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5684100000013

第13章 成熟——双向人生(9)

3一切获得大成功的人,都获道于根本智,绝无二途。就是“外王”而言,在居中人的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戏台,或者一台大游戏机。演戏的是“入世”,将自己置身局中,随世界变化而变化,在这变化中实现自我,如秦始皇、达留斯、亚力山大、忽必烈、拿破仑……以及无数开山凿河、垦地航海的无名英雄。他们的一生是热情的、壮壮烈烈的一生。看戏的是“出世”,将自己置身局外,任世界天翻地复,我始终维持一个观照者的地位,就好象欣赏或复制一幅画,如柏拉图、庄子、释迦、耶稣、但丁……以及一切以“无为”、“清净”、“超以象外”、“抱朴守一”、“动静不二”作为追求境界的人。他们的一生是冷静的、庄严幽寂的,不断参悟人类真善美本性的一生。朱光潜认为,生来爱看戏的以看为人生归宿,生来爱演戏的以演为人生归宿,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双方各有乐趣,不必强分高下。

4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每一个人都应凭自己的内心完整地生活,就象小孩子那样,从不说任何取悦人、奉承人的话,也不爱虚荣,他昂然自恃地在客厅里玩耍,他独立自存,了无牵挂,站在自己独特的角落里,以旁有的身份看着眼前的人和事。他以自己特有的好奇心、趣味性对周围事物进行评估和判断。他没有要深孚众望的想法,也不矫揉造作,不存偏见,不被私利所诱,因而也不怕威吓。他纯真无邪地把自己一直想着、体验着的东西说出来,并对眼前的种种事情尽抒己见。他所喜爱的是实而不是名,是创造而不是因袭,他对熙熙攘攘的功利世界视而不见,甚至把沧海横流的景象也看作是清风明月。在他眼里,唯一的正确就是顺着自己的本性而不违背自己的本性走。由于他是正直、善良的,因此这个人是不可战胜的。他不属于任何别的时间和空间,他自己就是眼前事物的中心,任何外部环境对他来讲无关紧要,他是一个依靠自己的直觉而不依附别人、盲从别人的独立的自然人。他出现在哪里,自然就呈现在哪里。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被裹挟着生活在别人杜撰的虚幻世界中。而他参与外部世界也是以能否顺着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喜好而不违背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喜好为前提。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我行我素”难道我们做不到吗?这不就是你的“自主经营”吗?

5无论是经营自己还是经营环境,实际上都是要把人经营好。经营好自己是要完善自己这一个人;经营好环境是要完善多的“我”,为更多的人能够经营好自己创造条件、创造舞台、创造空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既经营好环境,又经营好自己,在经营环境的过程中经营好自己,又在经营自己的同时经营好环境,那么他就具备了适应这个变幻莫测时代的最重要的反馈调节能力。

6经营自己是为求得“更快、更高、更强”,即使自己的发展速度更快、水平更高、力度更强。自我经营的必然趋向是完善自我,在不断适应新变化中提高驾驶外部环境的能力,由“下乘功法”(处理人、事、物的运作能力)进到“中乘功法”(处理天、地、人诸因素的运作能力);再由“中乘功法”进到“上乘功法”(在更大范围把握时间、空间的运作能力)。

7经营环境的要求同经营自己的要求有所不同,它需要的是“更新、更稳、更协、更宽”,即使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更适应新形势下结构性革命的要求;更有持续发展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和谐协调;对容纳人才更具弹性和宽松度以有利于个人潜质的充分发挥。

8人生的追求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的持续过程。“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句话,包含了有形、无形两种不同形态的求高、求深境界。发现自己的潜质属于无形的追求,挖掘和开采自己的潜质则是有形的追求,在表现和展示了自己的潜质以后追求人性的升华、超越又回到了无形的追求。

9当一切追求都穷尽了时,人生将进入“无追求”的大智慧,大功德状态,回到人的自性。二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老子、孔子巳为这种状态作出了用语不同、道理却惊人地相同的探索。“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见性成佛”是禅宗六祖的至诚诫喻,也是一切追求,无追求得以圆满究竟的共通途径。

10人体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生理的“我”,一个心理的“我”。这两个“我”各有其基因,总在艰难地作战。一旦不作战了,便可以获得清净如一、动静不二的圆融之乐。就整个人类而言,现代社会对人的生理研究已进入了全球一体化攻克基因的高级层次。那么,对人类共有的心理研究能不能进入全球一体化攻克基因的高级层次呢?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丛菊可以让陶渊明惊喜。同样,“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异地见老乡,惊喜。“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的碧玉小家女在蓦然回首中瞥见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也是惊喜。深思中的作家一抬头看见一片彩云,突然来了灵感,还是惊喜。《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小主人公,梦中跃入兔子洞里,看到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全然不同的奇境。他的惊喜感动了无数大人。因为大人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疲乏、重压和枯燥,需要惊喜。

