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坎坷创业路上的管理智慧
5666300000003

第3章 家族兴起的路径管理者崛起的基垫(2)

拥有了权力与金钱,获得官员身份就相对容易了。此时李氏子孙有两个选择:要么老老实实地走科举考试的正道,在干军万马中杀出一条富贵之路;要么托门路,找关系,借父辈之位,蒙个恩荫,谋个出身;或者拿出真金白银、身家积蓄捐个道台、郎中。清政府规定四品以上的官员皆可袭荫一子,入国子监候选为官,道府以下各官均可捐纳,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李鸿章要想出人头地,仅靠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先不说李文安的品级是否达到恩荫的条件,且说在讲究官场出身的年代捐官买爵、父辈恩荫不是正道,升迁任用都要受到诸多限制。赢要赢得精彩,输要输得坦荡。只有依靠科举路子取得功名才能走得顺畅,活得潇洒,有不断上升的空间,因此科举成了李鸿章飞黄腾达的唯一寄托。

科举之路代表着辛苦和孤独,十年寒窗无人问,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天下知。耕读传家,信奉“学而优则仕”的李氏家族在教导子孙走向科举之路时更加执着和严苛。1829年,六岁的李鸿章开始在父亲的塾馆中进学,小小蒙童只有对读书的好奇,对世事的无知,塾馆就是他玩耍的天地,学童就是他玩耍的伙伴,哪里知道读书的辛苦。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经过李文安、李仿仙、徐明经几位名师的调教,少年李鸿章立下了志向,显露出不凡的才华,决意秉承家族志愿,向科举之路迈进。一条康庄大道,似乎就在眼前,但几经辛劳,才让他明白科举是座望不到顶的大山。天资聪慧十八岁就考入县学成为秀才的李鸿章,在此后的几年中虽有努力,再无寸进。其二十岁时的诗文,最能体现他心中的呐喊:

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挫折磨炼了李鸿章的心境,也坚定了他出人头地的愿望。此时埋首于经史子集、三坟五典中的李鸿章已经是一个身高1.83米,英气勃勃,一表人才的邻家青年。当然披星戴月、闻鸡起舞的不仅是李鸿章一人,李家兄弟个个都在奋发向上,父亲是他们的榜样,家族是他们的寄托。李氏一族如今已花开遍地,只等来年硕果满枝头。

李氏家族辛酸的科举之路,为李鸿章的腾飞扫平了道路,撑开了翅膀。几代人的努力,只为有朝一日的成功。从李鸿章曾祖、祖父到父辈近百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家学渊源。在儒家学说和八股文中挥洒了无数的失败的泪水和汗水,是科举考试最宝贵的财富,这种家学渊源在李文安那里开始起作用,在李鸿章这里得到圆满。辛劳的汗水和辛酸的泪水代代汇集,终于在李鸿章这代人手中形成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下子打通了李氏一族科举考试的天地玄关。几代人的积累注定在李氏家族第八代人手中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有了能力,有了理想,有了资本,有了经验,等待李鸿章的只是那迎风展翅的一飞。

科举磨炼了心性,培养了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骨子里的文化素养不是三五年的教育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天生的灵性和悟性可以赋予的。李家数代人都在科举之路上跋涉,立志读书已经成为家族最根本的事业。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李氏子孙的血脉中沉淀,融合了乡野之气的儒生气质成为李氏子孙与生俱来的修养。耕读传家、乡野修行使李鸿章有书生气却不迂腐,有英武之气却能出尘。这些东西充实了李鸿章的行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他后来在乱世之中崛起提供了借鉴。在如此环境中,李鸿章受其渲染,得其熏陶,才有日后的科场奋发、官场得意。英国人濮兰德说李鸿章“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这既是位高权重的官威,也是骨子里的素养。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庞大的家族也不是一两代人就能成就的。李氏家族没有后台,没有背景,底蕴不厚,根基浅薄。但它有一条矢志不移的前进道路,这是家族生存壮大的根本,也是在即将到来的乱世安身立命的本钱。科举之路虽然艰辛,李鸿章的先辈们亦步亦趋地向上攀爬着,走向自己的顶点,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创业者必读

