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5662500000004

第4章 立德箴言(1)

坚持原则,无愧我心

原文

实之佐主,所办无非公事。端贵和衷商酌,不可稍介以私。私之为言,非必已有不肖之心也。持论本是,而以主人意见不同,稍为迁就,便是私心用事。盖一存迁就之见,于是必费斡旋,不能适得其平。出于此者,大概为馆所羁绊。不知吾辈处馆非为宾主有缘,且于所处之地必有因果。千虑之得有所利,千虑之失有所累。小者尚止一家,大者或偏通邑。施者无恩怨之素,受者忌报复之端。

所谓缘者,宿缘有在,虽甚龃龉未必解散。至于缘尽留恋,亦属无益。且负心之与失馆,轻重悬殊,何如秉正自持,不失其本心之为得乎?

译文

幕宾辅佐主人,所办理的无非都是公事。处事贵在和衷商量斟酌,不能夹有一点私心。说夹有私心,并不是说有什么不好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本来是正确的,却由于主人有不同的意见而稍加迁就,这就是私心用事。心里一旦存有迁就主人意见的念头,在处理事情时就不得不花心思从中调停,加以周旋,结果是不可能把事情办得公正妥帖的。之所以迁就主人的意见,也许就是被自己所处的幕宾地位所牵制约束造成的。但是这样做,实在是忘记了我们作幕宾的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宾主之间有缘分,而且也是跟自己所在的地方,有着某种因果联系才会聚在一起共事。正所谓千虑之得有所利,千虑之失有所累。影响小的可能仅涉及一家人,而影响大的有时就涉及整个州县。办理事情的人和与事情有关联的人之间,毫无恩怨瓜葛;而接受处理的人也不明白受到报复的原因。

如果有缘分,即使意见不合,未必就会造成宾主离散。至于缘分已尽而留恋不舍,也是没有益处的。况且辜负民心和失去幕府的工作相比,轻重悬殊极大,怎么比得上因坚持自己的根本原则而得到的收获呢?

活学活用

尹继善,清满洲镶黄旗人,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雍正进士,历任江苏巡抚,江南河道、云贵、川陕、江南等地总督,为世宗、高宗所倚任,后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在十八世纪清朝的封疆大吏中,尹继善无疑是相当引人注目的一位,其一生一督云贵,两任总河,三督川陕,四督两江,既曾操劳于军营,也曾奔波于河上,既有平步青云之喜,亦有“汗流浃背”之惧,所以到他老了以后,何止仅有“阅历天涯遍”之浩叹!然而,今天人们谈论起尹继善,并不是因为他阅历繁复,而是因为他系雍乾之际官僚中颇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

尹继善祖居盛京,其父尹泰被罢祭酒职后在老家居住。当时雍正还只是个王爷,奉康熙之命前往盛京,祭祀祖皇陵。恰逢天下大雨,即在尹泰家居住。尹泰谈起自己的第五子继善在礼部任职,雍正就告诉尹泰让尹继善去找他。没过多久,雍正就登上了皇位,这件事也就作罢。雍正元年,尹继善荣登进士,被引进觐见雍正,雍正得知他即尹泰之子时,不禁大喜,称赞继善果然是大器之材,并让他人翰林院供职。

