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5670500000016

第16章 辩论之体——逻辑严谨、浑然天成(6)

修辞学家的思辩中心是人类学观点,他们将合理性与社会中盛行的标准等同起来,他们认为,论辩只要赢得听众的认同,便是可接受的。由于这种方法把合理性理想归于某时某地的特定的人们,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类学——相对论”。

辩证学者思辩的中心是批判观点,对他们来说,合理性不仅取决于互为主观认同的规范,而且也依靠一种“外在”规范:认同应该以外在方式取得。合理性的主要标准是看论辩程序是否有助于达到解决分歧这一目标。这种思辩方法将合理性理解与批判讨论的行为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称之为“批判——理性论”。

在修辞模式中很重视论辩技巧,对应于听者的知识和信念,这些技巧被认为是有效的手段。因为论辩的可接受性与听众的具体知识背景结合在一起,我们可称这种方法为“知识——修辞论”。

而辩证论者将每个论据都看作是批判讨论的一部分,论据的使用将有助于意见分歧的解决,我们将此方法称之为“语用——辩证论”。

修辞分析通过论辩语言展示对听众的效力,可以称之为“听众中心论”。

而辩证分析则通过辩证构拟强调解决分歧,因此叫“解决分歧论”。

修辞论的重点是解释对于不同听众各种论辩方法的有效性,它研究何种修辞方式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想,它主要以“说服力”为中心。而辩证论侧重研究论辩步骤如何促进意见分歧的解决,它是以“说明过程”为中心的。

对于修辞论来说,最重要的是向人们提出规范,通过规范性训练来学习辩论,因此称之为“规范论”;而辩证论者却认为应深化对讨论性质的认识,强化解决分歧的意图,这种方法可以叫“思考反映论”。

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对以上两种思辩模式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思辩的两种理论模式:

〖〗修辞学〖〗辩证学思辩中心〖〗人类学-相对论〖〗批判-理性论论辩技巧〖〗知识-修辞论〖〗语用-辩证论思辩目的〖〗听众中心论〖〗解决分歧论研究重点〖〗说服力〖〗说服过程训练方式〖〗规范论〖〗思考反映论

将这两种传统的思辩模式相结合,就可以得到我们本节的理论基础。即我们此处谈论的思辩是一个综合了修辞模式与辩证模式的过程,它既从解决分歧的愿望出发,又重视即时效应,要赢得听众的认可;既要有语言的力量,也要有逻辑的力量,既强调一些经验让明了的成功的规范性技巧,又强调积极主动的主观思考和临场发挥。严密而不呆板,精巧而不单薄,华丽又不失实用,就是我们所得倡导的思辩的基本原则。

从运用上讲,思辩的方式又可以用另一角度分类。我们已经说过,思辩即是辩论的思路,既是路,就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不妨按方向将论战中的思辩作一个粗略的分类。这样,思辩又可分为纵向思辩、横向思辩和弧状思辩三种。对于这种分法,我们就要多说几句了。

纵向思辩

纵向思辩,顾名思义,就是直来直去的思考方式,思路是单一的,注重逻辑推理,因果关系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就象数学里的证明分式,通过一连串由此及彼的推出,得到所要证明的结论。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和最实用的思辩方法,也是我们入门的第一步。

中国民间有个笑话,可以说是纵向思辩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位财主画虎类猫,却无自知之明,就问身边的家仆:“你看象不象?”

家仆不便直言,只得连声回答:“象,象!”

“象什么?”

“小的不敢说。”

“你怕什么?”

“怕老爷”

“那我又怕谁?”

“怕皇上。”

“皇上怕谁?”

.“怕老天爷。”

“老天爷怕谁?”

“怕云。”

“云又怕谁?”

“怕风。”

“风呢?”

“风怕墙。”

“墙怕什么?”

“老鼠。老鼠谁都不怕,就怕你画的这幅画。”

这个笑话很直观地说明了纵向思辩层层推理的特点,虽然从意思上它应属于后边将要说到的弧状思辩,但就形式而言,却有助于我们了解纵向思辩的用法。

为了更加明了起见,我们不妨将纵向思辩再细分为正向思辩和逆向思辩两个小类。

(一)正向思辩

这种方法就是从已知条件着手,运用逻辑推理,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思辩方式。

比如说我们曾讨论过多次的“高消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一题,结合国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正方可以有这样的推理:

当前国情是消费品过多,消费力相对不足朱镕基同志92年底讲话指出当务之急是提高消费,平衡市场。

由因至果,一个很明了的一阶判断,相当有说服力。当然,反方也可以从国情的另一方面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节约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

这也很令人信服。并且反方还可以通过由果及因的正向思辩法,来进一步增强力度:

高消费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国力决定消费力不足,居民收入偏低,企业效益不好,生产力水平不高(国情)。

所以,反方可以得出结论:“高消费行不通,应当扩大生产,增强企业活力。”然而此时正方也可以针锋相对,同样以由果导因的正向思辩,从同一角度出发进行反驳:

消费力不足,居民收入偏低,企业效益不好,并非生产规模过小,而是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

所以正方也可以顺理成章,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活跃市场。”

双方都从国情出发,通过因果分析,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也体现了辩论的一个特点。其实事实只有一个,只是双方的着眼点不同,关键的争论在于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到底是市场不活跃还是资金不充足的问题。客观情况是,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初期,存在着由低消费、低生产、低效益、低工资形成的一个恶性循环,双方都试图剪破这个圈,不同的是正方的下剪处是在消费这一环节,而反方是在生产一环。

对于象这样内含了很强逻辑性的问题,正向思辩是很有效的手段。用强大的逻辑力量来维护自己的观点,一般很难驳倒,所以最好还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双方都采用了同样思辩手段的原因所在。正向思辩又有由因及果和以果导因两种方法,根据需要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往往也是用于立论的基本逻辑思路。

然而光是立还不足以成辩,必须要反驳对方,在这种需要下,逆向思辩便成了对付正向思辩的最佳方法。

(二)逆向思辩

逆向思辩也就是数学上的反证法,在逻辑学上叫做归谬类推,它是推理的方法之一,由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是不真实的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是一种间接论证方法。运用逆向思辩时,先提出与自己结论相反的假定,或先假设对方观点正确,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和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先前的假定,从而肯定了己方观点。

比如刚才讨论的“高消费”的例子,正方想驳倒反方,从正面回答恐怕很难破坏反方的逻辑链,但正方可以从这样的思路进行反驳:

于是可以断定若是照这种方法去提高生产,是进入了恶性循环,无异于饮鸩止渴。同样是在这个圈子里转,只是变换了方向,便很有力地打击了反方立论,远强于前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相执不下的局面。所以可以看出,逆向思辩是对付对方强大逻辑的有效武器。但要注意的是,自己在归谬类推中的逻辑力量要同样强大才行。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战国时魏文侯并吞中山之后,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并标榜自己是位仁君,只有大臣任座认为封地给他儿子而不给兄弟,算不得仁。文侯大怒,斥退了他。这时候另一位大臣翟璜赶紧对文侯说:“我认为大王是位仁君。因为有人说‘君王仁义,下臣耿直’,刚才任大夫敢于直言,可见大王之仁。”文侯听了,又羞又喜,连忙差人请回任座。翟璜用的也是逆向思辩之法,先假定文侯是位仁君,然后说明任座的行为是对的,使得魏文侯能正确对待意见。

(三)往复思辩

将逆向思辩与正向思辩结合起来用,以退为进,有破有立,这种思路恰象是先后再前的往复运动,所以我们不妨称它为往复思辩。刚才说过,正向思辩是立论的重要手段,而逆向思辩是破对方立论的重要手段,任何一种方法单独使用都未免显得单薄,在实战中,常常将二者并用,才能做到攻防结合。就象一名士兵,左手持盾,右手握刀,既攻击了对方,又保全了自己。

从思辩角度说来,《威尼斯商人》里的鲍西娅对付夏洛克的方法就是这样,先让一寸,而后更进一尺,从而使对方理屈。中国有一个传说与此相似,说是一位妇女青年丧夫,将儿子含辛茹苦拉扯大,但儿子赡养母亲觉得是累赘,就对母亲说:“妈,您养了我18年,现在我也养了您18年,正好抵销,算是清帐了。”母亲无奈,只好告官,却不料县官完全准了儿子的理由。正当儿子窃喜时,县官又说:“现还有一桩未了,你母亲生下你时给了你血肉,你生下有多重,现在便从身上割下这么多肉来,方能两讫。”这一来,逼得儿子只好低头认错,保证要恪尽孝道。

就“高消费”一题来说也是这样,若是正方将前后的思路并作一处,形成往复思辩,就可令反方难以招架。

这样正方在驳反方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立论框架,并且这种逻辑是很难被破解的。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缩回自己的拳头正是为了更好地打击对方。面对强大的对手,这种方法愈显出其独特的功效。

在美国内战后不久的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中,约翰·爱伦的竞争对手是他的老上司陶克将军——一位战功卓著的老国会议员。陶克将军盛气凌人,他在竞选辩论中说:

“同胞们,记得就在十七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带兵在茶座山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夜,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那些吃尽苦头、风餐霜宿而屡建战功的人。”

他说的是事实。而约翰·爱伦也毫不示弱:

“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了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我还携带了武器,站在荒野上,饱尝了寒风冷露,来保卫他。凡身为将军,睡觉时需哨兵守卫的,请选陶克将军。若也是哨兵需为酣睡的将军守卫的,请选爱伦。”

结果,爱伦在竞选中获胜。可见辩论中一时处于劣势时,心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已多次说过,其实辩论中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杀手锏,都有解法。辩论场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沉着冷静,哪怕自己已是四面楚歌,仍能力挽狂澜。关于这一点。莎士比亚在历史剧《裘力斯·凯撒》中对古罗马的“人民法庭”进行描写时,给我们提供了很经典的范例。