眼光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它包括对管理目标的把握,对手中资源的分配,对发展过程的规划等一系列内容,正确的眼光能够帮助管理者提高成功的几率,减少失败的痛苦,找到前进的道路。

李氏家族通过勤俭持家进入了地主阶级,有钱无权成为横亘在家族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了摆脱家族的困境,树立了出仕为官的理念,科举成为家族奋斗的最大目标。无论多么艰辛,无论多少辛酸,几代人不曾放弃,最终在第七代、第八代子孙中迸发出了耀眼的光彩。从李椿一代作出规划,到李殿华毕生努力,李鸿章的先辈始终目标如一。多大的付出,就有多大的回报,李氏家族看准了为官这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只要一人成功,便不会辜负数代努力。终于等到李文安金榜题名,李鸿章兄弟科场得意。

丰收的果实来源于辛苦的耕耘,成功的华丽在于矢志不渝的坚持。无论是创业之初,还是企业发展之时都离不开正确的眼光,任何的短视和鼠目寸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找准目标,认准方向,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经管真谛“说”

现代企业比拼的是素质,讲究的是文化,竞争的是形象。而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就是企业的说明书,与企业的形象是密不可分的。聪明的企业家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形象为企业创造效益,为公司树立品牌。

李鸿章进入仕途要做许多准备,知识、人脉、素质、关系缺一不可,而外在形象是这些方面的综合体现。耕读传家的氛围,给了他一身满腹诗书的气质;富足安逸的生活,给了他一具器宇轩昂的身板;山野乡村的环境,给了他一种务实避虚的性格。这些都是表现在外的形象,是他在官场必不可少的助力。

成功的创业之路,就是一条不断学习提高的道路。因为企业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企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只有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培养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职业素养、卓越品质,才能更好地赢得合作伙伴的欢迎,赢得手下员工的认可,赢得竞争对手的尊重。

3.父亲原本是法官:商海一帆风顺就要重视细节

几经辛苦,李鸿章的父亲,已过而立之年的李文安终于实现了由布衣到官身的跨越,走出了科举考试的“场屋”。道光十八年(1838年),李文安以“戊戌会榜一百十二名贡生,三甲进士”的名头被“朝考入选,分刑部”,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刑部官员。

进士也分三六九等,进士出身的官员所授职位也有高下之别。清代进士分三甲,一甲进士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同进士出身。一甲进士或钦点进翰林院,或外放做个一县之主都是常见。二甲、三甲就要看运气了,不是考上了就能做官。有关系,有门路,有空缺可以有七品以下的官做,如果没有这些,领着一点生活费蹉跎岁月,等待分配也是有的。

李文安运气十分好,被分配到刑部,以主事用。按照清朝的官制,刑部主要负责全国的法律事务,管理地方上诉案件,审核地方上的大案要案和发生在京城的笞杖以上的重案,并且审理中央官员违法犯罪的案件。李文安做这刑部主事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审理案件,管理囚犯的工作。刑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刑部主事相当于今天司法部处级干部,一般为六品官。

李文安以刑部主事用,就是做着主事的工作,却不享受主事的品级和待遇,大约也就是七品下的官员。这个级别的官员放在山乡野地,也能成为一方父母官。可对于扔一砖头就能砸到几位二品大员的天子脚下来说,实在是一个上不接天,下不接地,无人理睬的尴尬位子。但是对于数考不中,久旱盼甘霖的李文安和李氏家族,这已经是惊天之喜。意气风发的李文安走马上任,这一做就是整整18年。

李文安这个刑部小官虽然默默无闻,但也不是全无用处,这一职务给他及李氏家族带来了三重好处。

第一是巩固了同年之谊、同乡之情,奠定了攀爬的基础。官场晋升除了出身和能力以外,还讲究关系和人脉。京城这一亩三分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怎么说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在京里为官,政治眼界、各种信息都要看得远、来得快。上面打个喷嚏,对下面来说就是晴天霹雳。所以全国大小地方官都时刻注视着这里,如果能和京城的官员,无论大小,攀上一点亲,带上一点故,官来官往,总能捞到一点好处。封建官员讲究的是同年之谊,重视的是同乡之情,这是结交京官的最好渠道。

