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坎坷创业路上的管理智慧
5666300000027

第27章 甲午已惊老臣梦庚子更悲老臣心(1)

1.甲午之战中的帝后之争:竞争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法则

血统无法为继是帝王家族的最大悲哀,衰落往往隐含在继承人的断代中。同治皇帝终生没有子嗣,去世后皇位落在了侄子兼外甥、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手里。这是载湉意外之喜,也是他悲剧帝王生涯的开始。

光绪皇帝登基之时,正是邻国日本奋发图强的关键时刻。同样从封建时代走来的国家,同样被列强打倒在地。日本不是固执地坚守,而是选择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场明治维新的变革使日本成功摆脱半殖民地的危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而中国在少年光绪皇帝的啼哭中继续摸索。

日本的狼子野心点燃了朝鲜的战火,正在极力追求“富国强兵”的清朝当权派却首鼠两端,幻想列国的调停和谈判求和。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打造日本海军之时,慈禧太后却为了修建玩赏的园子挪用海军的军费。1895年,甲午海战让蹒跚几十年的清朝轰然倒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后只有苛延残喘地割地赔款、屈辱求和。

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海战,同治中兴的余光并没有照耀到光绪皇帝身上。面对外敌屡战屡败,面对内政日益腐朽,渐渐长大的光绪皇帝认识到洋务运动并不能拯救危亡的国家,必须找到新的强大道路。

小孩易哄,大人难瞒。慈禧能够轻易地控制年岁尚小的爱新觉罗·载湉,却控制不住日渐成熟的光绪皇帝。他刚刚四岁便被安排在了一条世人难以企及的金光大道上,顺理成章地登上世俗权力的顶峰。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后,光绪皇帝再也不愿当一个无所作为的傀儡了。

有了权力就想有一番作为,列祖列宗的武功事迹,国家的屈辱和困境,爱国功臣的循循劝导让光绪皇帝决心走一条不同于慈禧的道路,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积极创造他的帝王生涯。

就在光绪焦躁不安地等待机会之时,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一场发生在学子中的运动给他带来了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消息传回中国,天下震动。早就在为国家奔走呼号的学子们更是震惊异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于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数干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个酝酿已久的新兴势力登上历史的舞台。

康有为提出了四条措施扭转甲午战争的不利局面: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四条措施有应敌之策,有强国之计,深得光绪赞同。但是好不容易求得和局的慈禧太后,坚决站在了光绪皇帝的对立面,数干人的上书不了了之。

种子一旦埋下就有生根发芽的可能,康有为和变法已经成为光绪皇帝心中挥之不去的影子。身为帝国的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家的现状。历史的走向不可揣测,但是可以好好把握现在。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光绪皇帝需要康有为的智慧和想法来帮助自己实现最后的努力。

光绪二十二年,发生了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顺大连,英国强租威海卫,法强取广州的事情。危机再一次来到清政府面前,康有为的上书像一股洪流一样冲破了光绪皇帝仅有的一点顾忌。爱国的热情在民族危机中得到激发,变法的决心在士子呼喊中变得坚定。

光绪皇帝以“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的威胁与慈禧讨价还价,终于取得了慈禧的勉强同意。

康有为的行为震惊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公车上书”四个字,让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但他不是左右政局的权贵,也不是手握百万兵的将军,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读书人。只有找到一个强有力的靠山,一个有力量推动改革的人的支持才能一展他的抱负。

康有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光绪皇帝身上,他不知道光绪其实和他一样,只是一名享受皇帝封号的傀儡,没有任何可靠的大臣可供驱遣。康有为等人的希望和支持反而成为光绪皇帝最坚不可摧的底气。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一切准备妥当的光绪皇帝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御史杨深秀奏请定国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领域全方位的变革运动出现在清朝的统治之下。康有为被授予专折奏事的权力,担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一职,成为变法运动的领袖,仅仅在103天时间里,就有100多条变革方案颁布天下。身为光绪皇帝的近臣,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得到了很多倾向革新的大臣全力支持,这些人思想开明,倾向变革,在已经腐朽不堪的晚清政治中,是一股难得的活力。

已经成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康有为可以很自然地面对皇帝、满朝的亲王贝勒和督抚大臣。随着身份和地位的提升,他的心态随之发生改变。只有一人让他无时无刻不心存顾忌,此人正是高高在上的慈禧老佛爷。

光绪在康有为的鼓动下,一直向着政治维新努力。政治变革是一项巨大的动作,是陈旧与创新的对抗,是腐朽与活力的角逐。在列强环视之下,在顽固派盯注之下,维新就变成了一场冒险的游戏。慈禧可以忍受一阵子,终究不会眼看权力被剥夺而无所作为。

