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5662500000034

第34章 齐家箴言(1)

居官治家,须知节用

原文

居官无婪取。但不节用,便不免亏缺。饮食、起居与亲友共其甘苦,人自无怨。诸凡动用,尤须在大处节省,不可在小处刻减。

译文

做官没有横财可发,如果不知道节省费用,便不免亏空。饮食、起居与亲戚、朋友同甘共苦,他们自然不会有怨言。一切生活开销,应当在大处俭省,不可在小处计较削减。

活学活用

曾国藩常年在外,很少亲理家事,但对家政过问较多,尤其是涉及到儿女婚事,他都要亲自裁定。那时的婚事,讲究门当户对,曾氏家族为湘乡第一显赫门第后,按理所结亲家不说是豪门显族,至少也该是达官贵戚。事实却不是如此。

门第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官宦之家,这不仅仅是一个“稻粱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联姻使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势力更为广泛和牢固。但曾国藩的几个女儿的婚事都并不成功,特别是女婿的玩世不恭使他大为恼火。这促使他考虑儿女的婚事时不仅仅从门第上去权衡,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家风和生活习惯上去考察。

湖南有一常姓显贵家庭,几次都想与曾国藩结为儿女亲家,然而曾国藩并不乐意,这倒不是常家与曾家曾有什么不愉快,而是因为曾国藩听说这位常家公子生活习气骄奢跋扈,不可一世。他所穿的衣服极为华贵,他所用的仆从也气焰嚣张,更令人厌恶的是他最喜欢倚仗其父亲的势力作威作福。曾国藩担心常家儿子有官宦人家的骄奢习气,如果嫁娶过来,不仅会败坏曾氏家规,还会引诱曾家子弟好逸恶劳。

开始,曾国藩还以为常家想与弟弟家结为亲家,但后来常家三番五次要求联姻,要他们送八字,曾国藩才知道他是想与自己结为亲家,于是对这门亲事给予明确的拒绝。

对于弟弟家的婚事,曾国藩说,我不敢作主,但是亲家的为人如何,也必须从四方街邻那里去查清。如果是吸鸦片的,就绝对不能结亲;如果没有这种事,你们听听老人的意见,自己作主就行了。

对于骄奢习气,曾国藩惟恐避之不及,曾国藩给在家理事的弟弟曾国潢信中写道:

近来与儿女们谈起家中琐事,得知兄弟你辛苦异常,凡是关系到孝悌友爱根本之事,兄弟你无不竭力经营,只是各家的规模总有过份奢华之嫌。比如像四抬轿一事,家中坐的人太多,听说我儿纪泽也坐四抬轿,这是绝对不行的。兄弟你为什么不严加管教责备呢?即使是你自己也只能偶尔坐坐,经常坐也是不好的。如果是出门远行,坐篾结轿就可以了;四抬的呢轿不可进入县城,更不能进省城。湖南现有总督四人,皆有子弟在家,皆与省城各部门有所往来,没有听说坐四抬轿的。我过去在省里办团练,也从未坐过四抬轿。从这事推及别的事,凡是咱家的事都应当保持谨慎俭朴的作风。

曾国藩的治家方法,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勤”,另一个是“俭”。他曾说:

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慢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敬。即令世运艰难,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

对于勤劳,他又举出若干例子。他说:

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历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一种旺气。

在“俭”字上,曾国藩更是有过人之处。

曾国藩生长于一个勤俭孝友的家庭。及自己结婚生有子女,虽任侍郎,任总督,任大学士,一直到死,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过去一样,不稍改变,这是任何人都不易办到的。

曾国藩认为,家运兴衰,一半在天,一半在人。在天,则无法挽回;在人,当尽心竭力。福祸由天作主,善恶由人作主。由天作主的,我们无可奈何,只得听之任之;由人作主的,我们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能得一份就算一份,能支撑一天就算一天。若想保持家运兴盛,就不能不分清哪是天意,哪是人为。

为了把握由人做主的这一份力,曾国藩曾反复告诫曾家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先人的良好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半点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曾对儿子约法三章: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无论是官家,还是农家,无论是手工之家,还是商贾之家,如果勤苦俭约,就没有不兴旺的;如果骄奢倦怠,就没有不衰败的。

曾国藩说,一般人大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却不愿意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门第,有丰厚的钱财;曾国藩之所以不愿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他看到了荣华富贵是暂时的,阅尽了盛极而衰后的艰难、悲惨和世态炎凉。