李文安在京师为官,品级不高,但运气很好,晚清天字一号大臣曾国藩与其是会试同年好友,虽然此时曾国藩还没有那么显赫,但关系已经形成,这对其子李鸿章兄弟日后的发展重要至极。且李文安在京师结交了一大批安徽地方官员、安徽为官同乡,顺理成章地依靠乡情为纽带铺成一张关系网。有了这层关系,使李氏家族在安徽庐州的根基更加稳固,李鸿章兄弟步入官场的道路更加平坦。

第二是在官场站稳了脚跟,结下了善缘。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同是当官吃皇粮,不管是极品大员,还是刀笔小吏,一来二往,低头不见抬头见,总能混个脸熟,结个善缘。这点滴的印象,也许就是家族发达的希望。李文安在刑部老实厚道,不事张扬,踏实做事,笑脸迎人,即使不能得到上面的赏识,也不会受到同僚的排挤。一棵小树根基稳定,才能经受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巨木。没有上层关系,没有背景,没有杰出的才华,很难有上升的空间,李文安十几年的经营却给李鸿章兄弟打开了局面。

第三是留下了名声,做出了榜样。李文安经常说“士大夫居家当有益于家,居乡当有益于乡,在国当有益于国”。他分在刑部任职,成了审案断狱的法官。这个职位在权贵云集,盘根错节的京城最为难做。宰相门人七品官,可能随便一个犯事的泼皮就与当朝贵人有沾亲带故的关系。刑部审理案件,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落下把柄,结下仇怨,成为政治攻讦的对象。

李文安的职位却很特殊——很长一段时间主要负责的是管提牢厅,也就是监狱长。能进入监狱的基本上都是等待审判的嫌犯,或者尘埃落定正在服刑的犯人。这些人即使有通天的关系,也不会让李文安为难,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而李文安有自己的一套为官之道,执法公允,不徇私枉法。对原告、被告一视同仁,特别是对犯人严禁狱卒虐囚,并亲自捐衣施药,夏席冬粥,躬自监视。以至在他任上,狱无瘐死之徒,病饿之囚。李文安的作为使他能在刑部稳稳待了1 8年,不树敌,不结怨,种了善因,必收善果。李文安得到犯人家属的感恩戴德,赢得“包老在世”的美名。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没有官场的真阅历,难得为官的真感觉。李文安的职业给李鸿章兄弟带来的不仅是官场的人脉、晋升的阶梯、发达的希望,还有做人的技巧、做事的态度、做官的准则。李鸿章兄弟把父亲的作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是必然的。

学做事,先做人,如何做人是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花有万紫千红,人有各种面孔。在不同的出身,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位上的人都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生存的方法。李文安是没有背景的地方小地主出身,李氏家族虽然也算一方豪绅,但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随处可见的天子之都、首善之区就什么也不是了。居京城大不易,这个不易不仅是京城物价高,生活物质上困难,还在于京城人际关系复杂。李文安要想在京城立足,就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关系,构建自己的人际圈子。

在京城里面混,为人处世上一般有三种技巧:阿谀奉承,攀附权贵;我行我素,恃才傲物;谨慎小心,步步为营。这三种方式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李文安进入京城的人际圈子之后也必须选择…种作为自己的立身之道。

阿谀奉承,攀附权贵这种方法收益最快、最省心省力,只要安心做个奴才走狗就行了,大多数身份低微,没有背景,才能欠缺的人都选择了这条路,追逐富儿,攀附权臣或捡些残羹冷炙,求得三餐温饱,或讨得主子欢心,挣得满堂富贵。但是李文安自诩书香门第,饱读圣贤之书,虽做不到五柳先生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气,也不至于低声下气做个没有骨头的奴才,所以这条路自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