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秦始皇:跌倒在细节面前的高管
5666600000026

第26章 国将不国,哪个忠肝义胆

1.李斯原本为富贵:企业发展依赖企业家胸怀

在绝对权力面前,任何人都只能是权力的傀儡。腐败不仅仅是指统治者本身的腐败,很多时候腐败来源于统治者的身边。在秦始皇日益骄奢,穷奢极欲的同时,大秦帝国内部的分裂迹象也因为利益瓜葛而逐渐产生。

帝国的丞相李斯,在秦始皇身边兢兢业业干了几十年,享尽荣华富贵。李斯原本只是楚国上蔡一个管理粮库的小官,一场粮库老鼠和粪坑老鼠的生存环境大战,让他豁然醒悟:人生一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若要出人头地,就得成就一番事业。李斯不甘安于现状,于是抛弃上蔡的平淡生活,投奔大秦。

李斯从一个小小的粮库管理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丞相的位子。不甘平庸的“老鼠哲学”,鼠目寸光的小人物性格让李斯攀上了权力的高峰。富贵是他一生的追求,是他衡量世界的标准。追求富贵驱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平凡之路,实现从基层管理员向大秦帝国丞相的华丽转身。

李斯地位的改变并不能让他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荣华富贵,他于“鼠”得道,永远摆脱不了“鼠目寸光”的小人物局限。

秦始皇日益骄奢,赵高等谄媚之臣风声水起,导致秦朝统治集团内部隐患重重。李斯已经享有无限富贵后,再也不是那个敢于上《谏逐客书》直谏皇帝之人,也没有了废封建设郡县时力排众议,独抗满朝大臣的勇气。作为既得利益者,他考虑的只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从李斯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的小人物心理:

投奔秦朝只为攀附权贵。李斯是个小人物,而且还是一个聪明的小人物。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条为了富贵而不断追逐、攀附权贵的过程。发迹之前他不甘平庸,选择投奔权势盛极一时的吕不韦。攀上更有前途的秦始皇以后,他毫不犹豫地把忠心献给了秦始皇。借着秦朝统一天下的大势,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不念旧情只为保全富贵。小人物一般都有患得患失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特点。李斯的同学韩非在治国策略上比他技高一筹,直接危胁着他来之不易的君王恩宠和荣华富贵。权力可以让入迷失自我,利益可以让人冲昏头脑。在权力和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李斯进谗言陷害了昔日同窗。

明哲保身也为既得富贵。小人物的另一个心态就是欺软怕硬,妥协投降。李斯明知赵高之辈蛊惑秦始皇,玩弄权力,但是他畏惧赵高的阴险,畏惧一切可能对他富贵造成的威胁。李斯本应该站出来力斥馋臣,却退缩了。面对日益腐朽的帝国政治,在没有危胁到自己利益时,他选择了沉默。

大秦帝国丞相的光环和门庭若市的喧闹掩盖了李斯卑微的出身,却掩盖不了他鼠目寸光的小人物性格。他的眼界被局限在“富贵”二字上,除了富贵他眼中一无所有。

李斯沉迷于庸庸碌碌、蝇蝇苟苟的市井目光和个人琐屑利益中,永远超越不了政治家的胸怀。这注定他只能站在秦始皇身后耍些小聪明。秦始皇的死亡,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台。缺乏远见卓识让他轻易地败在了赵高、胡亥的攻势下,做出了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李斯的成功源于他的细心算计,失败也源于细心算计。利益能遮蔽人的双眼,富贵能麻痹人的心灵。李斯为了功名利禄而算计,忘记了大秦帝国长治久安才是他取得富贵的根源。

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内外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外部依靠百姓的拥护,内部依靠统治集团的同心协力。这样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江山永固。当李斯为了富贵让大秦帝国陷入权力倾轧之时,他也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任何成功都是有代价的,李斯为了成功付出了自己的原则和良心。原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良心是保持忠诚必备的条件。李斯失去原则和良心,为了个人利益抛却国家利益。忘记吕不韦提携之恩,在胡亥和赵高的威逼下不断退让,辜负秦始皇对他的信任。企业管理者同样面临着如何协调好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的难题。

★尽可能尊重个人利益,激发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保障管理者的个人利益,有助于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也是管理者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的前提。企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的利益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来源。企业管理者是依托企业而存在的,企业是管理者个人利益的来源。实现不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也很难实现。保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企业管理者个人的利益才有保障。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不仅是对企业的危害,个人的利益最终也无法保障。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市场的选择,选择尽管在一念之间,但要做好选择,让企业走得更远,不仅依靠企业家的素质和思维,还取决于企业家的胸怀。大到企业战略方向的选择,小到项目的投资选择都能看到一个企业家的胸怀。

