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觉知的自己
5680200000025

第25章 成功觉知:思想领先,想法取胜(3)

说乔布斯霸道也好,说他有“现实扭曲力场”也好,说到底,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乔布斯,不管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家,他的确具备了由目标生成的坚强无比的意念力,那种意念力有意志的支撑,也有信仰的追随,也因此在他的目标面前,所有他认为不符合他目标的心态和做法都成了他不屑一顾的枝节。

比如你骂他残酷,你喊他霸道,你嫌他说话冷酷无情、蛮不讲理,你认为他善变、不可理喻等,他对这些都无所谓,只要不影响他的目标,他对这些都看不见,只要他不想看见,他就看不见了,没有了,不存在了。

而对那些他想看见的事物,他看得比谁都仔细。比如面试时,他坚持以激情为用人标准:只要你对着样机两眼放光,拿起鼠标立即操作,顺带嘴里还激动不已地喊出一个“哇噻!”那乔布斯就会微笑着雇用你了。

这就是乔布斯,“现实扭曲力场”里的乔布斯就是这么简单,又霸道无比。但乔布斯的霸道是有道理的,他不为金钱,不为名利,不为那种可以炫耀一时的小地位,他就是为了那件简单又不简单的事,改变世界,给更多的人更好的生活,创造一个不只会赚钱,还要足以让世人敬畏的传奇和传世的团队。

为什么?

因为每一位登上传世宝座的企业、个人和品牌,他必得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这就是乔布斯的追求。

一想到这点,你就无法不为乔布斯那种儿童般的纯真而感动。

事实也是如此,跟乔布斯共同经历过艰苦创业并感受过辉煌的人,都对乔布斯的粗暴有过领略,但同时也有由衷的赞美:“能够和他并肩作战,我真的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了。”

五、思想领先,想法取胜

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停滞不前,你很快就会抛弃我;只有我不断改变,我才能永远做你的领路人。

因为思想是种子,又因为思想是一切事物的种子,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家,他首先应该关心的是思想,其次就是思想的实施与落实。

在思想上,有过人直觉的乔布斯堪称嗅觉灵敏。比如,一位科学家说过一句格言,深得乔布斯的认同:“预言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

在创造未来上,乔布斯做到了身先士卒:从电脑到手机,从电影到音乐,乔布斯可以说是一路领先,一马平川。正如一位评审的评论:“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媒体交换行业是乔布斯无法进入的。”

乔布斯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

首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观念可以阻止乔布斯成为自己和实现自己。其次,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思想哪怕是一个念头可以阻挡乔布斯通往目标的努力。而这两点,即没有墨守成规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成为乔布斯看待世界的方式。

先说没有墨守成规。什么是没有墨守成规?就是没有戒律,没有循规蹈矩,没有可以阻挡他的观念、习惯、习俗、规矩。当然是对他的事业目标而言,具体到乔布斯,就是说,为了他心里的目标,所有的戒律在他看来都不是戒律,都可以打破,都可以让路,都得服从他的目标。因为他认为他所做的事是为了大众福祉,他改变世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更有质量、更酷、更快乐。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也因此,当你听到乔布斯为苹果品牌创作的广告词,你不会以为那是他的哗众取宠;相反,你会认同他的激情,更会为他和他团队送上你由衷的敬佩。因为,当你听到那段广告词时,你会相信,那的确是从一个连做梦都想着要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的心里流淌出来的声音:

“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的改变世界。”

与此同时,乔布斯还创造了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一系列平面广告,让他敬爱终生的伟人肖像用黑白色调且不带文字说明的形式出现在每则广告上,而苹果的标示和广告语“非同凡响”则放在一个小角落。这样一来,爱因斯坦、甘地、毕加索、爱迪生、卓别林、马丁·路德·金等这些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文科学家和艺术家就成了苹果品牌的领航和护卫:一方面,这些伟人的出现渲染了苹果的人文色彩;另一方面,苹果也以它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信念向世人宣称,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永无止境地追随这些为人类理想奋斗终生的伟人和先辈。

什么是创新精神?创新和创新精神是两个概念,创新是具体的,就具体产品或具体事务而言,属于发明创造的技术范畴;但创新精神则是思想层面的洞见,堪称智慧。

比如,在谈到产品问题时,乔布斯的观点就很到位,他告诉他的传记作者艾萨克森:

“有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当是会告诉我:“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为这样,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我们的任务是读懂还没落实到纸面上的东西。”

