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5662500000005

第5章 立德箴言(2)

几天之后,董卓再次召集百官,宣布将少帝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太傅袁隗噙着泪水解下少帝的玺绶献给陈留王,然后扶少帝北面长跪,称臣听命。何太后在一旁哽咽流泪,不敢哭出声来,群臣默然,无人敢发一句议论。随后董卓又命将何太后迁往永安宫幽居,并将年号昭宁改为永汉。不久,董卓命人先后毒杀了何太后、弘农王以及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董卓自封为太尉,统掌兵权,不久又自封为相国郡侯。他入朝参拜献帝时,带着佩剑大摇大摆地走上朝堂。大臣见状,皆不寒而栗。

董卓不仅专横无比,而且残忍至极。一次侍御史扰龙宗到董卓府上见他,因为没有解下佩剑,董卓不问青红皂白,便命军士将他活活打死。另一次他带兵到阳城巡游,正碰上当地老百姓举行春社的迎神赛会。董卓命军士将百姓团团包围,男子全部斩首,将头颅悬挂在车上,说是杀贼而回,女子全被装进车子赏给了军士。在董卓的纵容下,他的部下甚至敢于在宫中宣淫。朝臣对此敢怒不敢言,洛阳士民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收买人心,董卓也搞了个任贤选能的闹剧。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劝说董卓矫桓、灵二朝之弊,擢用下贤以收民心。董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征召处士苟爽、陈纪、韩融、申屠蟠等人。陈纪被任命为五宫中郎将,韩融被任命为大鸿胪。苟爽的提拔极其戏剧性:董卓先是以献帝名义发征书,拜苟爽为平原相,荀爽奉召上道;行至宛陵便接到升为光禄勋的诏书;待他入朝三日,就升为司空了。从布衣到三公,只用了九十五天,对董卓这种破格选贤、飞速拔擢的方式,文武大臣哭笑不得。四人中只有申屠蟠因痛恨董卓的奸恶没有应召。为了拉拢朝廷大臣,董卓将尚书韩馥、侍中刘岱及孔邈、张邈等人外放为州郡长官,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伯为豫州刺史,张邈为东留太守。但这些人并不买董卓的账,他们到任后不久就联合起来反对董卓,揭露他的奸行,并向他发出声讨。当时曹操在京城任典军校尉,董卓有意拉拢他,上表荐他为骁骑校尉。深谋远虑的曹操料想董卓不会有好的下场,他知道这件事后,马上离开洛阳,改名换姓逃到陈留去了。

初平元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诸侯起兵讨卓,董卓烧毁了洛阳周遭二百余里的房屋、粮食,带着献帝逃到长安去了。西迁后,董卓自为太师,筑郡坞广积财宝,纵军士残害百姓、抢掠妇女、焚烧宫殿、盗掘陵墓,暴行累累,令人发指。

初平三年,这个穷凶极恶的祸国权奸终为部将吕布杀死。董卓被杀的消息传出宫廷,吃尽了苦头的长安士民纷纷买酒相庆,大街上挤满了欢呼雀跃的人群,为了让人们看到这个奸贼的可耻的下场,董卓的尸体被陈放到街头示众。他的尸体十分肥胖,守尸的士兵作了一根灯蕊插在肚脐上点燃作灯,一连烧了几天还没有熄灭。人们对此仍不解恨,后来干脆将其焚尸扬灰,让这个祸国大盗死无葬身之地。

一个人的死若是件大快人心的事,那么这个人活得不是一般的失败。董卓想称王称霸,征服所有的人,结果却被所有人憎恨。当恶念开始在心中盘踞时,董卓便把自己的一生给毁了。

智慧金言

手中有权的人,做事更应当戒惕,切防处事过苛。

多作疏导,少玩弄权术,切忌贪赃枉法。

古谚语说:“离地三尺有神明”,过分的刻薄残忍,必致天怒人怨。神不可渎,心不可欺。渎神欺心,天命必惩。为恶或是行善,最终都将得到清算。

修身齐家,古训宜遵

原文

身自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寒士课徒,数月之修少止数金,多亦不过数十金,家之人,目其艰,是以节啬。相佐游幕之士,月修或至数十金,积数月寄归,则为数较多,家之人以其得之易也,其初不甚爱惜,其后或至浪费。得馆仅足以济失馆,必至于亏,谚所谓搁笔穷也。故必使家之人皆知来处不易,而后可以相率于俭。彼不自爱者,其来更易,故其耗更速,非惟人事,盖天道矣。

译文

自己不节俭,就不能规范家政;全家不节俭,就必然牵累自己。我们这些贫寒的读书人,在开设学馆时,几个月的收入,有时只有几两银子,最多也不过几十两。全家都知道赚钱的艰辛,所以花钱也就特别节省。一旦供职幕府,做了师爷,月薪有时高达几十两银子,积攒几个月,寄往家中,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家人收到钱后,认为来得容易,开始不大珍惜,以后甚至奢侈浪费。其实,作为师爷,在职时的收入,仅够填补失业时的生活,家人如此花销,必定亏空,毫无积蓄,失业时又该怎么办呢?正如谚语所说:放下刀笔就穷。所以,必须让家人都知道银子的确来之不易,懂得了这个道理,家人才会生活节俭。那些不懂节俭的人,钱来得容易,也挥霍的快,这不只是人为原因,大概是自然法则吧!