★鼠目寸光的管理者,只能看到眼前事物的表象,容易为表面利益所迷惑,这是企业走向衰败的开始。如果企业家对市场的发展没有预见性和认识的深度性,企业的行为只能是短期行为,不会有长远发展前途。只有高瞻远瞩,眼光放长远,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2.蒙家将军的落脚地,尽人之力应向尽人之智迈进

成功和失败其实走的是同一条路,两者间的不同在于成功是在上坡,失败是在下坡。上坡困难,下坡轻松。建立一个帝国很困难,弄垮一个帝国就容易多了。大秦帝国的失败既有“事”的问题,也有“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人”的问题,导致秦始皇走了下坡路。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成功的领导者不在于自身是否强大,而在于能否充分发挥下属的能力。在创业初期,秦始皇手下有大群人才和实力强大的管理团队。他的确做到了中、上之君的要求,人尽其职,才尽其用,将士用命,谋士尽智,把秦朝大业推向了极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帝国建立之后,百姓畏惧严刑峻法敢怒不敢言,大臣为保权势富贵敢言而不去言,到处都是一片歌功颂德的景象。秦始皇渐渐丧失了居安思危意识,沉醉在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之中。天下升平的假象和馋臣的阿谀让秦始皇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充分凸显。秦始皇的领导方式由“尽人之力,尽人之智”滑向“尽己之能”。

秦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冷兵器时代,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决胜千里的将军是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蒙恬、蒙毅作为秦朝的军事砥柱,一家三代都为秦朝尽忠。但是秦始皇却把他们一个派出巡视,一个安置在西北防守匈奴。蒙家将军被置于边疆不受重用,这既是秦始皇的失误,也是帝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

秦始皇身边有三大势力:以蒙家将军为代表的军方;以赵高为代表的内廷;以李斯为代表的文官。开创帝国基业的时候,这三大势力都牢牢地团结在秦始皇的身边,功成名就之后就出现了分歧。

以赵高、李斯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和以蒙家将军为代表的军方力量一直存在矛盾。赵高因为枉法与蒙毅结下了仇怨,李斯在政见上多与军方不和。赵高、李斯两大力量形成默契,同时发力,将蒙家将军排挤出秦朝的决策核心实属必然。搁置蒙家将军,对大秦帝国的巩固来说,危害巨大:

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保障,秦朝以武力荡平宇内。中原之地虽然没有了明目张胆的抵抗力量,但博浪沙遇袭向大秦帝国传递着和平局面下的暗流涌动。

以武立国,不能以武治国,但保持强大的军事威慑是必要的。南征北伐,大量可战之兵陷在边疆。中原要地,关中重镇几成空虚,使反秦力量有了可趁之机。蒙恬和三十万大军被搁置在远离关中的西北之地。一旦关中有变,远水救不了近火。

秦始皇把蒙氏兄弟调离决策层,文官、武将、内侍三足鼎立局面失衡。谁越靠近权力的核心,就越有话语权。相互克制的朝堂政治被赵高、李斯两大力量把持。赵高、李斯二人在缺少制约的环境下,私心慢慢膨大,变得为所欲为。

蒙氏兄弟被排斥,李斯、赵高之流便无人制衡。防御上造成了内部的空虚,朝堂上造成了力量的失衡。军事力量上的分布错位,促成帝国衰败结局所欠缺的只剩下机会和时间。

企业管理是一门阐述细节的科学,通过工作流程解决“事”的问题,通过岗位标准解决“人”的问题。大秦帝国的崩溃主要在于“人”的问题。人事部署方面,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权力结构出现问题。军事管理方面也在蒙氏兄弟被遣往边疆后出现了漏洞。秦始皇在人事部署上的失误,告诉企业管理者:

★注重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成败在于管理,而管理的效率与管理团队协调性,人事安排的正确性成正比。协调的团队和合理的人事安排是把握成功细节的关键。

★知人善任。合理的人事部署规划,有助于解决知人善任的问题。设定岗位标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实现适当的人做适当的工作,特定的岗位有特定的员工。

学会用人是企业家成功的第一步,由“尽人之力”向“尽人之智”是企业家用入境界的一次飞跃:

★以规章制度尽人之力。明确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设计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完善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员工的潜力是企业家实现科学用人的前提。

★以尊重员工用人之智。在科学合理的企业机制下,尊重员工的个性,给员工充分信任和自由,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是实现企业团队默契配合,深入挖掘员工潜能,达到“尽人之智”境界的有效方法。

★以团体智慧尽人之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个人之力终有尽时,秦始皇后半生妄图以己之力控制整个帝国,在用人上出现失误。忠直之臣被发配边疆,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阿谀之辈备受恩宠,最终酿成大错,将秦王朝送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3.公子扶苏有心无力:信息真实性要经过对比分析

