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学原解
5669200000010

第10章 先应该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1者,所以事2君也;弟3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4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5。”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6,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7事,一人定国。

尧8、舜9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10、纣11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12,其叶蓁蓁13,之子于归14,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15,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注释】1.孝:《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这里用为能继先人之志之意。

2.事:《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老子·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韩非子》:“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动词,这里用为侍奉之意。

3.弟: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说文》:“弟,韦束之次第也。”这里用为有次序、有顺序之意。

4.使:《商君书·外内》:“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礼记·檀弓》:“使之虽病也。”《荀子·解蔽》:“况于使之者乎。”这里用为役使、使唤之意。

5.赤子:《尚书·周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老子·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纯正而天真无邪的儿童之意。

6.戾:(li力)《诗·小雅·节南山》:“降此大戾。”《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韩非子·五蠹》:“诛严不为戾。”《荀子·荣辱》:“果敢而很,猛贪而戾。”《字林》:“戾,乖背也。”这里用为暴戾、乖张、违逆之意。

7.偾:《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外强中奸。”杜预注:“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孔颖达疏:“张脉动起。”《庄子·在宥》:“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这里用为动,亢奋之意。

8.尧:《论语·雍也》:“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里用指为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

9.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10.桀:(jie杰)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十四王孔甲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国语·周语》也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所以从孔甲经皋与发,直到履癸(即夏桀)内乱不止。“百姓弗堪”。后商汤在伐桀誓词中,提到当时人民咒骂夏桀的话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明人民对夏桀之痛恨。故汤起兵伐桀时,桀众叛亲离,身死而国亡。

11.纣:商代最末的君主名,史称纣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据《史记·殷本纪》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

12.夭:《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书·禹贡》:“厥草惟夭,厥木惟乔。”《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里用为绚丽的样子之意。

13.蓁:(zhen真)《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说文》:“蓁,草盛貌。”《文选·班固·东都赋》:“百谷蓁蓁。”这里用为草叶茂盛之意。泛指植物茂盛貌。

14.归:《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礼记·礼运》:“女有归。”《公羊传·隐公二年》:“妇人谓嫁曰归。”《说文》:“归,女嫁也。”这里用为女子出嫁之意。

15.忒:《易·豫·彖》:“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大雅·抑》:“昊天不忒。”《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说文》:“忒,更也。”《广雅·释诂四》:“忒,差也。”这里用为差误、差错之意。

【译文】所谓的治理国家,必须先要在家庭家族里面实行平等的人,他的家庭家族里的人不可以教育好而去教育别的人,这样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出家族之外而能成就教育于国家。能继承先人之志的人,所以可以侍奉君王。懂得长幼次序的人,所以可以侍奉长辈。有慈爱之心的人,所以可以役使大众。

《康诰》上说:“如同保护天真无邪的儿童一样。”心里真诚地求保人民,虽然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但也相差不远了。自古以来没有见过先学会养育孩子而后再出嫁的女人。

一个家族里实行仁爱,一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一个家族里实行谦让,一个国家也会兴起谦让;一个人贪婪违逆,一个国家就会犯上作乱。其时机就是这样的。这就称为一句话可以亢奋其事,一个人可以定出国家的基调。

尧、舜引领天下以仁爱,因而民众就跟随他们。桀和纣引领天下以暴虐,因而民众也随从他们。号令民众实行仁爱而自己却嗜好凶暴淫乱,因而民众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君子先应该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无法要求自己做到,也就无法要求别人做到。本身藏有不合恕道的思想,却去教训别人实行恕道,那是没有的事。所以要想治理国家,首先要治理自己的家庭。

《诗经》上说:“桃花绚丽多彩,而其枝叶茂盛。这位女子来出嫁,很适宜于一家人。”适宜于一家人,而后才能教化全国的人。

《诗经》上说:“适宜于哥哥,适宜于弟弟。”适宜于兄弟而后才能教化全国的人。

《诗经》上说:“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无论是作为父亲、子女、兄弟,以此为典范,而后民众才会效法。这就称为治理国家首先在于家族里实行平等。

【说明】自身修养不好,就不可以在家族里实行平等。而所谓的治理国家,必须先要在家庭家族里面实行平等的人,他的家庭家族里的人不可以教育好而去教育别的人,这样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出家族之外而能成就教育于国家。这就是曾参对孔子的评价,也是对真正无私奉献于教育的人的一种最高评价。

能继承先人之志的人,所以可以侍奉君王。懂得长幼次序的人,所以可以侍奉长辈。有慈爱之心的人,所以可以役使大众。这一段话我们在《论语·学而》中可以看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是子夏对孔子说话的回答。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入于学门,就要能继承先辈之志,出在社会要有次序、顺序的分别,谨言慎行而真心诚意,广泛、普遍地爱护大众而且要亲近与人相互亲爱的道德标准。让自己的言说有丰足的力量,这样才可以来学习文化。”所以子夏回答:“侍奉父母,要能够穷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国家统治者,要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和朋友交往,要能够说话算话,有真心诚意。做到以上几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读过书,我认为他是有学问的。”因此,这样的人是可以来“学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