曾国藩还在1863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致澄弟》的信中说:听说你家逐渐奢华是因客人太多的原因。以后应步步严格谨慎,不可步步放纵懈怠。禁坐四人抬的轿,先从星冈公直系子孙做起,不过一二年,其他房也可渐渐改掉。总之,家门太盛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都应记住这两句话。

智慧金言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而曾国藩却是其中之一。他保住了大清江山;他“匡救时弊”,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曾国藩的治家之道才有了他事业上的成功。这也告诉我们,不要把治家看成是不重要的事,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谋生艰辛,常虑家计

原文

鬻文为活,非快意事,固不可有寒乞相,使主人菲薄。而本来面目欲须时时自念,食饶粱肉,念家有应赡之妻孥,自不忍从粱肉外更计肥甘。卖及优伶,念家有待济之戚,自不暇向优伶中妄博欢笑。且客中节一钱之费,则家中赢一钱之资,家食无亏,行装可卸,又何必以衰年心力长为他人肩忧患哉。

译文

幕僚师爷辅佐主人、卖文为生,并不是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工作,当然不能显得过于寒酸潦倒,让主人看不起。但是自己的出身家底要时刻记在心上,吃着细粮精肉时,想想家中亟待抚养的妻子儿女,就不会在细粮精肉之外再奢望山珍海味了。花钱看戏时,想想家中眼巴巴等待接济的兄弟姐妹,就顾不上掷千金买一笑了。做幕僚师爷时节约一分钱,家中就多一分钱,等到年老体衰时,家中也会衣食无忧,这时就可以告老还乡了,又何必在老年时还替人分担忧虑、费心劳神呢!

活学活用

隋文帝提倡节俭治身,实施节俭政治,并把节俭作为治国谋略之一。他本人更是躬行节俭,积久成习。当时一般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衣料,饰带只用钢铁骨角普通材料。他教育太子杨勇应该首先崇尚节俭,古来帝王没有因为喜欢奢侈之风而长治久安的。后来当他发现太子奢侈好色时,便立即废黜。发现皇子秦王杨俊多造宫室,便把他监禁在家里,自我反省。他痛恨贪官污吏,一经发现,便加以重罚。公元592年关中饥荒,他把百姓充饥的豆渣拌糠拿给群臣看,流涕责备自己无德。从此饮食粗疏,不吃酒肉,深得民心,为巩固隋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节俭的作风与修养、治国有很大关系,必须身体力行。

智慧金言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家底本来就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等都得花费,就是维持最基本的生计,若没个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和长效持家的机制,也势必捉襟见肘。特别像我等从农村念书长大的人,大都经历过鸡屁股当银行、作业本正面写满反面写的无奈。由此可以想象,普通百姓持家该有多难、多苦、多不容易!

俗话说,细水长流,一生无忧。顾名思义,过日子得打长谱、算细账,这样才能一辈子吃穿不愁。这些凝聚、传承着老百姓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的乡俗俚语,至今话老理不老,它引领我们不知度过多少艰难困苦的沧桑岁月,铸就了多少人艰苦奋斗的高贵品德,堪称我们成家立业、治国安邦的宝贵精神财富。

银钱管理,轻勿染指

原文

署中银钱出入,其任甚重,其事甚琐,不惟刑名幕友不可越俎,即钱谷职司会计亦止主簿,籍之成莞赢绌之数而已。出入经手非其分也。盖既经手银钱,势不能不计较节啬,其后必为怨府。况权之所归,将有伺颜色。逢意旨者,而公事多碍,人品因之易坏。且出入簿记,一时难以交卸。虽有不合亦不能去,如之何其自立耶?

译文

公家的银钱收支,责任非常重大,手续也很琐细,不只是主管刑名的幕友不能越职代办,即使是职掌银钱俸禄的会计,也只是通过账簿管理进出多少的数目而已。银钱的出入经手,就不是分内之事了。因为经手银钱,势必要计较节俭少用,过后必定成为惹嫌招怨的根由。况且所给权力的大小,有赖于上级的喜怒。能够领会上级意图的,而在公事上却多阻碍,人品也因此容易被人败坏。并且账目只记收支,难以交代清楚,即使有不符合规定的地方也不能抹掉,像这样怎么能够随意经手出入银钱呢?