坚决支持变法的翁同稣被革去协办大学士和户部尚书的职务,后党重要人物荣禄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慈禧的授意下聂士成部进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入驻北京长辛店。一场阻挠变法的政变即将发生。

为了先发制人,占据主动权,在康有为的建议下,光绪皇帝决意首先发动一次政变,拿掉慈禧太后的权力。没有力量,没有亲信的光绪只能把这件隐秘的大事交给谭嗣同办理。而谭嗣同求助的对象只有在天津练兵的将领袁世凯。

乱世之中,力量就是独一无二的生存法门。袁世凯如今是真正的实权派,因为他手中掌握着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曾经怀抱远大志向的读书少年,曾经奋战朝鲜的帝国将军,面对皇帝的拉拢,依然生不出半点轻视或者挑战慈禧权威的念头。对谭嗣同百般承诺只是虚与委蛇,信誓旦旦只是安定人心。袁世凯早就看出维新变法只是空中的楼阁,光绪皇帝只是无根的浮萍,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不会拿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

袁世凯的告密,让一个阴谋破产,另一个阴谋诞生。这很像两个仇人之间的算计,而非一对母子之间的表现。尤其是在变法维新的重要时刻,如果是某位言官、谏臣闻风奏事说出这些话来,大家都会当作是危言耸听,构陷君父。但是从自己的亲信荣禄,亲自参与此事的袁世凯嘴中说出来,只有满满的凛冽坚狠意味,因为他们说的是事实。

早已习惯宫廷斗争的慈禧并没有惊慌失措,在她平静的外表下面隐藏的是身在高位者的狠辣。没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就没有所谓的原谅和包容。对光绪不满已久的她等待的就是这彻底翻脸的机会,光绪皇帝的动作终于让她师出有名。

在清廷经营了近四十年的慈禧就是一尊神祗,大清国的各方督抚、封疆大吏们都已经匍匐在了她的权威之下。只要她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地拿下幼稚的光绪皇帝。

八月六日,不知被出卖的光绪皇帝按计划与慈禧一起参加了天津阅兵,就在这场阅兵仪式上,光绪皇帝开始了被囚瀛台的生涯,努力了许久的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事实上,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以后,维新派已经变成了一个最危险的名头,无论谁想替他们出头,,顽固派的走狗们就会朝谁咬上一口。而事实上,以慈禧为首的后党正是这么做的,当无数还在观望的各省督抚作鸟兽散的时候,抓捕维新党的手令已经传达到慈禧的爪牙手里。

屠杀是铲除反抗势力最有效的法门,鲜血是震慑人心最直接的手段。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一场血腥的镇压随之而来,“戊戌六君子”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被处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国外,变法的一切成果全部废除,清朝在看到短暂的曙光之后又陷入了永久的黑暗。

光绪皇帝毫无疑问是位不甘落寞的君主,若能在一个安定的时代或许能够作出一番伟大的业绩。在急剧变革之下,极大地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维新变法注定会被顽固派联合镇压。在力量差异的面前,大人物和小人物都会经历一样的悲哀与无奈!

创业者必读

选择合作伙伴事关重大,好的合作伙伴是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助力,错误的合作伙伴是前进路上的人为障碍。光绪与康有为结合是选择合作伙伴失败的典型案例,合作伙伴的选择不仅仅是实现双方的互补,能否成功,还在于二者的综合条件。

光绪身为九五之尊、国家天子,有名有位,只缺能为他冲锋陷阵的将军,不少出谋划策的文人。如果他能笼络淮军势力,则大事可成。康有为一介书生,有胆有识,只缺上位者的有力支持。投靠有力量的上位者便能腾步青云。如果傍上实权派,二者定然相得益彰。只可惜光绪错误地选择了康有为,康有为不明智地投靠了光绪。一位光杆天子,一位软弱书生,二人谋事被慈禧一网打尽也是可以预料之事。

经管真谛“说”

市场竞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残酷异常。相互打压,争夺生存空间不可避免。作为新兴的企业,根基不深,底子不厚,正是遭受实力派打压的对象。面对重重压制不可惊慌失措,应对过激。韬光养晦,伺机而动才是正确选择。

