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业常青—企业长寿秘诀
5679900000042

第42章 万向的常青法则(2)

其实,这个“实”里面代表的更多的是踏实和稳固。“稳”之一字,却蕴含着鲁冠球无数的智慧和经过40年商界磨砺而积累下来的经营管理之道,也更是一种哲学。

鲁冠球在研究过很多失败的企业案例后,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做企业最难的是抵抗“高利润的诱惑”。一个企业只有10亿的资产,那又怎么能做需要七八十亿的事呢?但是,厚利当前,人往往都控制不住自己,总想着要跨大步。好的东西要吃,但刚开始的时候最好少吃一点,要不然就可能不消化。资本运作就像喝酒,适量地喝肯定有益健康,但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喝醉,就要出事。归根到底,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他曾以此来警告儿子鲁伟鼎,涉足资本市场,一定要想好:“我如果失败了,能不能承受得起损失。”否则,就别参与。麻雀都知道留足三日粮呢!

另外,鲁冠球还强调:“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但信心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不要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宁让别人跨大步发展,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跨小步发展。别人跨10步做的事,我就跨100步去完成。如果我一味地跨大步,一旦条件不行就停下来,其实就比小步还要慢。”

求稳的行事风格,即便是从日常的一些小事中也能看出来。鲁冠球开的汽车是一辆沃尔沃S80,被誉为全球安全系数最高的汽车;而他的儿子鲁伟鼎开的则是宝马745,以卓越的动力和速度而著称于世。在万向的经营和管理上,鲁冠球表现得与年轻一代讲速度、有闯劲、冲在第一线不同,经常往后拉一拉,严格地掌控着企业的安全系数。

在鲁冠球看来,企业发展要慢一点,少失误,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有科学决策,做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承担能力;要审视自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永不满足。满足之时就是倒退之时。我总感觉万向发展还是慢,感到随时都有风险。你去收购人家,人家也可以来收购你。”

除了安全以外,鲁冠球的“稳”字哲学中还体现出他的持久和有耐力。不过光有耐力还不够,还要有不竭的动力。回首自己的创业往事,鲁冠球概括说:“一切都是干出来的,别人工作5天,你就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这就是我的成功秘诀。”

在万向的发展历史中,鲁冠球多次运用他的“求稳”哲学在风云变幻、浊浪翻腾的商海中纵横捭阖。

下面介绍的两个案例就是鲁冠球“稳”字哲学的体现。

2003年,万向决定收购襄阳轴承厂,但就在正式签署收购协议的前夕,鲁冠球拍板决定放弃收购。原因之一是襄阳轴承厂在裁汰人员的安置方面做得不合理,万向在收购之后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局面。另一个案例是2004年对湘火炬的收购案。湘火炬对于万向集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万向集团可以整合中国排名第二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更重要的是,万向集团可以借此打通整车和零部件两大主要领域,实现战略意义上的跨越。在鲁冠球的支持下,鲁伟鼎开始全面筹划湘火炬的收购事宜。由于德隆系财务不断恶化,万向集团的收购谈判进行得相当顺利。2004年7月21日,万向集团以64亿元的收购价格分别与德隆、广州创宝和陕西众科源签订湘火炬《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价格为36亿元,债权转让价格为28亿元。正当万向以为已经把湘火炬收入囊中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潍柴动力。

潍柴动力的主业是重汽发动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湘火炬有重卡,有陕齿,两者互补性很强。两强合并,可以打通上下游汽车关键领域。而一旦万向集团成功收购湘火炬的话,潍柴动力的发展空间将迅速缩小,而万向集团会快速膨胀,同时上海电气会倒向万向集团而形成联盟。在此背景下,潍柴动力不惜出高价,最终以102亿元击败万向集团。

对于湘火炬的收购,父子俩的意见有很大的分歧。对鲁伟鼎来说,收购湘火炬是谋划已久、志在必得的。而鲁冠球认为,对湘火炬的收购已经超过了万向集团可以承受的能力。按照净资产和投资回报率算,收购价格必须控制在7亿至8亿元。如果真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收购的话,势必会影响到集团的整体稳定发展。

在农业投资领域,万向曾与德隆唐氏兄弟正面交锋。双方经营理念、运作方式上的差异显而易见,在德隆崩盘前的一年多里,媒体用“哑忍”来形容二股东万向在华冠中的状况。鲁冠球曾对属下说:“不要争,慢慢来。事情是干出来不是斗出来的。一切让时间来说话。”在此原则下,如今的万向集团走得异常稳健,掌控二十多家海外公司,巩固着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地位,同时还进入农业、矿产、新能源、金融等十多个领域,2008年营业收入超过425亿元。

很多和鲁冠球比较熟识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稳健中带有冒险气质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主宰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乡镇企业发展成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的全过程。鲁冠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他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依靠近半个世纪的波折之路,成功地修炼出其独具特色的商业哲学体系。

关键时刻都能比别人走得早一点

市场竞争相当残酷,而万向集团从开始就在夹缝中求生存,没有保险带可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就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淹没。要说有冲动,这种冲动就来自强大的发展愿望。

