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5662500000033

第33章 用人箴言(6)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关于诸葛亮诗的,包括《蜀相》(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等等。而《蜀相》中“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最具权威性。诸葛亮死后“百姓苍祭,戎夷野祀。”诸葛亮为历代百姓所怀念,是由于他的高风亮节和他伟大的人格。而他对于历代治国者的启迪,就不单是一种人格,而且是一种智慧了!

要害部位,择人而用

原文

衙署要关防,又要得知大体,盖择人而用,必无妄为。若但刻意防范如束薪者,处处亿逆,皆可疑矣。而究之玩法作奸,防之不及防也。

开国承家,主持虽在一人,辅翼必资多士。居官亦然。有志上进而署中亲友各顾其私,不能一心并力赞襄公事,便不是好光景。

译文

衙门官署的重要部门,有关安全与印鉴等重要职位,以及在这些位置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主管应有深刻的了解,以便任用恰当的人去承担,这样就不会出现办事者胡作非为而致使失控的局面。如果没有可信任的人员去担任这些职责,致使你总是时刻提防被人算计从而就像庸人对待千里马一样让其不得施展,以自己的狭隘处处臆度猜忌,觉得人人都值得怀疑。于是感到无人可信赖也就无人可重用,那么那些玩弄法律作奸犯科之徒就将无从追究,也就真是防不胜防了。

不论是开创新王朝的帝王,还是继承祖上基业,虽然对事情作出决定的是主人,但是所借重和依靠的辅佐与羽翼必定要有贤德能干的人才。做官也是同样的道理。官本人虽然决心做出一番事业,但是所任用的僚署中亲信朋友各自以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如果不能同心协力支持帮助官处理公事,便不会有好景象。

活学活用

据《宋史》记载,吕端“宽厚多恕”,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虽多次被贬罢官,“意豁如也”,对职务的升迁并不介意。赵普说:“得嘉赏未尝喜,遇挫折未尝惧,亦不形于言……”与人交往,“轻财好施”,奉献的多索取的少;对流言蜚语不记在心里,即使对于别人的误会,造谣中伤,他也不辩驳,只说:“我按直道行事,无愧于心,风言风语不足畏。”

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欲用吕端代吕蒙正为相,有人说:“端为人糊涂。”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因此决意任用吕端为宰相。吕端任宰相后,不计名利地位,遇事以大局为重,处事以公正清廉简约为原则,持重稳当,深得各方面的好评,终为一代名相。西夏李继迁反叛,西部边境不宁。宋出兵攻夏,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大臣们一致主张把她杀了,宋太宗也想杀而儆之。吕端却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他引用秦、汉时期项羽欲杀刘邦之父的故事说:“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能逮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只会结下更多的仇恨,不是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他同时提出了善待李继迁母亲的长远策略,他说:“派人把她好好护养在延州,以此争取李继迁回心转意。这样虽说不可能使李继迁马上就来归降,但是,可以用他母亲拴住他的心。”太宗听了吕端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派专人将李继迁的母亲奉养在延州,直到病死。后来李继迁的儿子德明念在宋朝优待他奶奶的情分上,归顺了宋朝。

清代魏禧在《里言》中说:“观人行事须在大处,观人立心须在小处。人大节无亏,小节不足复论。而欺世盗名之人,轻易忽略处露出全副心术,合而察之,人无遁情矣。”宋太宗确为知人善任的明君。由此可见,善于用人,必先能识人;只要能识别人才,才会善用人才;不能识别人才就不会善加任用;而要能识人就看当政者的个人才能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在考查人才的时候,不能拘泥于琐碎的小节而忽视了人的主要品质和才干,也不能没有主见,而偏听左右之人的言论。

智慧金言

择人任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作为领导者,知人善任,选拔人才,是不可不注意的大问题。《淮南子》说:“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山头与宗派是永远存在的,不搞宗派才是不可思议的。权力就是各种团体间的一种平衡。权力的行使在于较好地调动各种因素,努力地使之向着既定的目标推进,尽可能地减少摩擦与消除反作用,在处理好各种关系与矛盾中,达到自己位置的稳固,并借力予以发展。