12“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时时处处留意生活中的美好、奇异,快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13一个人不要老是想着昨天怎么样,那是很苦的,要想想现在做对了没有,会不会愧对天地,愧对祖宗,愧对亲友。一个人也不要老是想着明天怎么样,会不会横招灾祸,只要今天和气致祥,此心安然,每一个今天都这样,那灾祸就不会向你逼近了。

14不要总说自己这里不如意,那里不顺利,我可以随时为你们讲讲圣贤之言祝福之语,为你们导引和接来喜气。天下多少老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比我们困难得多,还靠我们做良吏挽回民心啊!

15不想上天堂就不会下地狱,我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守住自己,一刻也不让心魔侵入我的内心。我坦率而不造作地做我认为该做的事,即使身处逆境我的胸襟怀抱也纵横开阔,平静舒畅。

16对于人来说,不为圣贤,便为草芥,这是吃紧又吃紧的道理,离开了热忙,我应当静下心来,清洗掉灵魂中失落于草芥的那一面,这需要由敬生静,强勉行道,庄敬自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在安乐之中必须居安思危,处乐知忧,将自己置于澹泊之极,获得不为外物所囿的心灵之乐。“不为圣贤,便为草芥”这句话,温平怡悦而又寓理精纯。无疑可作现代人净化自己心灵的座右铭。

15人类的生命得之于宇宙,个人的生命得之于先祖、亲缘。人的成熟智慧得之于圣贤、师长,人的发展基础得之于社会、国家,因此,天、地、君、亲、师都是生命的来源,成熟的来源,发展的来源。尊敬他们便是尊敬自己,重视生命来源才是重视生命本身。任何新事物都是旧事物的抛弃。“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没有前就没有后,没有旧就没有新。因此创新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今日之新不是昨日之新,而很可能正是前日之旧。很多创新其实就是拟古法,把老祖宗的精神遗产发掘出来,重新排列组合便成为新潮一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以天才和超人自居,做数典忘祖的不孝子孙,作不尊圣贤、不敬师长的轻浮新人。

16天、地、君、亲、师不可不敬,而且还要以诚恐之心、崇敬之心、尊奉之心、随顺之心,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敬,这无论是对修身养德,还是对进取创新、成人成事,都是不可省略的环节。正如《彖传》所言,这样做的结果必是“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使你耳聪目明,凭籍那柔顺的美德向上发展,得乎其中而与阳刚贤者心心相应,达到至为亨通的精神境界。

17什么样的花都有人喜欢,正如人生的任何一条道路都有人走,都有人追寻和热爱。自然界中的花芳姿各异,无论什么季节、地貌、气温条件都可以见到花的倩影。春开牡丹、夏开荷花、秋开菊花、冬开腊梅、温带开芙蓉、寒带开雪莲、热带开仙人掌、亚热带开木棉……花儿色彩缤纷:红绿黄白青蓝紫,几乎涵盖了一切原色和中间色。花香则争奇斗异:浓香如丹桂、清香如茉莉、幽香如玫瑰、异香如桐梓槐檀,其差别之大,令人常生不可思议之想。花的姿势动静相生:散淡如兰蕙、大气如玉兰、静卧如睡莲、跃起如吊兰、直立如郁金香、攀援如牵牛花、朝阳如向日葵、夜放如昙花……常让人叹为观止。

18花是有花魂的,那花魂就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的寄托。按照现代人注重功利实效的视点看,对花儿的寄托还远不止观赏价值,更在于实际功用。现实生活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既有花开就有花落。“勘破三春景不长”,理想同现实永远存在着落差和遗憾。感情脆弱的人们于是用“落花”来咏叹“岂不痛哉”的死亡伤感。

19我们可以把“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到“留得枯荷听雨声”看作荷花由开到落的一个过程;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到“桃花落、闲池阁”、“花谢花飞飞满天”看作桃花由开到落的一个过程;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作梅花由开到落的一个过程。诗人们写花开时情绪高亢,而写花落就变得调子低沉。“凄美”固然美,只是当“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绪太浓时,理智便被“凄”淹没,只见到“凄”而见不到“美”了。