活学活用

节俭是美德,对于为官之人,注意节俭尤为重要。奢侈常与贪污相伴往往容易滋生腐败。对于一些为官之人,人一阔,脸就变,可以说是通病,富贵久了,就忘记了以前贫贱的生活;安逸久了,就可能淡化了危机意识;伤疤好了,也可能忘记当时的疼痛。况且,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山攀着那山高。现在的很多贪官其贪污钱财数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真是欲壑难平呀!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才是终生受益的上上之策。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天下大旱,从春季起,便没有落一点雨,到了夏季,气候更是炎热,空气干燥得让人难以忍耐。一直到六月十一日,才开始降雨,但紧接着便是霖雨不止,大水淹没农田,百姓四处流亡,病饿而死的人到处都是。庄宗李存勖对于天气炎热、暑湿蒸腾难以忍耐,想在宫中找一处凉爽的高处避暑,但一直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地方。宦官借机建议说:“长安全盛时期的大明、兴庆两宫。亭台楼阁有上百个之多。而当今皇上却连个避暑的地方都没有,宫殿的规模,还比不上当时的公卿私宅。”李存勖说:“我现在富有天下,难道建不了一座高楼吗?”他就命令宫苑使王允平筹划建造。宦官警告说:“枢密使郭崇韬一直愁眉不展,经常因为财政困难,经费难于筹措而担心,陛下虽然有修建的决心,恐怕会遭到郭崇韬的反对。”李存勖说:“我用我自己宫库的钱,跟国家财政没关系。”

郭崇韬辅佐李存勖打天下,功勋卓著,位兼将相,位尊权重,李存勖也不敢随意慢待他。李存勖担心郭崇韬不能同意他建造高楼的要求,所以虽已命令修建,还是向郭崇韬解释说:“今年特别酷热,我以前和后梁军队在黄河两岸作战的时候,虽然住的地方低凹潮湿,又要穿上铠甲,骑着战马抵挡流剑飞石,都不觉得象今天这样,如同火烧。现在住在深宫之中,却热得连一天都难以度过。这是怎么回事?”郭崇韬说:“陛下从前在黄河两岸时,强敌戴在眼前,一心一意复仇雪耻,虽然天气炎热,陛下并不在意。现在外患已经铲除,四海之内,全都归顺臣服,所以虽有华丽的亭台、舒适的楼阁,仍然觉得烦闷。陛下过去一心考虑的是天下,现在则总是顾念一身,所处环境不同,考虑的事情自然就不一样了。愿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回想当年作战时的心情,酷热的暑气自然会变成清凉的。”李存勖听到回奏,一句话也没说。但他最终还是派遣王允平营建高楼,没有听从郭崇韬的建议。

智慧金言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也就是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源泉,也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而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原罪,是许多错误的根源。品德修养好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因为节俭的本质目的是克欲,克欲便存天理,存天理便明道义,由此划分了小人和君子。无欲、少欲的人面对财、名、权都不会动心。更不会以丧失名节为代价进行追求。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做“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可见,勤俭节约乃立人之根本,是人类生活走向幸福与崇高的不二法则。

赴任交接,褒扬德绩

原文

人无全德,亦无全才。所治官事必不能一无过举,且好恶之口,不免异同。去官之后瑕疵易见,全赖接任官弥缝其闪失。居心刻薄者,多好彰前官之短,自形其长。前官以迁擢去,尚可解嘲。若缘事候代,寓舍有所传闻,必置身无地。夫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不留余地以处人者,人亦不留余地以相处。徒伤厚德,为长者所鄙。

译文

任何人的德才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其任上所经办处理的政事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与错谬之处。况且,人们评价好坏善恶各自的标准不同,对于具体问题和事实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持有不同的观点。离任之后,他为官的得失与优劣,就很清楚地显露出来,完全依赖继任官员为其弥补缺陷、补救失误。但是,居心叵测苛刻奸狡的接任官员,却喜欢大肆张扬前任官员的过失和政误,借以抬高自己,显示才干。前任官员如果是因为升迁而离职,尚且能够接受并自我安慰。假若是由于另外原因候补待职,清居在家却听到这些辗转流传的话语,必定感到愧愤难当无地自容。后人评价现在,就好像现在的人评价前人一样。与人相处不留余地的人,别人也不会给他留有余地。如此,则只能是有损仁厚的德行修养,为真正的君子所鄙夷。

活学活用

玩弄权术的人会损害忠诚,热衷功利的人会损害正道,追求虚名的人会败坏心术。如果一个人心地正派,那么他对权势也会看得很轻,这样的人工作起来是为尽职尽责,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以这样的人也就更容易受到敬重而被重用。