活学活用

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完成复仇大志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经商为业,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

他的次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捕下狱。陶朱公想用钱买通掌权的大臣,挽救儿子的性命。就让小儿子带重金去楚国贿赂官员。大儿子听到后,执意要去,说:生为长子,就应该为父分忧,为弟尽责。陶朱公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去。

大儿子到了楚国,带着金银和书信,去拜见了楚王的近臣,递上书信,把金银送给了他。

这位权臣答应想办法。收了别人的钱财,就应替人消灾。这位权贵就借口天灾,请求楚王大赦。于是,传出消息说,楚王将大赦天下。

大儿子在街市上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想,既然楚王大赦,那么就不必花钱行贿,他觉得这笔钱花得太冤,于是就又找到这个权臣,委婉地表达了这个意思,要回了钱财,然后返回家去了。

权贵没有得到好处十分生气,于是,就在大赦的名单中划去了陶朱公的二儿子的名字,陶朱公二儿子很快就被处死了。

大儿子还没有回到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只好哭着替弟弟收尸。

听到二儿子被处死的消息,全家都很悲痛,只有陶朱公无奈地说:“让长子去时,我就明白二儿子难免一死。因为长子幼小时就与我一同创业,深知钱财来之不易,因此虽然到了楚国,也必然会吝惜钱财,而招人反感,失去救出兄弟的机会。这也是我当初要派小儿子去的原因。小儿子出生时,家境富裕,整日游玩,不以金钱为意。因此,如果他到楚国,就会毫不吝啬地去花钱结交权贵,救得兄长的性命。后来长子坚决要去,我就知道次子回不来了。”

对待钱财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在《水浒传》中,仗义疏财,被认为是义气,是豪爽,受到推崇和拥戴。其实,说穿了就是收买人心。很多的时候,人们总是被钱财迷失了方向,而误了前程。不论是行贿者,还是受赂者,都不例外。

智慧金言

做好自己的事情,就算是帮助别人,不要将手伸得太长,也应有一定的范围和原则。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要在别人的职分内,指手画脚地参与其中,干预其事,显示自己的才能。这个世间的事务,是有分工的。既然有严格的分工,自然会有别人负责,就与自己无关,太多的介入,只会引起反感,并不会收到感谢。

谁也不能包打天下,谁也不能代替我们承担责任,我们也不必毫无理由地去为别人的职分负责。尤其是涉及经济往来的事情,如果不是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最好不要染指,以免被人误解或是受到不怀好意者的中伤。

因为,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成为谣言制造者暗箭的靶子,而我们却无从解释,也无从申辩。正所谓“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所以,君子远怨,在于洁身自好。

家国一体,忠孝相维

原文

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事兄,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尽也。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治,故事可移于官。

译文

侍奉君主就像侍奉尊亲,侍奉长官就像侍奉兄长,对待同僚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对待下属就像对待自己的仆从,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妻子儿女,处理公家的事就如同处理家事,这样才能促使自己尽心尽力。如果有一点问题没有顾及到,这就是我没有真正尽心的缘故。因为,对尊亲孝顺,则可以对国君忠心耿耿;对兄长恭顺,则能够对官长服从;能把家事处理得体,则能够将官府的公事安排得当。

活学活用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古人的政治伦理常把家庭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即所谓“家国一体,忠孝相维”。家庭就是一个微缩的国家,国家就是一个放大的家庭。家庭伦理与国家的政治伦理是相互融会贯通的。一个家庭如果能做到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则家无逆子、亲族和睦。事亲孝,则会用这种孝心来侍奉君主;家事条理,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处事能力。从这种传统观念出发,吕本中在《官箴》中要求做官的人要学会这种角色的转换,当官处事,把自己看成是皇帝作为家长的“家族”中的一员,在官府办一件差事,犹如家族中的家长派你去处理一件家务。这样,为官者不但能够尽心尽力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还能把公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从而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所以,作为一名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能注重家庭伦理。能对社会和群众负责的人,首先要对家庭负责。正如甘肃金昌市市委书记李建华所说:“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如果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敬,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关心,怎么能谈得上爱党、爱国、爱人民?又怎么能担当起领导人、教育人的重任?”正是基于这种想法,金昌市出台了这样的新规定:对不尽社会义务、不孝敬父母、不关爱妻子儿女的干部,在提拔任用时就要被亮起“红灯”,一票否决。其目的就要通过这种全面考察,真正把表里如一、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这种方法一经公布就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扬和拥护。

智慧金言

官德以小见大。古人选拔官员就曾经实行过“举孝廉”的方法,就是专门将地方上孝顺父母、和睦兄弟的人推举到官府做官,主要就是基于上述考虑。尽管封建社会“移孝做忠”的传统有它历史的局限性,但其中揭示出的道理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着借鉴意义。为官者无论对人对事。首先要树立爱心,这样才能将心比心,然后将这种爱心转化为踏实工作、勤恳敬业的动力。这样,在平时的工作中才能化解很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正确、圆满地解决很多纠纷,得到当事人的赞扬和上级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