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5684100000017

第17章 内圣——以德立人(3)

63人对自己产生失望的根本原因是过去把自己看得太高、太重要,缺乏“负数思维”。一旦摔下来,就因反差巨大而悲观失望甚至精神崩溃。“负数思维”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重要。而宁可把自己看成一块要不断吸纳接收智慧的凹地;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因而应该得到更多,而应当看到不如别人而理应得到更少,每天都虚心地向一切人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别人欠了自己的,而应经常想自己还亏欠了别人什么;任何时候都要从别人身上发现成功的要素,从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而不要从别人身上挑短处,从自己身上挑长处。一个掌握了这种“负数思维”方法的人,他还会失望吗?

64绝望离死亡只差一步,因而最危险。避免绝望最直接的办法是为自己找生存的理由。绝望者已经开始提升自己直面死亡的勇气,想出一百个、一千个理由选择死亡来实现自我解脱。这时,在他身旁的人只要找出一个生存理由就可以让他的绝望念头停顿下来。这是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我为谁活着”的责任感或良心发现比“我为什么要结束生命”更有理性力量,而且对“我为什么要结束生命”这只正在加速行进的险球是一脚横断性的“铲球”,足以将其铲出界外。

65失望和绝望的另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己所信任、所依赖的人失望、绝望而造成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应当冷静下来,对你所信赖的人“是否信赖错了”作出正确评估判断。如果错了,你还有机会把自己从幻觉中拔出来;如果没有错,你应当坚定信心继续信赖他;如果你所依赖信赖的人是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暂时疏远你,你应当原谅他并创造条件让他回归。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你应当学会自己救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建立自己的事业或独立的社会交往圈,从过分依赖的沉迷心态中苏醒过来。

66不要为不该失望的事情失望。有些你感到失望的东西其实不值得失望,或者正是希望所在。自然界哪一颗树都总想笔直地往上长,幸亏这是不可能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都在扭曲它。为了不被外力所折,树们长出了各种各样的弯曲,于是展现了千姿百态的“曲美”。“曲美”比刚直更耐看,更有生命力。人也一样,在曲曲折折的一生中出现“以退为进”、“以衰制胜”、“置之死地而后生”、“小灾避大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依”的经历,不是比平淡顺利、一览无余的人生活经历更丰富多彩,更耐人寻味吗?

67脸皮厚的人不容易失望和绝望。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使人们的脸皮越来越厚了。这或许也算是一种进化。因为厚脸皮的弹性、韧性、抗风沙、耐寒暑能力是薄脸皮所不可企及的。《三中演义》故事中,王郎的脸皮最薄,让诸葛亮一顿臭骂就当场毙命,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刘备的脸皮最厚,夺取了汉室皇亲刘璋的西川还自称是复兴汉室。李宗吾说得好,刘备的江山是脸皮厚哭出来的。脸皮厚可以哭出江山,傻瓜才不乐意做这样的厚脸皮呢!当然,脸皮厚还必须厚得大家可以接受,收到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功效才不会产生令人失望的后果。如果厚到既损人又不利己的结果,那就适得其反了。

68说到底,更高的境界是把自己从热望、希望、失望、绝望等一系列怪圈中解放出来,超越一切“望”。任何一种“望”都不过是人们的“自作孽”,有“望”就会有烦恼。佛家主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一切有形可见的物质存在;空:太虚,指虚无境界。一切“望”都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感觉,它总是处在有无之间,看透了,不过是如梦、如露、如电、如痴的一种幻觉。

69只有学会从一切“望”中挣脱出来,才能进入无望、无烦恼的圆融境界。在产生各种“望”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四句偈:“我是我,我非我,我从我出,我出我我。”这四句话中每句话的第一个“我”是指人的意念,魂灵;第二个“我”指人的形体、现状。“我是我”:我的“望”是由我的现状境遇带来的、决定的,应当认知它的必然性。“我非我”,我的“望”可以不受现状局限而独立存在。“我从我出”:我应当真正让自己从现状境遇中超越出来,立即获得快乐。“我出我我”:甚至连以上这两个我的概念都是多余的、虚幻的。我可以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升华到另一个坐标系,完全用另一个类别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从一切虚幻中超脱出来。一个人如果能从一切“望”中超脱出来,不就超凡入圣了吗?

70大千世界每日每时都既会有幸福也会有各种不幸和灾难降临到我们头上。幸福固可喜,灾难亦不可悲。在灾难临头时,如果你仍在顽强与命运抗争,你可能会窃喜地发现你的精神世界中居然还有一大片露天富矿可供开采,你也许会在承受不幸中获得人格上、艺术上的新生。

71命运不因人,顺适只在我。心灯自不灭,命运奈我何!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辩行王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心乃一切伟人一切事业成功之第一条件。只有自尊心而无自信心,不落于狂妄即落于夸诞。

72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向自己发起进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在特质,而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致命弱点,这就叫在自修处求强。这种强,是内强,乃安身立命之本。

73个人的内强,个人的能力才智,如同一座金矿,开采出来投入使用,才能变成财富,如果没有投入使用,那就不过纯是一堆深埋地下不见天日的石头。由于生命有限,个人的能力才智还不如金矿。金矿这一代没有开采下一代还可以开采,而人的智慧才能这辈子没用上,就不存在下一辈子再用的问题了。