一年之后,授他为广东按察使,半年后又升为江苏巡抚。

尹继善面部白皙少须,颐丰口大,目秀而慈,嗓音清扬。年纪刚过三十即任封疆大臣,真可谓春风得意,但他为人谦逊,待人接物和蔼而周全。他恪尽职守,谦逊处事,并非表明他处事唯唯诺诺,相反却具有极其鲜明果断的性格。尹继善任江南河道时,雍正曾下令掘开天然坝,尹继善却认为不可。正好浙江总督李卫入京路过清江,对此事督促严格,说自己已奏明皇上只要水下掘坝是没有问题的。尹继善没有盲从于李卫的指令,而是上书雍正奏明李卫不问河之深浅,只问河水之大小,不是懂河务的人,并一再表示河坝不可开。尹继善的幕僚见主公不仅与当朝权贵争,又与皇上争论,不禁暗暗地为他捏一把汗,甚至有人开始另谋出路。而雍正见了尹继善的奏折,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非常高兴地说:“尹继善如此有主见,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便立即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尹继善为政,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百姓能得实惠,如任两江总督时,曾公开发布办赈条告,严禁属员侵蚀赈灾物资,称:“倘不肖有司克赈肥家,一有见闻,断不能幸逃法网,即本部堂稽察有所不到,吾知天理难容,子孙将求为饿辞而不可得。督川陕时,又改变前任弊政,在乐山等地开采铜矿,广资接济,地方穷民亦得籍以佣工觅食,于民生大有裨益。”对当时影响较大的措施还有剔除漕弊、整理仓谷。

康熙及雍正初年,江苏征收速粮,“积弊多端”,有的地方官克扣粮食,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鄂尔泰任苏州布政使时,曾想要整治,但是刚提出方案就调去广西了。雍正六年,尹继善任江苏巡抚,次年上《厘剔漕事疏》,建议漕粮每石征收漕费六分,一半给旗丁,一半给州县,为办漕之用。实行这一办法后,“一切耗米斛面尽行禁革”,“有遗粒在斛之铁边者,亦谓之花边,令民自拂去”。与此同时,尹继善严禁各种征漕陋规,将玩法之兴化知县等严参,又密行查访,明加做戒。经此一番整理。百姓负担大为减轻,此后继任的江苏巡抚如陈宏谋等均沿袭继善遗规,故赵翼云:“江南漕务肃清者凡四十余年,皆文瑞(即尹继善)之惠也,宜吴人思公至今犹不置云。”

在清代,来买存仓米谷极易滋弊病民,“向来州县采买仓粮,多有按亩强派,不照市价采买,而承办之书役家下又借端勒派,克扣分肥,其中弊端不可枚举。”为此,尹继善大力整治。他一方面请求清廷“特颁谕旨,将短价采买之事,勒石严禁,俾大小官吏触目惊心”,另一方面,又上书朝廷,要求严审那些低价强购的官员,从重治罪。更重要的是,尹继善认为,各州县采买仓粮应以不妨碍百姓生计,不致物价暴涨为前提。乾隆十三年,江苏巡抚安宁不顾物价昂贵,人心浮动之现实,以“江省仓贮空虚”为名,下令大量采购米谷,弄得民怨沸腾。尹继善及时密奏乾隆,制止了安宁的蛮干行为。

乾隆十五、十六年,上下两江因连年偏灾,政府赈贷平泉,仓库空虚,缺额多达百余万石,十六年秋收成稍好,按常规应大量购买补足,但尹继善却不如此认为,他指出:刚经历灾荒,物价本来就很高了,如大批采购,必然导致物价暴涨,造成社会不稳,故“饬各州县采买,以一半为率,其已足额之半者,暂行停缓,如买不及半而市价骤增者,亦即停止。”二十九年,尹继善又为仓粮之事专门上奏乾隆,系统阐明自己的见解,他说:仓粮进出,不应根据传统的存七粜三之例,而应因时因地制宜,“请嗣后各省州县凡存仓米谷,除实遇欠收之年,米价过昂,非粜三可济民食者,不妨额外多粜,准其据实具详酌量办理。其寻常岁抬价平之年,不必抱定粜三之例,或可竟全数停粜,或止酌粜十之一二,总看各处情形,临时酌办。庶春间少卖一石,则仓内多一石之积贮,秋成少买一石,则民间多一石之米谷,似于民食仓庾两有稗益。”

至高宗即位后,乾隆对尹继善更加倚重。尹继善不负所托,一督云南,二督广东,三督川陕,四督江南,每一处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尹继善颇具民主意识,善于吸纳下属的意见。每一项决策制定之前,他一定会召来相关官员在一起商讨,如有弊端再行修改,直到无可挑剔。所以少有行不通的。