对于一个帝国来说,第二任皇帝通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秦帝国的灭亡不仅在于倒行逆施,暴政残民,还在于没有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按照秦朝惯例,嫡长子公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是继承秦始皇帝位的最佳人选。但秦始皇的专断独行,一时冲动却把自己的接班人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中央集权带来的不仅是权力,还有繁重的政务。秦始皇年纪渐长,长期劳累,身体每况愈下。公子扶苏作为既定接班人,成为代替秦始皇进行巡视天下的不二人选。但是一次出巡让父子之间产生争执,一个优秀的继承人毁于一旦。

公子扶苏奉秦始皇之命出巡东南,接触到了许多儒家知识分子。与秦始皇不同的是,他对儒家理论十分推崇,作为秦朝的上层,扶苏的想法代表着一部分秦朝领导层对“法”的看法。他们主张“集黔首以安天下,容孔子以抚士人”。这自然同秦朝数百年以来的“事皆决于法”的治国理念相冲突。公子扶苏在出巡的过程中看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场景,数次上书请求秦始皇改变一些统治策略。秦始皇刚愎自用,未能听取扶苏的意见,父子之间的隔阂就此出现。

秦始皇派遣方士侯生、卢生携大量钱财寻求仙药,没想到二人携款潜逃。秦始皇迁怒于山东儒生,听信李斯之言,决定焚书坑儒。扶苏再次大胆进谏,秦始皇长期积累的怒气终于爆发了,将扶苏发配到边地防守匈奴。因为远离权力核心,扶苏不免死于宫廷阴谋之下。

公子扶苏的进谏说明秦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歧。部分秦朝高层意识到严刑峻法已经不适应帝国的需要,开始对帝国统治政策进行反思。如果秦始皇采纳扶苏建议,及时调整统治策略,悬崖勒马,很可能避免二世而亡的命运。公子扶苏的悲剧来源于秦始皇刚愎自用的结果,也来源于扶苏犯下的幼稚而不成熟的三大错误:

在治国理念上与秦始皇发生根本冲突。法家思想已经渗透到了秦人的骨髓之中,在以秦始皇为主的保守派领导下,对于治国理念的捍卫是不遗余力的。公子扶苏的进谏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反抗。在以君王为和核心的中央集权下,一旦继承人发生偏颇,前代君主建立的基业就可能毁于一旦。所以公子扶苏提出的改革是不可能为秦始皇所接受,他犯颜直谏注定以失败告终。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最优秀的儿子,是大秦帝国最合适的接班人。他的性格“刚毅而武勇”。这既是他获得秦朝上下支持的原因,也是造成人生悲剧的诱因。“刚毅而武勇”是典型的武人性格,这种人刚强直接,难以变通。公子扶苏忠心、执着、冲动,注定不能在政治斗争中取胜。不懂策略,犯言直谏被发配边疆是他人生悲剧的起点。进谏秦始皇过于鲁莽,最终导致了父子之间矛盾爆发。

公子扶苏被发配到边疆领兵,既是秦始皇对他的惩罚,也是对他的历练。秦始皇临终前的诏书,指定扶苏为丧事的主持者,已经把秦始皇的意图体现得淋漓尽致。但秦始皇身死,赵高、胡亥、李斯钻了空子,伪造遗诏欲制扶苏于死地。自负使扶苏不顾蒙恬将军的劝阻,举剑自刎,悲愤地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公子扶苏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的悲剧,也是秦朝的悲剧。从他的死已经可以看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构建的大秦帝国正在慢慢倒塌。

正确的建议能让失足的企业迷途知返,能及时转化危机,帮助企业走出误区。但提意见、指出领导的错误是一件尴尬的事情。既有可能获取更多成功机会,也有可能失去领导的信任。因此,向上司提意见要讲求技巧。

★从领导的性格出发,顺应领导的思维方式。不同性格的领导有不同的逻辑,熟知领导的性格,顺着领导的逻辑提出反对意见,更容易被领导接受。

★最好用委婉的方式,不至于伤害颜面。提出意见的方式,也是意见能否被领导接受的因素之一。在犯言直谏行不通的情况下,委婉迂回的战术也不失为向领导表达自己意见的有效方法。

★要寻找合适的时机,一锤定音。领导是企业管理者的第一客户。管理者有很大的权力,但没有公开批评领导的权力。同样的意见在不同的时间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抓住合适的时机,提出反对意见被采纳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市场变化万千,谁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准确、有效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及时抓住商业机会,应对企业发展危机。虚假的信息和不加核实的态度造成了公子扶苏的悲剧,这告诉企业家:

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能单一,多层次,多角度地采集信息,理性地对比分析,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如果对比分析还不能对信息的真实性作出定论,企业在选取信息的时候就要建立必要的筛选机制,判断信息的真伪并进行调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