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秦始皇:跌倒在细节面前的高管
5666600000013

第13章 看铁骑飞去,漫揾英雄泪(2)

以金钱攻势’破坏六国联盟。鲁仲连的义不帝秦,把泰国和平统一之路彻底堵死。六国合纵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阻碍,要想迅速消灭六国,就必须瓦解六国合纵。各国大权一般都集中在少数几个权臣手里,只要泰国不惜重金,贿赂六国权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军纪’保证令行禁止。和平统一道路被堵死之后,发动大规模战争是实现秦国统一大业的必由之路。军纪不严,有过不罚,有功不赏,无以保证军事战争的胜利。尉缭定《武议》,定赏罚,制定了“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的原则。

编《兵令》,制定行军作战阵法。战争的最后胜利还得由每个小战场、局部战争来完成。每一个士兵的表现都是战争是否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所以要有一个详实可靠的作战方法,指导军士进行战斗。

作为跳槽到秦国的高级人才,尉缭的选择无疑是很成功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赢政之所以能如此优待尉缭,还是因为尉缭身上有吸引赢政的东西。尉缭的出现,解决了秦国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赢政对人才的重视,也使他留住了统一天下的助力。胜利就在这些细节事件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泰国。

中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是连接高层管理的决策和具体市场的运作。这既不同于最高的战略决策,也不同于带兵攻城的统军战将。这种职位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是战略和进攻之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中层管理者要想得到企业家的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企业家创造效益。如果能成功地操纵几次完美的投资,为企业赚取最大的财富,必然能得到赏识。因为其所发挥的效用,才会产生被重用的影响。

★好的管理人,要学会为企业家花钱。企业管理者的工作本质是为企业创造效益,但是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只有先会花钱,才能挣钱。只要做到了敢花钱,会花钱,花钱能挣钱,就有可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时刻掌握职业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两方面: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市场的竞争环境。只有把两方面都了解透彻了,引导企业成功,进行市场竞争轻而易举。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对于企业家来说,这些细小方面既包括策略,也包括人才;既包括怎样得到人才,也包括怎样使用人才。赢政在完成统一天下的千古帝业中,所表现出珍惜人才的细节是他的伟大之处。从赢政的作为中,企业家可以学到很多如何留住人才的方法:

★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物质的刺激永远都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式。企业要留住人才,就要让他们感到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这就需要设定奖金、福利,完善企业的激励制度。

★尊重人才,从感情上留住人才。以情感留人,是企业家最难做的工作,却也是留住人才很有用的方法。特别是对那些恃才傲物的人,要有成大事的雅量,要舍得花力气培植感情,这才是留人之道。

★信任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留住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要利用人才。优秀的人才需要企业家的信任和重用,这样才能使他们有归属感和事业感。一旦他们诚心归附,将会竭尽所能地为企业谋划。

★以合理的制度限制人才。良好的待遇、丰厚的奖励、施展才能的空间也不能绝对保证人才不流失。在这些基础上,还要有一定制度限制人才离开,诸如合同制、分期兑付福利、工作时间换福利等方式都是有效的限制人才流失的方法。

4.韩非虽死,其法尚行:职员要玩好办公室里的政治游戏

战国时代,人才流动“国际化”是历史的大趋势。泰国经过“逐客令”事件以后,对各国而来的宾客更加优待、重视。如此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当然会吸引更多层次更高的学者兜售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国方略。韩非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不是每个投奔泰国的人都有李斯、尉缭的运气,能得到秦王的重用。特别是真正身负才华之人,投奔泰国是一次以才能为基础,以生命为赌注,以前途为期待的大冒险。韩非的遭遇诠释了一个跳槽失败的典型。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才华过人,对刑名法术之学颇有研究。韩非从韩国眺槽到秦国,他的治国方略被赢政所采用。按照正常思维逻辑,他应该在泰国大展拳脚,作出一番事业。但是事实恰恰相反,韩非还没有真正践行他的学说,就落得“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的下场。事情起因还得从李斯说起。

李斯曾经投身与苟卿门下,与韩非是同学。二人所学也都出自荀卿,但是韩非天赋比李斯高,治国方略尽得荀卿的真传。李斯奔秦见用于赢政,韩非回国效忠于韩王,二人互不相关,自然也不会有冲突。韩非来到泰国,对李斯来说却是一种威胁。对尉缭等人李斯一点都不排斥,是因为所学不同,不能相互取代,韩非与李斯所学相同,冲突就产生了。