尹继善所处理的大案,有雍正年间江苏积欠四百余例案、乾隆年间卢鲁生伪稿及各种邪教等案,牵连成千上万的人,但尹继善悉心甄别,从不妄戮一人。尹继善又擅长奏对,世宗曾问他:“你知道督抚中有哪些人值得学习吗?他们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尹继善回答说:“我要学李卫之勇气,而不学他办事粗心;要学田文镜的勤勉,而不学他的苛刻;鄂尔泰优点不少,值得学的东西很多,但我却不学他刚愎自用。”

尹继善四督江南,江南人曾以谚语“吉甫再来天有眼”来褒喻他。尹继善讲话言辞丰富优美,而且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把道理讲得很透彻,既能使人信服,又会使自己免于祸事,得到重用。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帝撰《怀旧诗》,将尹继善置于“五督臣”中,称:八旗读书人,“继善为巨率”,“政事既明练,性情复温厚,所至皆妥帖,白是福星辏”,又云:“尹继善公正端厚,所至以爱民为先务,故甚得名誉,临事不动声色,而大小悉就理筹画,河工诸务并协机要。”现在看来,乾隆这一评价是比较公正的。

智慧金言

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要人们多做善事,修福积德。于是人们以向善为目标,争相为善,检点自己的言行。更有立志并践行一辈子善行的“大善人”,博得人们的称道与褒扬,他们以乐善好施、敦睦乡邻为己任,奉行仁义之举。他们可以没有文化,可是他们却自觉主动地做好事,给贫困者施以救援,给贫寒者舍予衣饭,他们以具体的朴素的行为做着力所能及的好事。虽然,其初衷可能只是为了求得乡邻称颂的一个好名声,求得一生平安,寄望来世能够有一个好报。但是客观地说,他们对于乡风民俗起到了带动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辣忍过刻,必遭报应

原文

同里丁君某游幕河南,为制府田公赏识。羔币充庭者十余年。余年十岁时,君归里。过先大父,先大父问其何以得致盛名。君累举数事,余童呆不能解。记先大父曰:“得毋太辣手乎?”君曰:“不如此则事不易了。”君既去,先妣奉茗以进。先大父曰:“顷丁某言,汝闻否?虽多财,不足羡也。辣则忍,忍则刻,恐造孽不少,其能久乎?”复摩余顶曰:“省否?”对曰:“省。”先大父曰:“省便好。”未几,丁君旅没。厥子年十五六,酷嗜饮博,不六七年,资产癸尽,妇亦死。遂流荡不知所终,余旧撰馆联所云“辣手须防人不堪者”,志先大父训也。

译文

我的同乡丁某,在河南做幕宾,受到制府田公的赏识。他为人倍受尊崇,羔羊币帛等聘礼满庭,红红火火了十多年。我十岁那年,丁君回到家乡,拜访我父亲。我父亲问他怎么得到如此盛名。丁君便列举了自己办理的几件事。我当时不能理解,只记得父亲说:“你这样做是不是手段太毒辣了?”丁君说:“如果不这样,事情就不容易了结。”丁君走后,我母亲端茶进来,父亲说:“刚才丁某所说你听见没有?他以如此手段得来的钱财和名誉都不值得羡慕。手段毒辣必然行事残忍,残忍刻薄之人则必然不堪忍受。恐怕因此造下的罪孽也不少,必致人神共愤,那么怎么可能长久呢?”父亲抚摩着我的头说:“孩子,明白了吗?”我回答说:“明白了。”父亲说:“明白就好。”没过多久,丁君外出旅游而死。他儿子当时才十五六岁,酷爱酗酒、赌博。不到六七年的时间,丁君敛积的万贯家业便被儿子折腾得一干二净。丁君的老婆也在穷愁潦倒之际死去。他的儿子更是四处游荡,最后不知下落了。我先前曾撰写过一副馆联:“辣手须防人不堪者”意在谨记先父大人的训示。

活学活用

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就等于把火种带回了家,即使一时风光红火,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玩火自焚。纵观历史,每朝每代都有善于操纵权术的人,可最终却没有几个能得到善果的。权力越大,遭受的报应就越惨。这些史实警告野心家们:不属于自己的权力千万不能动!

