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5662500000032

第32章 用人箴言(5)

礼士为行政要务

原文

官与民疏。士与民近,民之信官不若信士。朝廷之法纪不能尽喻于民,而士易解析,谕之于士,使转谕于民。则道易明,而教易行。

境有良士,所以辅官宣化也。且各乡树艺异宜,早潦异势。淳漓异习,某乡有无地匪。某乡有无盗贼。吏役之言,不足为据。博采周谘。惟士是赖。

故礼士为行政要务。

译文

当官的与百姓容易疏远,士子与百姓却易于亲近,老百姓更容易信任士子,而不是当官的人。朝廷的法令普通百姓往往不易理解,士子们却容易理解,若先将法令告之于士子,让他们解释给百姓,则朝廷教化民众也就更为易行了。

贤良之士的重要职责就在于辅助官府教化当地人民。况且各乡乡情风习不同,如某乡有无土匪,某乡有无盗贼,仅凭衙役的话不足以相信的,应多方咨询当地士子才可。

所以礼贤下士应是为官行政的重要事务。

活学活用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说君主要使用人才,首先就要尊重人才,要礼贤下士,只有真正成为贤士的知己,才能使贤能之人为自己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国末期发生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以说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范例。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强盛,秦王政加快统一全国的步伐,于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次年灭掉赵国,兵临易水,准备向燕国进攻,面对强秦的凌厉攻势,国弱力单的燕国根本无力与之抗衡。燕太子丹为了燕国的存亡,决定铤而走险,用恐怖手段去对付秦王。他希望能找到一位勇士去秦廷,威逼秦王退还“诸侯侵地”,如果达不到退还“诸侯侵地”的目的,就将秦王刺死,引起秦国内乱,然后重新联合诸侯,共同抗秦。根据这一计划,太子丹开始寻找肯为其效命的死士,他在太傅鞠式的指点下找来了燕国贤士田光。

太子丹亲自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为他引路,跪下来替他掸拂座席,使田光深为感动。田光坐定后,左右的人都退出了,太子丹离开座席向田光请教说:“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

田光当即起身,快步走了出去。太子丹送至门口,叮嘱说:“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低头一笑,说:“诺。”

年老体衰的田光佝偻着背走到荆轲那里,对荆轲说:“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于是,田光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荆轲见到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先生已经死了,并把田光先生临死前说的话告诉了太子丹。太子丹一听非常震惊,他向着田光去世的方向拜了两拜,跪倒在地,泪流满面,悲痛得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他才哭着说:“我之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说,只是想要成大事而已,现在田先生以死明不说的诺言,实在不是我所愿啊!”

荆轲坐下后,太子丹离开座席,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这只是我的一番想法,不知道该如何实施,不知道荆卿可愿意做么。”过了好一会儿,荆轲才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闻听此言,上前连连叩头,请荆轲一定不要推辞。荆轲看到太子丹如此诚恳地礼待自己,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丹把荆轲尊奉为上卿,安排他住最好的馆舍,供给上等饮食。使荆轲感动的是,太子丹不仅每天都上门问候,而且每隔几天就送些荆轲物品,尽量让荆轲称心快意。

过了好久,荆轲还没有动身的意思。这时秦国大将王翦攻占了赵国全部土地,俘虏了赵王,又挥兵北进,已打到了燕国的南部边界。太子丹非常恐慌,就去请求荆轲说:“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樊将军名叫樊於期,是太子丹的好朋友,在此之前由秦国逃亡到燕国避难),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如果能把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的军事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太子丹说:“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说:“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上前一步说:“为之奈何?”荆轲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扯下半边衣服,露出半边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一步说:“此臣之日夜切齿痛心也,乃今得闻教!”说完就自刎而死。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赶到樊於期的住处,伏在他的尸体上痛哭,样子极其悲哀。事情既已无可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头盛在匣子里封好。

为了成功地行刺秦王,太子丹预先在各地寻求最锋利的匕首,终于访得赵国徐夫人的一把匕首,用百金买了来,又叫工匠用毒药水淬炼,拿去试验,只要在人身上刺破一点儿,人马上就会死去。太子丹还另外招募了一个勇士,名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协助荆轲行动。于是太子丹为荆轲置办行装,送荆轲动身。

太子丹与门客中知道内情的人,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了路神,就要登程,这时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着筑,荆轲和着筑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调既悲壮又慷慨,前来送行的人们,听了歌声有的流泪哭泣,有的怀着复仇的情绪怒目圆睁。太子丹亲自扶荆轲坐上车子,同他挥泪拜别。

荆轲到了秦国,送厚礼给秦王的宠臣蒙嘉,让其帮助引见,秦王政听说燕国带厚礼派使者前来投降,大喜过望,就穿了朝服,用隆重的“九宾”大礼,在秦宫接见荆轲。荆轲捧着装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依次走入宫殿。不料,秦武阳胆怯,脸色大变,浑身发抖。荆轲忙上前替他“谢罪”说:“北番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对荆轲说:“取武阳所持地图。”

