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坎坷创业路上的管理智慧
5666300000025

第25章 二十载辛苦不寻常奈何弱国无外交(2)

创业者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在竞争实现壮大的过程中,寻找盟友,寻求合作是大势所趋。能屈能伸,委曲求全只是权宜之计。

合纵连横,借力打力。合纵连横既是技巧也是手段,借力打力是方法也是经验。清朝式微,李鸿章从敌人的内部入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采取合纵连横之策是不得已而为之,让敌人陷入利益的争夺与纠葛之中,彼此相互掣肘。此举虽不能制强敌、御国侮,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被鲸吞、瓜分的趋势,赢得重新振作的时间。

坚持独立,能屈能伸。暂时的屈服是为了永久的独立,坚持独立是能屈能伸的前提和保证。清王朝的外交,最大的悲哀在于习惯了奴颜屈膝,忘记了自身独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即使积贫积弱也不可丧失志气,结盟和屈服只能是暂时的方法,外在的形势。如果把国家的生存发展定位在与某个国家的结盟之中,那么丧权辱国是迟早之事。

3.日本狼子野心,中国卧榻隐患:没有硝烟的竞争也激烈

闭关锁国把清王朝遗落在了历史的角落,直到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才再次把它神秘的面容展示在世界面前。几场战争之后,忙不迭地又是赔款又是割地,终于引来一个又一个的强敌。

清朝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欧洲的列强,也不是北美的强盗,而是日、俄这两个地域相邻,依山带水的“友邦”。如果说英、法是入室抢劫的恶棍,那日、俄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强盗。

俄国本来只是在冰天雪地和公国混战中艰难挣扎的小国,广袤的西伯利亚把它与中国隔成两个互不相干的文明。16世纪以后,几任强有力的沙皇把它变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大帝国。野蛮的基因在强大的武力下终于演变成了肆无忌惮的侵略和扩展,而他们眼中鞑靼人所占领的中国是最美味的一块肥肉。

千里之外的硝烟让日本闻到了肉的香味,于是一个更加贪婪的岛国——日本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瓜分的行列。相对国土面积广大、人口稀少的俄国来说,地域狭窄、人口稠密的日本对中国有更大的野心和图谋。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为了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日本必须向外扩张,向外掠夺,这是它永远的逻辑。而离日本最近、最落后、最有资源的国家当然就是它掠夺的首选目标。

日本与中国一样,曾经都被资本主义的浪潮打翻在地。长达二百多年的幕府统治和锁国政策,让日本毫无抵抗能力地就被欧美的军舰打开了大门。不平等的条约、肆无忌惮的攫取,与中国的遭遇如出一辙。民众的不满导致了幕府与天皇之间的内战,“戊辰战争”破而后立,天皇取代了将军,新兴地主阶级取代了顽固封建势力。一场涉及各个方面的革新自救运动在日本展开。

明治维新给了日本摆脱殖民主义枷锁的机会,政府开始“求知识于世界”,在政治上“废藩置县”,用牢固的中央集权代替了地方割据,用国家宪法代替了至上皇权;经济上把发展资本主义产业当成了唯一的奋斗方向。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变成了自由劳动力。土地成为自由流动的商品,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改变国运的根本,“殖产兴业”让日本的近代工业初具规模;在文化上,西方文明体系与忠君思想糅合为侵略的意识形态;军事上效仿欧洲,积极建立现代化军队,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明治维新使日本脱胎换骨,经过一次拆骨换髓式的手术,一次痛彻心扉的改革,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部倒向了欧美,迅速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要求。昔日的岛国很快翻身而起加入了列强的俱乐部,转而向中国这个友善的邻邦和昔日的难兄难弟下手。

同治九年,早已对列强瓜分中国羡慕已久的日本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了签订条约的要求,企图跟在列强的后面讨得便宜。面对这个昔日弱小的岛倭,今日改革的先锋,李鸿章认识到两国近在肘腋,“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如果不以条约约束必将永为中土之患。于是,同治十年李鸿章开始了与日本使团商定条约的历程。

同治十年七月,经过双方斗智斗勇,中日第一次平等条约《修好条规》、《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出炉。轻易得逞,刺激了日本人的野心。同治十一年,日本外务大臣来华要求废除中国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和两国遇事协商条款。李鸿章的拒绝让日本假惺惺的谈判变成了赤裸裸的抢夺。

签约的胜利已经让日本不再满足于书面上的利益.资本主义刚刚发展起来的日本不需要太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取得更多的通商特权并不是日本想要的。只有中国广阔的领土才是日本蓄谋已久的阴谋。

日本占领中国领土的第一举动是吞并琉球群岛。琉球自古就是中国的属国,只因离日本较近,屡次受到日本的欺凌。当日本显露对琉球的欲望时,清朝以日本“力更不逮”而未加重视。

同治十三年,凭着台湾高山族人杀死琉球和日本居民的借口,日本三干军队在美国的掩护下登陆台湾。日本登陆台湾所求者“占地、贴费二端”,武力的威胁远比唇枪舌剑更有威力,此时清朝海防未成,无力抗争。为了满足日本的要求,又不失中国的面子,李鸿章提出了以抚恤代兵费的主张。同治十三年双方通过了以抚恤代兵费的妥协方案《北京专条》,清政府以50万银两的代价换取了日本的撤兵。