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宦官和外戚的斗争此起彼伏,愈演愈烈。豪强地主趁机武装割据。军阀之间的混战也更加频繁。董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一个可恶可耻的角色。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七年。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吏家庭,其父董君雅曾任颍川纶氏尉。董卓臂力惊人,能左右驰射,年少从军,曾任凉州兵马掾,后被凉州刺史段炯推荐入京,司徒袁隗辟为椽。因与羌胡作战有功,先后升为军司马、郎中、广武县令,并历任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灵帝中平元年封东中郎将,率部与黄巾军作战,失败后任并州牧,驻军河东以观时变。

中平六年四月,久患重病的灵帝去世,东汉政府内部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斗争达到顶峰。何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拥立何皇后的儿子,十四岁的刘辩继位,这就是少帝;而深得灵帝宠信的宦官蹇力主按照灵帝生前的遗愿,立王贵人的儿子,九岁的刘协继位。双方斗争十分激烈,何进与中军校尉袁绍密谋,命董卓带兵进京,准备将宦官势力一举消灭。董卓接到密令后认为机不可失,立即带兵兼程而来。可是董卓还未到达洛阳,宦官张让等人已抢先杀掉何进,挟持少帝与刘协从城北谷门出逃。当他们到达巩县的小平津时,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椽闵贡率领追兵赶到。张让自知罪责难逃,投黄河而死。闵贡等带着少帝与刘协等连夜赶路,到拂晓时分在洛阳城北的小芒阪与率部迎候在此的董卓及百官相见。董卓与少帝及刘协分别交谈,当他知道刘协是由同自己同族董太后抚养长大的时候,就萌生了废少帝,立刘协为帝的想法。只是这时他势单力薄,还没有决定的权利,不便将自己的想法公开。

董卓来京时十分匆忙,所带步骑兵不过三千人。他自知带的人马太少,不足以树立声威,为此,他命令部下每隔四五天便将队伍悄悄带出军营,等到天亮后再大张旗鼓的回来,以此制造假象,迷惑视听。人们都以为,董卓不断有增援的西凉兵马到来。不久,董卓又将何进等人的部属收归己用,并暗中指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吞并其部属。这样,董卓的势力大大增强了。这时董卓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废立计划了。

一天,他对掌握西园八校尉禁军的司隶校尉袁绍说:“天下君主,应当贤明,我每想起灵帝,便愤恨不已。陈留王刘协的贤明远胜史侯少帝,我想要立他为主。”袁绍说:“刘辩为何皇后生,是为嫡子,刘协为王贵人生,是为庶出。你欲废嫡立庶,恐怕不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董卓按剑斥骂袁绍说:“天下事我欲为之,谁敢不从!你是嫌我董卓的刀还不够锋利吗?”袁绍大怒,说:“当今天下有勇力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卓吗?”说罢,提着佩刀走出。

袁绍回家以后,担心被董卓加害,便将朝廷所授司隶校尉的符节挂在京城洛阳的东门上,逃到冀州去了。董卓虽然对袁绍十分恼恨,但因袁绍势力影响较大,也不敢对他贸然加害。为了防止袁绍倒戈,动摇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董卓仍拜袁为渤海太守,封郧乡侯。

这年九月,董卓召集百官宣布:“少帝昏昧赢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人主。我要效法伊尹改立陈留王为帝。”公卿以下都因为害怕而不敢反对。董卓随后又高声大喊道:“有敢阻止大议的,皆以军法从事!”尚书卢植说:“方今皇上正年轻,又没有过失,不宜以古例相比,轻易废黜。”董卓大怒,命将卢植斩首。后来因为众大臣苦苦哀求而没有杀他,只是削去了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