没错,很少有顾客知道他真的想要什么。如果你问他想要什么,他给你的回答跟福特想象中的客户的回答恐怕是会基本一致,都是宏观的,大概的。所以谈到产品,乔布斯仍然坚持:“你不能问顾客需要什么,然后你给他什么,因为等你按顾客的要求做出来以后,他们又有了新的要求。”

就是这样,这是事实,不光顾客,读者也是这样,有作家就说过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二流作者,没有二流读者。”他的意思是说,作为作家,你要总写二流小说,那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二流读者,因为他没有见过一流作品,除非有一天某位作家写出了一流作品,到那时必定会有一流读者站出来叫好。也因此,如果你干的是爬格子的活儿,如果你发现你周围满世界都是二流读者,且莫埋怨,先问自己,你能写出一流作品否?这应该是一个职业写者起码的觉悟。

这个观点非子认同,以为它直指人心,很到位。

而顾客对待产品和读者对待作品也一样,有类似的心理。好好想想,手机出来以前,谁最牛?大哥大。大哥大出来以前呢?那是BP机和小灵通。如果从来就没有过手机,顾客就会认为大哥大是最好的产品;同样,有一天有更好的东西代替了手机,到那时顾客的青睐又会转向那个好产品。

所以你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查,你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顾客是上帝那没有错,那也多指上帝与产品的关系;在顾客与产品的关系上,顾客是上帝。但在产品诞生以前,如果你完全依赖消费者,没有自己的思路,在众多的消费者面前,你也会感到无所适从也说不定。

与其你漫无边际地去问消费者,不如你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样的产品?你究竟想要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如果你能把“你想要什么”这五个字问到你心里,问上一百遍,你就等于走到了消费者的心里。因为在本质上,你最想要的东西,也一定是消费者想要的,你觉得最好的那个东西,消费者也一定会觉得最好,因为你也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方法应该倒过来,不要老问别人,问你自己。

这就是乔布斯说的:“伟大的艺术品不必追随潮流,它们自身就可以引领潮流。”这一点,只要看看iPod给乔布斯团队带来的激动,就足以说明,为什么引领消费比一味地倾听消费更能使人感受到创造的激情和由创造带来的自我实现的快慰。

回忆iPod的诞生,乔布斯难以按捺激动:“我们突然间彼此相视,说:‘这东西一定很酷!’我们知道它到底有多酷,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多想要拥有一部。……”

这就是创新者,这才是创新者,这才是一个一流创新者该有的思维:我要满足你,但我又不能听你的,我得让你听我的,我还不能强迫你听我的,我要用我设计出来的东西打动你,让你心甘情愿地跟我走。而当你看似迷上了我,发誓要一辈子跟我走的时候,我又在前进了,我又变化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停滞不前,你很快就会抛弃我;只有我不断改变,我才能永远做你的领路人。

这就是思想,这就叫思想领先,想法取胜。它最终靠的不是调查,是企业家的悟性和洞见,而这样的悟性和洞见,一定需要本人有对人生饱满的激情和纯粹的热爱。

六、人性领先,人性取胜

这时你就会想,如果我是一个灯箱,我最想实现的自我价值是什么呢?这样你就等于在产品还未诞生前,就赋予了产品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对我们来说,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在经济上,人性的完善也有目共睹。也就是说,在人性上,我们也大大地进步了,尽管还不够,还有距离,但进步仍无法抹杀、无法否认。因为,当我们从人性角度去看问题、去做事时,发现那的确让人非常地舒心、非常地受用。

比如“人性化”一词,大家已经熟悉了: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施,人性化工作,人性化服务,在我们的生活里比比皆是。为什么人性化的东西让我们如此地受用啊?因为人性化考虑的是人的需要、人的方便,包括使用方便、携带方便、感觉上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愉悦,等等。

但人性化的观念还不仅只限于这一层,它还有一个更广阔、更深入的层面,那就是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平等,相知相觉。

如果非子问你,你一生中最爱的人是谁,你多半的回答一定是爱父母、爱家人、爱孩子。非子要继续问你,你能否把你爱人的感情也用于爱你周围的物品,比如爱你的桌子、椅子、柜子、家具;爱你的电视、电脑等家用电器;爱你的水管、煤气、水龙头、水池;爱你的地板、沙发、床单、被褥;爱你的纸张、墨水、毛笔、铅笔;爱你的饭食、菜蔬、瓜果、冷饮……你能否用你爱人的感情去爱这些物品,爱你全部的物质世界,你能吗?有想过要这样去爱吗?

