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学原解
5669200000003

第3章 不断发展变化的天地规律

汤1之《盘铭》2曰:“苟3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4曰:“周5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注释】1.汤:商王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部落领袖。主癸之子。传说名履,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西周甲骨与金文称成唐。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汤放桀而归于亳。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三让,诸侯不从,于是汤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

2.盘铭:是镂刻在盘似的青铜器皿上用以称颂功德或申明鉴戒的文辞,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3.苟:《论语·里仁》:“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史记·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汉·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苟,犹若也。”这里用为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之意。

4.诗:指《诗经》。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形式以四言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汉代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

5.周: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国统一王朝。

【译文】商朝的《盘铭》上说:“如果这是新的一天,那么天天都是新的一天,未来的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天。”《康诰》上说:“要做新的人民。”《诗经》上也说:“周国虽然是旧的一个邦国,但其因时代的趋势而成为一个新的邦国。”所以君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追求到极点——根源。

【说明】本章仍然是紧紧围绕着“规律”这个问题。如果这是新的一天,那么天天都是新的一天,未来的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天。这句话说的也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天地规律。道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道路,规律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规律,然而规律和道路却不是一回事。规律没有道路,它是不断发展而且多变的,永远不会同样。所以它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道路却有规律,每一条不同的道路都有不同的规律,即使是同一条道路,走在上面的人的人生规律也不一样。所以《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学习而又经常不断地调节自己,人的每个第一次,都是一种学习。人就处在这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环境中、过程中。对一个人而言,一天所处的环境没有绝对是熟悉的,每一天总会有一些新东西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所以,人的学习也就很重要了。人生的过程,人生所处的环境既然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那么天天都是新的一天,未来的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天。那么调节自己以适应新的一天、新的过程、新的环境也就很重要了。所以《康诰》上说:“要做新的人民。”这个意思就是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紧随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跟上时代,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诗经》上也说:“周国虽然是旧的一个邦国,但其因时代的趋势而成为一个新的邦国。”旧邦国既然能成为一个新邦国,旧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新人,只要你肯学习肯自省肯自新,即使到了老年,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所以君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追求到极点——根源,也就是基础。这就是说,明白那明白无误的规律,一定要认识到这件事情的规律,以至追求到这个规律的根源。比如再怎么大的合抱之树,也是由小苗苗生长发育而成;九层的高台,也是由泥土纍叠、积累而成。再怎么远的路,也是从脚下迈步开始的。所以,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它的道路和规律变化,都是可以从一开始就知道的。比如一株小苗破土而出,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树,然后根据这里的土壤、环境、空气、阳光等情况,就可以断定它将来是一棵健康的树或者是一棵有病的树。比如一个人青少年时期不愿意学习,那么到了中年壮年时期,他的事业就难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