元世祖至元年间,李仲谦由嘉兴路的一个小官,调往浙西按察司主管文书。李仲谦为人廉洁耿直,精明能干,工作能力非常优秀。因对拉关系走门路的行为深恶痛绝,所以他从不去上司那里套近乎,每天从官府办完事回到家里,便把门一关,就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由于他官小俸微,还要来养活父母兄弟和他自己的妻子儿女,因此经济非常紧张。为了缓解生活压力,他就让他的妻子日夜不停地纺织布匹,拿到市面上去卖,所赚银钱用来贴补家用。

李仲谦只有一件布衫,因为平时要穿着去官府办公,需要洗涤或是缝补,就得等到官府放假休息的时候。若这时候有客人来访,他就不得不让他儿子出来向人家道歉说:“实在对不起呀,我父亲正在家收拾衣服,不能出来见您,请您多多包涵。”

按察使雷彦正有一次和他开玩笑说:“你外边穿个普通布衫,是不是因为里面藏着珍珠?”李仲谦听了并不回答,只是走到案边写了封辞呈,便转身走了。雷彦正非常后悔自己胡乱说话,亲自到李仲谦家中去向他赔礼道歉,请他重新出来办事,但李仲谦始终没有答应。

雷彦正调走后,又来了一个按察使,新按察使听说了事情的原委,又亲自去请李仲谦,李仲谦这才出来办事,后来他官至行台御史。

像李仲谦这样心志端正的为官者,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宁可不做官,也不愿自己的人品受到怀疑,而这样的人也终究会因其品行得到上司的认可的。

智慧金言

做人重在人品,为官重在官德。人品以笃厚为优,官德以器度为首。

为官者与常人相比,有着超出常人的见识,更有超过常人的大度。既能够容纳人才,也能够容纳同僚,还能够容纳前任。

任何人在接任新的职务后,不可避免地都要面以前政举留下的弊端。这是考验接任者的严峻课题。因此,需要有成人之美的胸襟和锦上添花、玉成其事的美德,更要有点石成金、化积弊为神奇的才能。对于前任政略的成功之举,要有继续坚持的无为之识,彰显其功业;而对于前任施政中所隐伏的积弊,更要勇于包容,采取断然措施予以补救,尽可能地促使其向有利于民众的方向转化。因为,凡举一事,有一利必生一弊,因此,只要不是为私利所作出的犯罪行为,继任者都应该有包容并补救的义务与责任。当然,这种包容决不是官官相护,更不是丑丑相遮,而是在不影响大局、不给民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将发展方向导向有利的方面,而不是促使矛盾激化,以致造成更大的损失。那种靠张扬他人失误、推卸责任、踩着别人肩膀升官的人,是不足挂齿的,也必为人民所弃。

为官图治,才德必备

原文

才者德之用,有图治之心,而才不足以济之,则内外左右皆得分盗其柄,以求自济其私。故一事到手须自始彻终通盘熟计,实能收之,然后发之。万一难以收局,切勿鲁莽开端。盖治术有经有权,惟有才者能以权得正,否则守经,犹恐不逮耳。

译文

才能是一个人内在品德的外在表现。一个有想法有作为的官员,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做出一番政绩,但是有时候其才能不足以依赖,那么在他周围的那些存心不正的人就会乘机窃取或盗用他的部分权力或名义,以谋求自己的私利。因此,对于具体的某一事情,必须从头到尾通盘考虑成熟,做到胸中有数,等到确有把握能够掌控局面后,再付诸实施。如果感到难以左右情势,切勿鲁莽行动。一般来说,政治手段和技巧既有原则法度也能策略权变。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够通过灵活的处事技巧达到目的,否则,一味地固守原则,反而会把事情办砸。

活学活用

追求仁义,则众人爱戴。反之,祸国殃民无恶不作,则遭世人唾弃。

于谦是明代浙江钱塘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和著名诗人。他自永乐年间考中进士之后,历任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重要职务,以廉洁、干练闻名全国。所以,明朝初设巡抚这一重要位置时,明宣宗朱瞻基便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作为两个行省的最高长官,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无论出巡还是进京,从不摆封疆大吏的架子,总是轻骑简从。

于谦到河南、山西做巡抚的第五年,明宣宗病死,他的儿子朱祁镇即位,号英宗,开始了宦官弄权的年代。宦官王振凭着明英宗对他的宠信,在朝中作威作福,贪赃受贿,卖官鬻爵,培植党羽,排斥忠良,真是无恶不作。一时间,朝中百官和各地军政官吏争相献媚取宠,巴结迎奉。据史书上记载,当时的官员送白银一百两,才能被王振接见一次;送白银一千两,才能到王振家里吃一顿饭。可是,于谦根本不理这一套,他每次进京办事或述职从不带任何礼物送给王振和朝中其他权贵。为此,一些好心的朋友常常劝他说:“你不肯巴结那些权贵小人,当然是对的,可是也不能太刻板,太不入时俗呀!地方长官进京带些土特产送送人,也是人之常情。你从属地带些不值钱的小物,表表心意也行啊!”每逢这种场合,于谦总是风趣地扬起两只宽大的袍袖说:“我呀,只带着两袖子清风去看望他们。”为此,他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王说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