因韩非主张限制权贵,以“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和“以法行天下”的治国方略与赢政不谋而合,因此韩非和许多投奔秦国的才士一样,得到了赢政的重用,许多国家大事都问政于韩非。赢改对韩非的重用,让李斯有了危机感。李斯在赢政身边默默无闻奋斗了很久,才得到赢政的赏识,获得如今的高位。如果让韩非不费吹灰之力就取代了,肯定是很不甘心的。

其时,燕、赵、魏、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泰国。赢政准备派遣大臣姚贾出使四国,破坏四国联盟,达到联合四国先灭韩等小国的目的。韩非毕竟是韩国的公子,绝对不希望看到秦国灭掉韩国,于是就上了一篇《存韩》。他建议先伐赵国后伐韩国,反对姚贾出使四国,这导致了以姚贾为首的秦国大臣与韩非的争论,韩非先天结巴,空有满腹才华,干言万语,却不善口舌之争,最后根深蒂固的姚贾等人占据了上风。

李斯乘机向赢政进言:“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赢政受李斯蛊惑,下令将韩非下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勒令他自杀。一代奇才韩非就这样屈死于秦国大牢。认真分析韩非之死,我们可以发现韩非犯了三大致命错误:

韩非投奔秦国却不能完全为泰国尽忠。韩非本来是韩国公子,跳槽到了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这是对韩国的不忠。身为秦国的大臣,在秦国准备攻伐韩国时又为韩国说话。这种首尾两端的行为是领导者最不能容忍的。况且赢政因为昌平君事件,对入秦的别国贵戚存有一定戒心。韩非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恃才傲物,却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李斯和韩非是同学,李斯经过多年打拼才有了现在的地位。韩非到了秦国,得到赢政的欣赏,李斯自然受到冷落。如果韩非能和李斯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他二人同门之谊,联手辅佐赢政也不是不可能之事。韩非身份高贵,认为受到重用是理所当然,绝对不会去想李斯这些从基层爬上来的人的想法。那么李斯因为嫉妒,必然不会放过打击他的机会。

太过激进,得罪秦国权贵。没有处理好与秦国大臣之间的关系,这是韩非悲剧的重要原因。韩非、姚贾的冲突和李斯的进言只是韩非死亡的导火索,真正原因是利益上的争夺。韩非主张限制权贵,这必然损害秦国许多大臣的利益。韩非既没有得到赢政的完全信任,也没有拉拢有力的政治盟友,更没有掌握秦国的大权,就匆匆忙忙地提出激进的主张,必然为各方势力所忌恨。

赢政在李斯等人的怂恿下,一时冲动杀了韩非。韩非虽死,但他所践行的以法治国的策略,依然被赢政、李斯等人保留。就和当年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一样,商鞅身死族灭,其变法成果却在秦国坚持了下来。秦国数年统一天下,筑长城、修驰道、征匈奴、同文字能够如此快速地进行,都得益于它的严刑峻法。秦二世而亡,也同样是因为严刑峻法。韩非之法绝不是要一个国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只能说明对于韩非之法,泰国只得其皮毛,并没有得其精髓。假如韩非未死,秦国的发展轨迹很可能因此而改变。赢政因为错误的决断,葬送了百代干世国祚不衰的机会。

搞好办公室政治是企业管理者能力和智慧的体现,如果没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工作中容易出现拖后腿、使绊子的事情。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如何应对办公室的政治环境,在办公室的政治游戏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招数很多:

★要认可和接受办公室政治。办公室规则其实也是各种利益的分配规则,这并不会因为某个更有才能的人进入而发生改变。融入其中就必须认可它的存在。像韩非一样无视这种规则的存在,要么处于边缘地带永远不能有所作为,要么“壮志未酬人先走矣”,带着遗憾离开。

★坚决站在企业家的立场,维护企业利益。办公室政治最终都要落脚到企业家的决断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毫不犹豫地成为企业家附议者,只要得到企业家的绝对信任和支持,就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确立办公室政治规则。

★协调利益,共同发展。协调好利益关系,办公室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韩非之所以受到排斥,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对自己的计划操之过急。

企业家身边肯定围绕着一大圈智囊团,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建议。这些建议有好有坏,有的甚至隐含着某些个人利益。在众多建议中摘取有效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对企业家的眼光和判断力的考验。