罗马政治家凯撒遇刺后,围绕这一行为,出现了一次公共场合的辩论。刺客勃鲁托斯向人群宣告:

“并不是我不爱恺撒,可是我更爱罗马!你们是愿让恺撒活在世上,大家作为奴隶而死呢,还是让恺撒死去,大家作为自由人而生?因为恺撒爱我,所以我为他流泪;因为他是幸运的,所以我为他欣慰;因为他是勇敢的,所以我尊敬他;因为他有野心,所以我杀死他。用眼泪报答他的友谊,用喜悦庆祝他的幸运,用尊敬崇扬他的勇敢,用死亡惩戒他的野心。……这儿有谁愿意自处下流,不爱他的国家?要是有这样的人,请说出来,因为我已经得罪他了。”

人们听完这番话,一齐向勃鲁拉斯欢呼。这时恺撤的部将安东尼开始说道:

“各位朋友,各位罗马人,各位同胞,请你们听我说,我是来埋葬恺撒,不是来赞美他。人们做了恶事,死后不免遭人唾骂,可是他们所做的善事,往往随着他们的尸骨一齐入土,让恺撒也这样吧。杰出的勃鲁托斯已经对你们说过:恺撒是有野心的。要是真有这样的事,那诚然是一个重大的过失,恺撒也为它付出惨重的代价了。

“就在昨天,恺撒的一句话可以抵御整个世界,现在他躺在那儿,没有一个卑贱的人向他致敬。勃鲁托斯确是一个正人君子,可为什么对朋友忠诚公正的恺撒会被‘正人君子’说成了有野心?恺撒曾经带许多俘虏到罗马来,他们的赎金都充实了公家的财库,这可以说是野心者的行径吗?穷苦人哀哭的时候,恺撒曾经为他们流泪,野心者是不应该这样仁慈的。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而勃鲁托斯是一个正人君子。你们大家看见在卢柏节的那天,我三次献给他一顶王冠,他三次都拒绝了,这难道是野心吗?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而勃鲁托斯的的确确是一个正人君子。

“我不得不告诉你们,这儿有张羊皮纸,那是我在他的卧室里找到的遗嘱。只要让民众听到这些遗嘱上的话,……他们就会去吻恺撒尸体上的伤口,用手巾去蘸蘸他神圣的血。”

人们开始激动起来,急于知道遗嘱的内容,可是安东尼却说:“我之所以不能读,是因为我怕我对不起他们。”“他们是叛徒,什么正人君子?”人们高叫着,“他们是恶人、凶手。遗嘱!读那遗嘱。”安东尼让大家冷静来后,说:

“朋友们,我不是来偷取你们的心,我不是一个像勃鲁托斯那样能言善辩的人。可是假如我是勃鲁托斯,而勃鲁托斯是安东尼,那么那个安东尼一定会激起你们的愤怒,让恺撒的每一处伤口里都长出一条舌头来,即使罗马的石块也将要大受感动,奋身而起,向叛徒们抗争了。”接着安东尼向大家宣读遗嘱。恺撒将自己的财产都献给人民。“这样一个恺撒,几时才会有第二个同样的人?!”随着安东尼的喝问,人民愤怒起来,勃鲁托斯只得仓惶逃走。

在群情激昂、于己不利时,安东尼并没有惊慌,他没有一开始就揭露刺客的罪行,而是欲擒故纵,顺着勃鲁托斯的话往下说,先用反语表面上支持凶手的话,驾驭了民众的感情,取得了大家心理上的认可,再运用归谬类推,得出了近乎荒唐的结论,最后反戈一击,彻底地澄清了真相,使大家认识了勃鲁托斯的本质。可以看出往复思辩对于逆境中的辩论者是相当重要的。

(四)发散思辩和归一思辩

前边我们介绍了纵向思辩有正向和逆向两个基本类型,这两个类型叠加,又形成了往复思辩。但一场对于复杂命题的辩论所使用的纵向思辩往往不是通过单一的方式表现出来,许多纵向思辩所组成的思路,使辩论的思辩方式出现了新的特点。

当为了说明一件事而要列举许多理由时,这种思辩给人的直观感觉是许多纵向思辩从不同角度指向一点,因此我们称它为归一思辩;当为了历数一件事的许多影响时所运用的思辩方式又仿佛是从一点辐射出的许多纵向思辩,因此我们称它为发散思辩。这两种由纵向思辩派出的思辩方式很常见,也很容易理解。看了下页的示意图,也许就能明白了。

现在我们各看一个例子,以帮助大家加深对两种思辩方式的感性认识。

例1.请看1986年全国十城市青少年演讲邀请赛的论辩演讲中,长春队(甲方),与武汉队(乙方)就京剧唱段加入电声音乐一事进行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