谈到万向所取得的成功和辉煌,鲁冠球很少谈及自己的作用,大多时候会感慨地说自己只是一个改革的受益者。

1962年就开始创业的鲁冠球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商人,他说:“我不承认我是浙商,我不是商,我是名正言顺的企业家,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但无论鲁冠球是商人还是企业家,他的成功轨迹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成就的真实写照。对于改革开放,鲁冠球确实感触颇深:“正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万向才有今天,我是改革的受益者、实践者,也是见证者。”

“1969年,我创办人民公社的农机厂,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还没有倒掉就已经算很幸运了。”回忆起过去,鲁冠球感慨地说,“改革开放对万向而言,最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是市场经济。90年代,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我们开始偷偷摸摸地走出去(国外),但现在国家大力支持我们走出去,万向的国际业务也从国际营销转向国际生产,实现了优化配置国际资源。”

鲁冠球坚定地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哪里有我们的今天?讲得大一点,改革开放就是把国门都打开了,大家都可以走向世界,自由发展。而这在我刚刚创业时都是不敢想象的。”

正如鲁冠球所言,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能做到像万向、像鲁冠球一样的企业和企业家如此之稀少,甚至万向仅凭借40年的发展历史就能成为新中国民营企业的鼻祖?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大企业都倒掉了,为什么鲁冠球和他的万向一直到今天都能长盛不衰?

鲁冠球认为搞市场需要天赋。这其中需要一种感觉,感觉好的人,抓住机遇的可能性特别大。比如有时专家会告诉你应该如何做,虽然自己一时说不出来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但凭感觉知道不能这样做。专家讲的东西并不都是对的、符合实际规律的。但是对于企业家来说,更多的是实践者,是创造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环境下做,就要审时度势,实事求是了。

“机遇总是等着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没有规划、没有准备,机遇来了也会溜掉的。我们小时候捕鱼,鱼顺水而游,如果你事先扎下了笼子,它游过来时不就挡住了吗?没准备好就会手忙脚乱。这种准备,是多年的经验、分析。还有朋友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

鲁冠球的实际水平并不比别人高,书也读得少,但好像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能比别人走得早一点,先走一步。正是这早走的一点时间和早走的一两步,往往让众多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从搞承包制,到搞产品质量整顿,从搞出口,到搞股份制,再到创建集团,他似乎都比别人早了好几年。

纵观万向的企业发展历程,人们会惊讶地发现鲁冠球的每一个决策、万向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似乎都和当时的政策、时代的背景以及人心所向暗暗相合。一次两次的话我们可以归结为巧合,可是40年来大多如此就不能不感叹鲁冠球对于时局、时机的精确把握和对商业手段的扎实运用。也正是凭借这种卓越的能力,他方能把握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使自己依然处于时代大潮的浪尖之上。

众所周知,起步于乡镇企业的万向集团被誉为民营企业中的常青树,用一句有学术意味的话来说,就是一家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促成鲁冠球和他的企业成为常青树的因素非常之多,但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思想则表现得较其他因素更为重要。

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不仅仅是指所处的商业领域,还指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社会风气、社会公德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鲁冠球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气”是不容忽视的。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强化“风气”管理。为此,他做了如下解说:

“企业‘风气’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大致可分为员工风气、经营风气、管理风气三个方面。一个企业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如果忽视放松了‘风气’管理,往往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让人痛心。万向集团的‘风气’管理,可概括为三个字,即用人求‘德’,经营抓‘干’,管理必‘严’。”

做企业,首先应该讲的就是道德。这个道德里面包含着诚信经营、奉公守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首要以德为重。尤其是任用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更要把“德”放在首位。经营上抓“干”,是指经营企业要老老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地干。万向集团上下都明白经济效益“天上不会掉下来,地上不会长出来”,因此必须比人家做得更踏实、更突出。例如,万向集团的工业企业要以市场为轴心,有一个“三转”模式,即“销售围绕市场转,生产围绕销售转,部门围绕生产转”,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市场建设上提出“稳固配套,拓展维修,扩大出口”方针。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要真正实现科学管理就必须要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增效益,关键就在于一个“严”字。鲁冠球认为,个人干事业,一个“严”字得益一辈子;企业求发展,一个“严”字就是大本钱。

有人说,像鲁冠球这类人就是为工作而活着的。为此他微笑着回答:“是的。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出去开会,都在公司。星期天也一样。如果不到公司,不了解企业情况,就觉得日子枯燥无味。不工作就像有病一样,生命好像没有被激活。我现在比过去更感到知识面不广、时间不够用,拼死拼活想多学一些、多干一些、多创造一些。知识是源泉,时间是金钱,知识和时间既公平又公开,你要去利用,它才会向你奉献。”

鲁冠球承认,自己身上的那股“闯劲”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他希望这辈子能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把“万向”办成有文明力量和道德力量的世界名牌企业。为此,他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个让“万向”连续50年又好又快发展的世界奇迹。

万向“常青”的奥秘在哪里呢?鲁冠球认为是这样:“正确认识自己,不做超越自己实力的事!万向比过去大了,但与国内外大企业比我们还很小;万向年年有进步,但与快速飞跃的时代比,我们还落后。我总感到万向的实力还不够,所以任何时候不敢夸‘海口’。当然,承认落后,承认自己小,还是要有争先的精神。希望有那么一天,万向能在这地球上成为受人尊敬、名副其实的世界名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