光绪在慈禧的控制之下,无权无势,应对慈禧有三大不可为:一,不可以与慈禧针锋相对。在力量悬殊之下,针尖对麦芒只能伤己,不能伤人。二,不可操之过急,主动挑衅。主动挑衅只会授人以柄,于国于事无补。只有主动退让,等待时机,抓住机会,一招制敌。三,不可分道扬镳,直接对立。清朝大权都在慈禧手中,光绪只是有名无实的傀儡而已。无论是政治改良还是军事改革都必须仰仗慈禧之力。分道扬镳便会被打压到底,即使侥幸获胜,也无法控制朝局。

实力是现实的选择,光绪皇帝没有实力只有时间,等待时机,等待慈禧老去,才是他大有作为的契机。

2.李鸿章无力回天:创业者必读“三不可”

入侵中国的策略早已融入日本的血脉之中,从丰臣秀吉的军队到横行东南沿海的倭寇,占领中国一直是日本人思维记忆里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列强的东来,清朝的衰弱让日本非常艰难地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实现占领中国大陆的机会。于是日本的全部精神与力量都调动了起来,立刻开始了近乎狂欢、疯狂的入侵。

虽然战争是最愚蠢的决定,杀戮是最没理智的游戏,但不得不承认它是达到非法目的最有效的手段。

1894年,日本敏锐地抓住了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朝派兵镇压的契机,打着“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的可笑借口发起了对清政府的战争威胁。清政府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因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在即,不愿与日本开战,而寄托于美、英、俄的调停。

美、英、俄的调停并没有打消日本的侵略欲望,列国的“谴责”也没能阻止日本的开战决心。清政府的百般克制成为日本肆无忌惮的最好机会,同年七月,伊藤博文派兵偷袭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了清军运兵船“高升号”,中日甲午海战全面爆发。

两个亚洲国家的首次全面战争一共分三个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为战争的第一个阶段,日军集结了2万兵力进攻朝鲜平壤,清军与之势均力敌且有地利之便,但是在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下,日军轻而易举地包围了平壤,左宝贵等人殊死奋战,清军将领叶志超胆小昏聩,望风而逃。仅六天时间狂奔了五百里,日军一路高歌猛进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陆地战争的结束代表着海上战争的开始,已经输了一阵的清政府被迫用北洋舰队运送兵力援助朝鲜战局,在去往朝鲜的路上一场决定洋务运动成败的“黄海大战”爆发。亚洲两大海军力量相遇,两只强大的舰队游弋在战斗的边缘,深邃的炮口时刻等着把炮弹喷薄而出,摧毁对面的敌人。狭路相逢勇者胜,日本把这次战争当成了只许胜不许败的豪赌,全力以赴是日本早已定下的选择。

而李鸿章却不愿意把灌注无数心血,辛辛苦苦缔造的北洋舰队消耗在与日本的争斗中。在他心中,两军的对峙只是日本又一次的武力恫吓。低估对手的决心就是减少自己的战斗力,李鸿章不愿意把北洋舰队赌在此间。谈判与交涉的信息传递到日本人手中,回应他的却是漫天的炮火和无耻的偷袭,一水相隔的日本在清政府的徘徊和犹豫中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霎时间,双方战舰大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日本舰队打了北洋舰队一个措手不及。定远、镇远两舰是北洋舰队吨位最大、排量最大、武器最先进的军舰,在清朝的历次演练中都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成为舰队的主力舰艇。但是浴血奋战还是没有挽救败局,历时五个多小时后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军舰,干余官兵魂归碧海。

一直以为自己的北洋舰队是亚洲第一,谁知竟然没有抵住五个小时的攻击。眼看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事业,视之如瑰宝的舰队就要在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中葬送,强烈的不甘心和挫败感让李鸿章又作出了一个更加错误的决定:他严令剩余军舰退出战斗,躲进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巨大的胜利并没有满足日本人的野心,没有任何的怀疑,也没有任何的犹豫,铁流般的日本舰队又浩浩荡荡地开向了威海卫,他们不要清政府的投降和许诺,而是要把清朝的舰队消灭干净,彻底控制制海权,实现一劳永逸。心有余悸的李鸿章还在考虑中日海战的善后问题,却不知一场灭顶之灾正等着他的北洋舰队。

与此同时,轻易取得胜利的日军在陆地上的进攻也没有停止。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中日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平壤新败,清军士气不振,日军则依靠高昂的士气、鸭绿江边的炮火成功地击垮了清军的斗志。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短短三天时间,清政府驻防在鸭绿江的三万重兵全线崩溃。

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18日开始进攻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旅顺有重兵防守,共辖33个营,约13000人。但是有“隐帅”之称的道员龚照玛弃城而逃,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旅顺口陷落,北洋舰队的老窝威海卫门户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