20怎样看待花开?怎样看待花落?“死生亦大矣”。这两个题目都涉及生死观、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许多领域。如果把“花开花落”比喻为一个人求生存求发展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那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生存发展条件问题。一颗种子只有在适当的土壤、气温条件下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同样,一个人的成熟也不能离开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这是一个双重选择:你选择环境,环境也选择你。你选择环境而获取自己的成功,环境选择你而获得生态平衡。这又是一个“天人关系”。处理天人关系的利器是“知见”、“唯知见是天人师”。知见者,头脑清醒,有主见之谓也。人们选择环境可分为不确定状态下的选择和已确定状态下的选择两种。在选择时要考虑的关键性因素都是时间、空间。

21不确定状态下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环境。这是属于战略性的抉择。犹如看电视选台,是要调大频道。这种选择从时间角度要拿主见的是“我这时候该不该出马(或出手、出山)?”从空间角度要拿主见的是“那个地方(或工作、专业、方向、位置)是否适合于我?”

22已确定状态下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运用好既定的天时、地利、人和环境。这是属于战术性的选择,犹如看电视在确定大频道之后调整亮度、清晰度、色彩、反差,是“微调”。这种选择,从时间角度要拿主见的是“我现在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从空间角度要拿主见的是:“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发挥我的潜力?”

23两种选择,前者是寻找、等待机会,后者是珍惜和充分利用好机会,在人生的“花开花落”中都是“不要误了花期”的“知见”要点。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应切忌:“躁”——急于求成、莽撞冲动,没有想清楚就匆忙作出决定,打无把握之仗,办无把握之事。“粘”——粘粘糊糊,当断不断,错过时机,错失机遇。“虚”——不切实际,死要面子,不讲实效,眼高手低,半桶水偏要淌得很。他们不懂得只有放下面子,才能立地成佛,“面子”是一把屠宰自己的“屠刀”!“板”——固执初见,忘记了“人选择环境,环境也选择人”“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的道理,不能灵活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馈调节,一条道走到黑,撞倒南墙不回头。

24解决了外部环境的优选问题之后,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便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同等的外部条件下,人生的百花往往会出现“一枝独秀”、“万绿丛中一点红”或“有心开花花不发”等不同状况。人们的关注目光和赞颂掌声总是投向“一枝独秀”而不会投向不开之花。历史只为开了花结了果的成功者作传而不为失败者扬名。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正在于成功者较好地运用了已有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掘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25人生如花,但人生又不是花。象花是因为他们都是大自然的生物,都要经历生命历程,有很多共同之处。不是花是因为人是一种好奇、好玩、好学、好动,“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怪物,总不会安于现状,可变性、可塑性极大。

26人生往往呈现这样的曲折心路:“贸然不如木然,木然不如奋然,奋然不如卓然,卓然不如安然,安然不如悠然,悠然不如酣然。百相皆归大梦,大梦又生百相。”这当然只是一般走完了人生全过程的觉悟者的心路历程,不是所有人心路的模拟。但从这个描述已清楚地证明人生与自然界花开花落差异之远。何况人生的“花开花落”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吸引力、排斥力)的存在,比自然界的花开花落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

27佛经有“六道轮回”之说,儒家的圣人孔子也有六次自我扬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总结,说明人是可以通过自我否定来不断提升境界,超越自我的。

28因此人在自己生存发展的不同阶段完全可以用“再造”、“重塑”、“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理念来创造新的社会角色,发掘新的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的一道道自性释放的“轮回”,实现人生一次次自我“扬弃”的完善更新。

29而对于一个已经从“花开花落”困惑中超越出来了的人来说,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这种“轮回”和“扬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总使自己处在循序渐进的“花开花落”之间,弃旧图新的发展生灭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虚实进避之间。

30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自己的固执要靠自己救治,战胜自己首先要有“票子比面子重要,真理比票子重要”的透悟。

31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向着“内圣外王”的方向成熟。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谁永远是一个奴隶。

32“纵欲之病可医”。如一个人贪色,发展到因纵欲过度而功能丧失、性病难医,或发展到重色轻友,众叛亲离,他就会醒悟,不会连性命都不要。

33“执理之病难医”。执理就是固执己见。固执己见的人常常会用许多借口为自己辩护,如“我本来就懒”、“我本来就脾气不好”、“我本来就爱面子”等等。所有这些“本来”,在一定范围内都有道理,而离开了成人、成事的目标就毫无道理了。一个经营者,身系企业兴亡以及许多家庭的生活出路,没有理由固执己见,抱定明明已证明错误的经营理念撞倒南墙不回头,把企业引向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