旨不遵;如果去了,江西的战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主力部队一旦撤走局势将不可收拾。久经官场的曾国藩想了个办法,把这件公务干脆押了下来,过了几天之后,才慢腾腾地写了一份向朝廷请示的奏折,向朝廷要北上作战的作战部署。因为当时的公文传递速度也很慢,等奏章到了京师,清朝已经开始和英法等国谈判议和了,所以调军北上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朝廷顺水推舟告诉曾国藩北京不必来了,让他安心在南方打仗好了,对于他上的奏折,朝廷认为他忠于皇帝,还着实勉励了一番。这场危机就这样被曾国藩一拖之下,化解于无形之中了。

官场有句俗话叫做:真着急假生气,热问题冷处理。冷处理其实是门学问,有时它的作用非常奇妙。但这需要为官者具有一定的风度和冷静的头脑,又要有一定的处理矛盾的方法和技巧。如果学会了“冷处理”,并且知道哪些问题可以冷处理,哪些问题不能冷处理,采用何种冷处理的方式,一个为官者就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哪怕深处窘境,也会尽可能的找出所遇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最终也就能化险为夷了。

智慧金言

凡事就怕冷静等待。等待,就意味着周详考虑。如果考虑周详,做的事情都经过缜密的思考,也就没有纰漏可寻,自然不会受到别人的中伤。

赤心竭忠,惠泽桑梓

原文

股肱大臣,以献纳为忠。守土之官,去君甚远,去民甚亲,以抚字为忠。有一片肫诚之意,流露于政事之间,小民必有受其福者。

译文

作为国君左膀右臂的辅政大臣,是以提出决策方案、建议以及大胆劝谏为忠;地方官员,远处辖区,距离国君较远,但是在距离上却同老百姓较近,因此,则以安抚、养育人民为忠。内心能够怀有一片诚挚,自然就会体现在政事的办理之中,那么老百姓必然能够受到惠泽。

活学活用

当官者总希望自己的官职能够不断晋升,许多人总想“求进步”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殊不知,晋升的目标不能靠“活动”,也不能靠“跑官要官”这些不正当的途径来达到,而是要靠自己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政绩得到上级的赏识,以此作为晋升的基本前提。

《官箴》的这句话就是专门说给那些一心想着“要官”的人听的。很多刚刚进入官场的人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忠告:“在官场上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可是,我们发现,现在的社会中注重拉车干活的人少了,热衷于四处活动的人多了起来。以至于一些单位一有人事调整,某些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使出浑身解数,热衷于“跑官”“要官”,干出一些让人看不起的荒唐事。甚至有些人因为花钱买官被人骗走了大量钱财,还有人因雇凶杀人被依法惩处,从而彻底断送了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