一次的胜利并不会变成永远的成功,点滴的妥协却招来敌人的变本加厉。在台湾一事上敲诈成功的日本再次把爪牙伸向了琉球。李鸿章对琉球的命运颇为同情,物伤其类,琉球的今天可能就是满清的明天。此时满清大多数人还认为日本是那个当年的弱小岛夷,对于日本这个昔日的小国也欺负到天朝的头上,一时上下哗然。

驻日公使何如璋提出了“遣兵舶问责”的强硬主张,直捣日本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掌管清朝大权的李鸿章以兵船未备、资金紧张、鞭长莫及、力难兼顾等理由否定了用战争解决问题的途径。

看到清政府的软弱,日本更加猖狂。不久,日本占领了琉球。此时,中国正与俄国纠缠于伊犁,无暇东顾。李鸿章又把希望寄托给了美国,企图以夷制夷,但是美国既不会尽心,也不会出力,只能坐看琉球被侵吞变成既定事实。

通过琉球事件,李鸿章等人已经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大敌就是日本,他认为日本距中国只有三四日路程,“国小民贫,虚骄喜事”必为中国大害,必须不遗余力谋创水师严防日本。李鸿章还没有作出具体部署,朝鲜就成为日本满足野心的第二举动。

朝鲜的重要地位成为俄国、欧美都眼馋的宝地。但是清政府一直严防死守,觊觎朝鲜、包藏祸心的列强都未能得手。如果朝鲜国能安宁,或许依靠中国还不至于有颠覆之险,但是李氏王朝腐朽不堪,国内矛盾重重,给了外人可乘之机。

日本自古就是朝鲜的死敌,双方大战数百年,一直未分胜负。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这种相持的局面马上逆转过来。光绪元年八月二十一日,日本军舰借口朝鲜炮台发炮攻击,制造了江华岛事件向朝鲜兴师问罪。

琉球地处偏隅,清朝鞭长莫及。现在面对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却不能置之不理。失去东北朝鲜屏障,就有唇亡齿寒之忧,李鸿章再次把希望寄托在列强身上。李鸿章想借助列国的势力,遏制日本的欲望,这玩的是借力打力、仗势欺人的把戏。无奈何,各国心怀鬼胎,不会真心帮助,李鸿章乜只能仗势而无法起势。光绪二年正月,朝鲜被迫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朝鲜的大门被日本打开。

为了限制日本,总理衙门提出了朝鲜“门户开放”,企图让朝鲜与各国立约,来防止日本吞噬朝鲜的野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光绪八年朝鲜陆续与美、英、俄、法、德订立通商条约。

外交就是斗智斗勇的演绎,你有张良计,我有爬墙梯。朝鲜向列国“门户开放”,并没有起到遏制日本并吞朝鲜的目的,此时日本又找到了新的机会。光绪八年六月初九,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的使馆被焚毁,日本以此为契机立即派军舰入朝问罪,忙于处理内乱的朝鲜又被迫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日本取得在朝鲜驻军的权力。

日军进入朝鲜,说明中国正面与日本周旋的时刻已经到来。日本的目的并不是占领朝鲜这么简单,日本还要谋求中国的辽东半岛。光绪十年十月十七朝鲜发生“甲申政变”,驻守汉城的清军被卷入其中。此时中国正与法国开战,无力与日本武力周旋,谈判又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案。

就在这次签约中,晚清最倚重的权臣与日本最重要的领袖实现了第一次交锋。垂垂老矣的李鸿章看到了正值壮年的伊藤博文身上所具有的危险,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将是他晚年最强劲的对手,是清朝最大的敌人。不久双方签订《天津会议寺条》,为日本彻底侵略朝鲜打开了方便之门。

日本是中国卧榻之侧的猛兽,李鸿章已经看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奈何形势不由人,眼看日本一步一步露出爪牙却又无力制止。百般无奈的努力只换来几张露骨的条约和叹息。日本凭借着《江华条约》、《济物浦条约》、《天津会议专条》把势力逐渐渗透到了朝鲜,为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创业者必读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成功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由一个弹丸小国,变成亚洲的强大国家之一。日本的成功来自于对外国的完全模仿,国内资源短缺,没有发展前景。一旦资源用尽,失败不可避免。

市场竞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日本的狼子野心在走向资本主义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为攫取资源和发展空间,对外侵略是它的唯一选择,它必将成为中国的生死之敌。对于这样的对手,应该当机立断,在它没有强大之前消灭于无形。但是李鸿章等人惧怕战争,贪图并不安逸的时局。即使日本已经伸出爪牙,清朝依然犹豫不决,导致日本得寸进尺,野心壮大。这种养虎为患的做法,给了日本机会,埋下了甲午战争的隐患。

经管真谛“说”

创业过程就是一次在危险丛生的原野进行长途跋涉的过程,既要防备直射来的明枪,也要阻挡处处偷袭的暗箭。提高充分的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危险,才可一路无忧,安全到达终点。

危机时刻存在,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日本向中国要求签订条约时,危险的气息已经暴露。李鸿章错就错在明明看到了日本的危险,明明有能力遏制日本的壮大,却没有抓住机会,任凭日本壮大成为心腹大患。

根据情况,有效应对。情况不同,应对的方式应不一样,日本不同于强大的欧美列强,实力有限。但李鸿章仍然以对待欧美列强的谨慎态度对待日本,处处退让,增长了日本的野心,打击了自己的士气。

4.不败而败,中国丢失了什么:锐气和进取心是企业不可丢失的

与日本的周旋尚未结束,一场法国人在越南挑起的事端又把清王朝卷入了中法战争的旋涡。列强把市场开拓到东方以后,这个躲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国家也没有逃脱被践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