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无为胜有为
5682800000044

第44章 保持虚怀若谷的胸怀

【导语】

记得一位教育家有一天陪同外宾参观彰化大佛,那位外宾视大佛中间架空,表示了对偶像的鄙视;可是教育家一席蕴含哲理的话语使外宾听得目瞪口呆。教育家娓娓道出了佛家空灵、谦抑和慈悲的真意,比如钟楼上的钟、鼓楼上的鼓,若不中空,岂有巨大的回响?表明了中华文化“虚心静虑”的雄浑、浩瀚,“中空”的哲学代表的不只是虚无,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慈悲,“中空”才能包容、接纳。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直解】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

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

万物背负于阴,而拥抱着阳,充满元气而互相调合。

人性之所厌恶,无过于孤、寡、不空,而王公却以此自称。

所以事物的规律,

有的被损害反而得益,有的受益反而被损害。

人们常讲的警言,

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

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心解】

*倾空自己的杯子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这里的《老子》“不谷”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提到老子先前所讲的:“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这其实就是“虚怀若谷”的来历。

日本高僧白隐禅师,一次接见一位满腹经纶、自视甚高的学者。禅师耐心地倾听他那咄咄逼人而碟碟不休的高论,一面亲自为他执壶斟茶,清茶已斟满,并由杯口向外溢,弄湿了茶几。

学者立即说:“禅师,茶已满出来了!”

禅师慈和地微笑着,像是自语道:“啊,茶满出来了,再也装不进了。”

那位聪慧的学者立刻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顿改先前骄傲自满的态度,虚心求教,终于受益匪浅。

俗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此话是说:泰山如此之高大,也不拒绝接受——故愈成其高大。

自然界这样,人类也是如此,只有不知满足,虚怀若谷,大度能容,才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

可见,一个有志成大事的人,要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虚怀若谷,有包容一切人、事、物的雅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其远大抱负。

可是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难以做到真正倾空自己的杯子,而这恰恰是我们所犯各种错误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件说来简单却很难做到的重要事情。

每当你拒绝任何人或观点时,一定要对自己说:“且慢,先让我倾空自己的杯子,冷静地分析、客观地辨别、理智地取舍。也许我现在还有许多错误观念,是自己并未意识到的”。

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但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强大。故请时刻慎之!

*对别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由于身在其中,往往不能将问题看清,这就需要虚心听听别人的意见。

战国末年,韩国阴谋用派水工帮助秦国修理灌溉用水渠为名,企图削弱秦国的势力。事发后,秦皇室震惊,乃至上下草木皆兵,请秦王驱逐在秦朝廷的一切外援客卿。

当时,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之前,李斯冒死给秦王上了一表,此表乃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表说:

“今日秦国能如此强大繁荣,都是秦历代君主起用贤能之士的结果。秦能容士,故天下贤士纷纷慕名而来。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任用降臣百里奚以来,外援贤能之士来秦国者,络绎不绝。

所以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服其德。对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寻求贤能的人才。只要是人才,就该畅其所用。而不能因为臣子是异国人,而就怀疑他、驱逐他。眼下这种逐卿的做法,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呀!人才尽去,永无贤人复来,又怎么能期望国家长治久安呢?”

看了《谏逐客书》后,秦王恍然大悟,为了秦国前途,万不可自减其势。于是,立刻废除了逐客令。

秦王听信李斯的忠言,采取了明智的方法,各方人才纷纷涌进秦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因此,永远不要轻易地盲从任何一种观点,永远不要固执地以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永远不要让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封闭你的智慧,阻碍你的前进。养成时刻自省自责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现在的许多思想是错误或片面的。时刻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永远保持虚怀若谷的宽容胸怀,让自己的心灵永远开敞流动,随时接纳新的正确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