实际上,这里的回答只有两个:要么能,要么不能;要么想过,要么没想过。不管你以前是怎样对待那些东西的,以前的事就让它过去。只要从现在开始你对你周围的物品有一个全新的态度,你的生活连同你的心态一定会随着你对你周围物品的爱而发生一个质的改变。

因为我们和这些物品是一体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先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没有离开过物质世界,甚至可以说没有物质和物品,就没有人的生存和发展。虽然表面看来物质世界的更新是人不断创造的结果,但每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物品,自打它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它就有了自己的使命。

比如,美食的使命是给人温饱,当然也可以赏心悦目,但除这两点以外你还要用它去炫耀身份,由此引起的浪费就会让美食大感不快;再比如,纸张的使命是供人写字,以便人学习,但如果你一面学习一面又撕纸给孩子娱乐,那样的肆意也会让纸张感到寒冷,觉得人类不可理喻。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世界,人对物品的漫不经心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样的肆意并不能说明人类的本事,相反,人对物品纯粹的实用主义和漫不经心已经造成了我们与自然的隔膜与疏离。

反过来,疼爱物品不但能让物品更好地为人服务,一旦你建立起对物品平等相待的习惯,你会发现,万物皆有情绝不是人的自我安慰,那才是人得以舒心的大情怀、大境界。到那时就算你一个人在家,你也不会感到寂寞,看着你周围的一桌一柜、一草一木,你才会有“世间万物皆是友,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感觉。

更重要的,如果你是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让你每天都处在革新和创造中,以人性化思维为指导,你的创造会从人性角度取得更多的启发和灵感。比如,你做的是广告设计,在你设计灯箱时,人性化的思维会提醒你从灯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时你就会想,如果我是一个灯箱,我最想实现的自我价值是什么呢?这样你就等于在产品还未诞生前,就赋予了产品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同时你也有了一种认同的动力,带着如此积极的动力进行生产,试想,你的产品怎能会平庸,怎能不出类拔萃呢?

实际上,这也是乔布斯的《玩具总动员》之所以取胜的根本原因。因为在玩具诞生前,乔布斯和玩具的创作人已经达成共识:产品是有灵魂的。它们是为了一个使命才被生产出来的。如果一个物体是有感情的,那么它的渴望其实和人一样,它也想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杯子的使命是盛水,如果它有感情,它会在满的时候高兴,空的时候悲哀;自行车的使命是让人骑着赶路或游玩,有人骑它,它会兴奋,没人骑它,它就会失落。以此类推,和人一样,每种产品都有感情,每个物品都渴望实现它的价值。这么一想,生活的动力就多元了,创造的动力也会愈加生龙活虎、简单和纯粹。

这就叫人性领先,人性取胜。不光现在,在眼前,即使在未来的多少年内,直到地球不在的那一天,相信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都离不开相互平等,相知相觉。因为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物品、没有产品,一如每一种物质和产品也都离不开人,一分钟也离不开。

七、简约主义:未来的美学坐标

多是浮,少是静;多是躁,少是沉。正是这样一份形式上的沉静契合了人性底部的追求,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蒙田写过一篇散文,题目不记得了,总归在文中极尽了对“多”的反感。其实对多的反感不光是蒙田,仔细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让我们烦心的是什么,没错儿,就是多,于是就有了“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眩,五味令人口爽”的戏论。是说,声音太多了让人耳聋,颜色太多了让人眼晕,味道太多了令人无味。对此大家恐怕都有体会。

美学概念上的简约有两个含义,一是简洁,二是真实。

这两点似乎都符合了当下人性的心理趋势:首先,因为地球上日益增多的人口和日益拥挤的空间使人们产生了自然而然的“留白意识”;其次,人类文明青睐许久的形式也已随着个性化的进程而逐渐被内容所取代。这也是为什么代表视觉艺术的服饰会在简约上率先引领潮流了。就像有人感叹的,女人的解放,似乎是在服饰里完成的,当多余的花边和饰物被去掉后,越来越多的新女性站了起来,而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在越发简约的服饰里得到了证实。

接下来就是音乐,回忆当年的流行热,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流行歌曲会在一夜之间就代替了美声,是过去的人太高雅,还是今天的人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