不论职务大小,首要的是要有一批坚定的扶持者,一些重要的部门和重要的工作,要有得力的人员去把持或实施,要有能信得过的可以依靠的力量,不仅要用自己的人,更要用正直可靠的人,不能轻委他人。因此,知人善任就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发展的要义。

臧获之用,尤当防范

原文

臧获有才者多,忠良者少。用其才,尤当防其弊。若信任之专,不复觉察防范,遂致揽权夺利,跋扈招摇,无所不至。及经败露,本官方以之获罪,而若辈已挟赀远扬矣。

译文

平民百姓中有才干的人很多,但是忠诚正直的人却很少。虽然可以使用他们的才能,但是尤其要注意预先防范他们与生俱来的毛病。如果过分信任重用,任由他们自专,不再对他们所做的事有所觉察而作进一步的防范的话,那么就会造成他们越权夺利,专横跋扈,张扬炫耀,什么坏事都可能做得出来。等到事情一旦败露,本官却要因此而替他们承担责任,而他们却早已挟款潜逃了。

活学活用

《韩非子·外储说》载:太公望的封地在东方的齐鲁大地。在齐地的东海上有隐居的名士叫狂甭、华士,他们兄弟二人说:“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到达营丘,命令地方官拘捕这两个人并就地正法,做为首先要除去的人以儆效尤。周公旦从鲁国听说这件事后,发出急件,通过驿传询问:“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说:“是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己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以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无论怎样的人才,都应该为国家所用,为百姓谋求财富。如果不服从国家的统治,又随意以狂妄的言论议论政事,扰乱民众的思想,那么真的是忤逆所乱的人了,只会为害更烈。虽然贤智而不能御用,其思想实为乱作之源,因此宜杀无赦,绝不可姑息而致乱政。

智慧金言

“臧获有才,忠良者少。”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失之偏颇。公允地说,其实是“工头有财,德才兼备者少”。

时下在各地比较流行的倡举是“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马上就办”,旨在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并且探索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体系,为群众、为基层办好事、办实事。针对其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来说,这是值得提倡的。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这种迫切的为民致富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特办”、“急办”,而不顾原则性,则是危险的。不论是“特办”还是“急办”之事,必须要有规范可行的法律依据,该办之事即符合法规政策之事,是必须立即办理的,不存在“特办”与“急办”之说。如果有违规范,与相关政策不符,则是不能以“特事”、“急事”为借口而强行办理的,更不能以某一官员的个人意见为依据而予以办理。那种一味地强调“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是有违法规的。试想,追究起来,由谁来承担责任。

之所以产生这种“特办”与“急办”的意愿,实则是基于办事过程中,存在一些素质低下的吏员。他们面对前来办事之人,一味地滥用手中职权,能够办的事,借故多多,拖而不办,“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样,这些吏员对于规定中不能办的事,如果有了好处,他们就会以“特事”、“急事”为借口而乱办、违法办,并且理由充足,冠冕堂皇。

同样是为民着想,为什么就不能对现行的作息制度进行改变呢?这不是什么大的原则性问题,而是很简单现实的事,并不违犯法律,可相关的官员就是不愿从便民的角度出发,作出合理的改变,却要挖空心思地想着设立什么“特事”、“急事”的办事窗口,为各种不正常的行为另开渠道,并且美其名曰“创新工作方法”,将之作为经验大肆推广,互相取经。

我们的作息制度,按照公职人员的时间制定却忽略了大多群体生活的状况。其实所谓的需要进行“特办”的事,大多就存有可供推敲的方面,或者就有不合规定的东西,是存有隐患的。当某些人拿到“特办”的通行证之后,原该补办的事务与报件,根本就置之不理,只是一味地违规操作,激化矛盾。直到被上级追究的时候,“而若辈已挟赀远扬矣”,留下一地的“烂摊子”,任老百姓指骂。如果有心人去考究,所谓的“若辈”也大凡是有背景的,并不是普通的“臧获”之辈。平民百姓,总是没有什么“特事”要办的,只要应办之事能够顺利办成,就已经感到非常满意了,他们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有什么事是“特事”而敢惊动官员们去给予“急办”呢?