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把图卷渐渐展开,图穷匕首见,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扯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握着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大吃一惊,慌忙抽身挣脱,伸手拔剑,可是剑身太长,只抓住了剑鞘,一下子拔不出剑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就绕着庭柱逃。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群臣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秦王惊慌得只顾绕着柱子躲避,左右的人对他喊:“王负剑!王负剑!”秦王一经提醒,忙把剑往背后一推,拔出剑来向荆轲砍去,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举起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秦王又用剑砍荆轲,荆轲被砍伤八处。荆轲知道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着廷柱坐在地上痛斥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不等荆轲说完,两旁的人上来将荆轲杀死了。一代勇士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辱使命,死得很悲壮。

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他作为一个布衣百姓,为何一跃而成为燕国的上卿,为何能为太子丹舍生效命,深入虎穴行刺秦王,原因就在于太子丹善于用人并且谦恭的对待他们。他的诚意打动了荆轲,使他将太子丹视为知己,故而愿为其效命。在用人上,能让人为自己的事业献出生命,从这一点讲,太子丹用人手段确实高明。

用人要有主见

原文

上官之贤者,使人固必以器矣。即非大贤未必不用。守正之吏,我向稳处,立身办本分之事,用亦可,不用亦可。舍己徇人,断断不可。

译文

贤明的上司在用人的时候,主要是以人的才能为重。纵然不是大圣大贤,也未必就不能任用;那些明哲保身、只做份内之事的人,则可用可不用。用人不可没有主见,听信他人,或胡乱猜疑,这绝对是不可以的。

活学活用

选拔重用人才,才能不可不考虑,但他的德行、人品也应该是考量的标准之一。有才无德不能得人心。所谓“贤人”其实就是德才兼备之人。诸葛亮对于贤人“德才兼备”的要求,事实上是由于他对人的德才两方面与治国的关系认识得十分深刻,具有大智者的眼光。

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他十分注意物色后起之秀,并加以培养和大力提拔。他选拔人才不仅重视才干,也极重视德行,如他在《前出师表》里推荐董允等人时,特别强调他们为人“良实,志虑忠纯”,并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古人所谓的“贤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济世之才的人。诸葛亮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则乱,为官择人则治,是以聘求贤士。”

诸葛亮把择贤作为其重要职责,把德才兼备作为其选拔人才的准则。他培养和提拔的后继者如蒋琬、董允和姜维都是德才兼备之士,为时人所推崇。

诸葛亮用蒋琬作为继承人,而不用时人认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魏延是蜀汉一员猛将,其武艺和才能都不在“五虎将”之下。刘备在世时对他是很重视的,如他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后,需大将镇守,众人以为必用张飞,张飞也认为非己莫属。不料刘备却破格选用魏延,把他从牙门将军提升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使“一军尽惊”。

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时倚他为军中支柱。由于他屡立战功,又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所有人都认为他是诸葛亮的当然后继者,可是事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诸葛亮早就选定蒋琬为他的后继者了。

他在给后主的密信中说:“臣如若不幸去世,那么后面的事情就都交给蒋琬吧。”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诸葛亮选拔后继者是根据其德才而定的。魏延虽有才干又勇猛过人,但“秉性矜高,当时下皆避之”,不能团结人。如他与杨仪是诸葛亮军中的左右手,却闹得水火不容,甚至与杨仪争论时,举起刀来要杀杨仪。显然,不能团结人的人,是不可能把一国治理好的。

诸葛亮只用魏延的才能而没有托之以重任,这说明他是善于用人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不把后事托付与魏延是正确的。诸葛亮一死,魏延就不顾大局,为个人私怨和权力与杨仪火拼,结果被其部属马岱所杀。

所以说,诸葛亮把后事托付给蒋琬是非常明智的。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随刘备入蜀,任广都长。刘备因事到广都,误以为他不理事,当时又恰逢他酩酊大醉,心里很火,准备加罪把他杀掉。

诸葛亮对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刘备听信诸葛亮,便不加死罪,仅把他撤职。后来,由于诸葛亮的推荐和提拔,蒋琬由尚书郎至参军,后又升为长吏兼抚军将军。诸葛亮每次率军出征,他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相供给,对支持诸葛亮北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诸葛亮很赞赏他。

诸葛亮病逝后,后主遵其所嘱,任蒋琬为尚书令,主持国政。当时,蜀国新丧元帅,远近危悚,可是蒋琬既无戚容,又无喜色,日理万机,镇静如常,因此深得众望。蒋琬为人度量宽宏,肯纳忠言,秉公办事,不计恩怨。在他执政期间,做到人和国安,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任。

诸葛亮逝世后,蜀国军国大政先后由蒋琬、姜维主管,时间长达二十九年,比之刘备、诸葛亮两人治蜀时间还多九年。

在蜀、魏对峙中,蜀弱魏强,对手又都是杰出的人才,客观上不存在蜀胜的形势。诸葛亮曾竭尽全力,也劳而无功,单靠姜维等人的主观努力也是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的,而蒋琬、姜维等竟能保卫蜀国达二十九年之久,如果他们没有非凡的才能和无限的忠心,何能如此!

这不仅说明诸葛亮善于“任贤举能”,也证明了德才兼备才是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要求。

诸葛亮重用之人皆德才兼备,这与他个人风格有关。诸葛亮本人就是个德隆才高的大贤人,他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为刘备制订正确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为北图中原,统一中国,他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具有如此崇高的风格是由于他公而忘私、不谋私利,他病危时自表后主说:“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在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其僚属大都清廉自持。如蒋琬“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饰,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

在中国古代的杰出政治家中,以选拔德才兼备的继任者来说,诸葛亮所收到的实效可谓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