★听取建议时,要充分考虑后果。在市场环境下,企业家的决策往往会带来一连串的经济后果,处于市场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相关方的影响,很多都是无法摆脱的连带关系。

★听取建议做决策前,做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全面了解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众多的建议进行有效的辨别。李斯打韩非的小报告,而赢政仅凭一面之词和自己的印象决策不进行调查,显然就是犯了决策的大忌。

★在听取建议准备作出决策时,还要有一套科学的决策程序。不严格按照决策程序去完成决策,经常造成决策失误。赢政决定杀掉韩非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如果有科学的程序来核对决策是否合理,进行信息的反馈,赢政可能就有时间来纠正这个错误。

总之,企业家在听取建议、进行决策的时候,凭着个人的感觉总是会有一些错误或者意外,只有掌握科学细致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马到成功。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性格是影响人生的操盘手

很多企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外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制,而是没有正确使用自己的力量,在内部互相倾轧中哄然倒地。

秦国之所以能灭掉六国,除了它自身的强大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六国内部相互倾轧的结果。六国内部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相互攻伐,秦国借力打力,久而久之,六国自然耗竭而亡。所以杜牧会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前,是唯一能和泰国正面抗衡的军事强国。长平之战后,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长平之败,在于权臣当道,不能任用贤能,导致四十余万精锐全军覆没,元气大伤。败于权臣,亡于奸佞,这是赵国走向衰落的起点,也是政息国亡的终点。

廉颇是赵国的老将,进能攻、退能守,为赵国立下过无数功勋。其武人性格,也经常得罪赵国的权贵,最为著名的故事莫过于与赵国前任宰相蔺相如的冲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蔺相如的气度,赵国丞相郭开就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赵悼襄王执掌赵国国政的时候,经郭开等人挑唆,赵悼襄王以廉颇年纪渐长撤掉了他的兵权,改用燕人乐乘领兵。

廉颇在赵国受排挤,愤然出走魏国。魏国以上宾款待,国土礼遇,只是养而不用。廉颇就这样被遗忘在战国军事领域之外。泰国如果没有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廉颇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就到此为止。廉颇离开赵国没几年,泰国发重兵急攻赵国。赵军屡战屡败,被打得焦头烂额的赵悼襄王终于想起了流亡魏国的老将廉颇。

赵王派使者去看望廉颇,希望可以重新启用廉颇为国效力。丞相郭开和廉颇有矛盾,当然不愿意廉颇再次回到赵国得到重用。于是他花重金收买了去看望廉颇的使者,如此这般的吩咐了一番。廉颇久困于魏国,虽年事已高但雄心不泯,仍然希望跃马扬鞭、领兵作战,不愿在寂寞中了却此生。赵国使者的到来,让他大喜过望。

廉颇为了显示自己还是那个雄风不减当年的猛将,在使者面前摆开阵势,把开弓射箭、刀枪剑戟、跃马扬刀的绝技都一一展示了一番,这样是为了表明血勇仍在,可堪重任。在吃饭的时候,廉颇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壮举,一斗米,十斤肉被他风卷残云,扫荡一空。

廉颇的这些举动无非是在向使者展示,他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素质绝对可以完成领军出战的任务。八十岁的姜子牙尚能辅佐周文王,廉颇这样的体格担任赵国领兵大将绝对没有问题。被郭开收买的使者却向赵王回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也就是说廉颇现在还能吃饭,只是一顿饭吃下来,就要上三次厕所。

听到这些,赵王当然不会再考虑使用他。廉颇在他的期望中,等来的不是赵王邀请他回国的消息,而是认为他年事已高,不复启用的决定。就此,廉颇失去最后一次重上战场的机会,终老一生。纵观廉颇的遭遇,他最终得不到赵王起用的原因无外乎有三:

自身的鲁莽性格,这是内部原因。廉颇勇武有余,但性格稍显暴躁,这是大多数武将的通病。年轻时他得罪蔺相如,赵王任用燕人乐乘,他又与赵王闹翻远走魏国。这样的性格很多领导都是难以容忍的,即使很有才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被重用。

丞相郭开的诟病,这是外部原因。郭开与廉颇有间隙,如果廉颇回到赵国得到重用,以廉颇的性格肯定容不下郭开,所以郭开买通使者搞破坏是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