明察检柬,用人以赏

原文

仆隶长随,惟利是视。有过于苟细,致令不能自给。又有托宽大之名任其挥霍,不能检柬者,皆失驭下之道。用人当明示以赏,不可暗受其欺。盖赏则感恩而生劝,欺则揖盗而长奸也。

公私不并营。既有官守,便应将一切银钱、出入、饮食、家产之事俱托人料理,只要用人得宜。若必一一亲理,不但公务分心,亦且役志营神,非所以养身也。

译文

围绕在官员左右的随从人员,大多都只是看重于所向往的利益。官员过于苛求,就会令他们不能自我供养;也有官员借着宽宏大量的名义任由随从们肆意挥霍,不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检查约束,这些都是不符合统御下属的原则和方法。用人之道,应当公示明确的奖赏标准,不可暗箱操作而让人有蒙受欺骗的感觉。有赏就会使受奖励的人因感恩而产生更加努力的激励效果,欺骗则无异于揖请盗寇、助长奸邪。

公务、私事不宜同时兼营。既然分设相应的官阶职守,就应当将一切经济收支、差旅往来、生活内务、包括家产事务,交托给相关人员照料管理,只需要选用得当的人员就行。如果事必躬亲,不但会在办理公务时分散精力,而且会劳累心志、耗费精神,这不是修身养性的方法。

活学活用

《资治通鉴》载:郭泰善于识别人才。他在郡县周游,恰遇大雨,便与村民在大树下避雨。大家都很随便地坐着,只是有一个人端然危坐。郭泰很是惊异,互致问候,才知道这人叫茅容,是陈留人,于是郭泰便请求到他家借住。第二天,茅容杀鸡做菜,郭泰以为是要招待自己。结果茅容却将做好的鸡分了一半送给母亲,另一半放进柜子,而用平常的饭菜招待客人。郭泰感慨地说:“你的品德真是出众啊,远远超过了普通人。我尚且还是通过减少父母的饭菜来招待客人,但你却首先保证老母的食物,真是我仰慕的朋友。”说完向茅容致敬,并勉励他求学读书。

巨鹿人孟敏,寄居太原,靠贩卖瓦器谋生。一天,他担着的瓦甑被挤掉在地上摔碎了,而他却头也不回地径直走了。郭泰就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瓦甑已经摔破了,看它又有什么意义呢?”郭泰由此认为孟敏处事有决断,通过深入的交谈,了解了他的品行,于是便劝勉他认真学习。

这二人后来都成为当时知名的人士。还有如陈留人申屠蟠,家境贫寒,受雇做油漆工;鄢陵人庾乘,是一个守门的小兵;其他也有出身低微的屠夫或卖酒人以及出身行武的士兵,由于郭泰的鼓励和引荐而成为当时社会的有用之才。

慧眼识英才。真正的人才,并不在于出身是否显贵,民众之中也常有才智过人的人,在那日常的生活挣扎中,显露出的是贤德人品的光芒。

智慧金言

做官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应具备统御下属的才能。尤其是在用人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珍惜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用人不当,不仅会给工作、给事业造成损失,更要追究连带责任。因此,一定要有对事业负责,对部属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选拔任用有德才的人,不要总把眼睛盯在亲近或与己有关系的人身上。作为某一个方面的主管官员,如果不能御近,又何以统众?一句流行的口语就是“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历来都重视对于官员身边人员的管理,要求官员管好自己的老婆、孩子、秘书、司机等“身边人”,绝不允许他们利用官的职权和影响去“捞油水”。作为一个有一定职权的官员,不仅要管好家庭成员,还要处理好与亲朋的关系以及身边亲近人员的关系。历史的教训是,许多官员往往过不了这一关,家属出了问题,亲戚朋友出了问题,身边的亲信出了问题。而这些官员又大多习惯于护短,放任自流,不仅不能正确对待,反而帮着遮掩,纵容犯罪,以至搞乱了法度,扰乱了秩序,败坏了风气,结果使自己身陷囹圄,为之付出代价。试想,如果官员连自己“身边人”都不能加以有效约束,又如何能够治理好地方事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