74英雄之道,就是将自己内蕴的“金矿”开采出来,投入使用,将个人内圣外王的深厚内功变为众人共享的财富。又在相与交流中将众人的勇敢、智慧等能量变为自己格物致知,加深内力的资源。因此“明强”在以内主外实践中就表现为:化内修之明为部众之智,化内修之强为部众之勇。杰出的个人才能变成使用价值(即利用价值)才有用。品牌不一定出效益,品牌效应出大效益。

75中国古代的大成功者多是一辈子只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或治水、或造桥、或做学问、或写史书、或为百工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圪圪穷年,终成大器。今人欲望太多,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肯放弃,学历、文凭、官位、职称、名声、钱财,“十个指头按二十只跳蚤,一双眼睛盯着满河滩卵石,乱花迷眼,急火攻心”,终一无所成。

76大成功者是“伏久飞必高”的沉静者。没有见过伏久飞高的大鸟,也没有见过“凿一口深井”的人,一定见过“水滴石穿”和“狗啃骨头”现象,那道理也是一样的。

77“水滴石穿”,屋檐上的雨水软绵绵地往下滴,一滴,一滴,又一滴,长年累月,恒久不移,总滴在同一焦点上,久而久之,无论多么坚硬的磐石也被那柔弱的雨水滴出一个大洞来。

78“狗啃骨头”,一只狗守着一根大骨头,翻腾来翻腾去,不啃掉不走开,有时把骨头吐出来一下,并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换个便于着力的方向再啃。终于,那块大骨头被它干净彻底地吃到肚子里面去了。

79战后日本的崛起,靠的就是这样一种“伏久飞必高”、“凿一口深井”、“水滴石穿”、“狗啃骨头”的坚韧图强精神。我们看见日本人不断地鞠躬,以为他们很好打交道,殊不知那正是礼貌地进攻;我们看他们因战败而剖腹、跳崖,以为很傻,殊不知那正是一种“身可灭,志不灭;形可毁、神不毁”的狼性;我们看他们一日三餐简简单单,着装粗朴随便,以为那是小气,殊不知那正是恪守着忧患生安乐死的古训;我们看他们一天上班之前、下班之后一群群埋头读书,孩子不读书,父母便遭人白眼,以为那是太过迂痴,殊不知那正是一个民族尚智图存的定力和恒毅。岛国的日本以其强盛而跻身欧美列强行列,强在其一贯始终的民心,民族之心。我们最应当向日本学的,就是这种“强国先强人,强人先强魂”的精神。

80何谓“耐”?有耐力,有韧性,咬定一个人生目标,经得起煎熬、折腾和反复磨练就叫“耐”。

81人生外部世界的进取,必得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舍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成功固可喜,失败亦不可悲。而且通向成功过程中的曲曲折折、跌跌撞撞、寻寻觅觅、风风雨雨,期待、失望和磨砺,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

82“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是人生挫折时期的必然经历。世情看冷暖,人面识高低,在困境中,危机四伏,人心倾险,就看你熬不熬得过去。熬过去了,如独象之行踪,大龙之起舞,超腾风云。熬不过去,就如冬天的病兽冻禽,掉进荆棘丛生、荒草委地的坑洼沟壑一样,也不过“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罢了。那时,即使有人怜悯,怜悯又有何用?

83事业中的耐力从哪里来?从内部世界来,从仁爱心、平等心、清净心来。有爱才有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有清净心才有八风吹不动的定力。

84“创业艰难百战多”,把创业的过程看得更难一点,更长一点,耐力就会更多一些。不要为事业中的不顺意而忧烦;不要为一时成功而沾沾自喜;不要期盼一劳永逸,做好一件事就高忱无忧;不要害怕重新创业遇到艰难险阻。这就是把过程看得越长,越有坚韧性的道理。

85“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并不等于不要预防和化解风险。“耐字口诀”中应包含预见性和化解风险意识。风暴雨狂时节,要能在狂涛巨浪中站稳脚跟;美女如云,香艳迷人的地方,要在女色中把握自己的感情,不要沉溺其中;路径危险,前途堪忧关头,要悬崖勒马,尽早回头。“立得脚定”、“看得眼高”和“回得头早”都是应对情势变化的果断抉择。在长长的征程中,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从容面对,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自我调整,把前进中的问题化解在阶段性战役中,“长跑”需要的耐力就通过一段段“短跑”的接力而获得。“耐”字的意味正蕴藏在其中呢。

86王国维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此第三境也。”

87这三重境界,正是励志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境是遭遇逆境,心志不衰,探索不止。第二境是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不惜牺牲。第三境是百折千回,矢志不移,豁然悟道,终获成功。

88首先,是戒昏弱而立坚卓,屡败屡战,愈挫愈奋。在圣哲看来,昏弱二字是立身的最大障碍,去不掉这两个字,就做不了得志者。成熟的悟道者是那种遵道直行的英雄,不怕孤立、不怕失败、不怕流言蜚语、不怕习惯势力,挺身任事,有万夫莫当之勇,死而后已之心。决不因倡而不和便退却,为做而不成便气馁,败而众疑便丧气,故能成其大器。

89其二,始终坚持用平常心做人。管它身世浮沉,人鬼殊度,始终抱定初衷,常心常态,常德常贤,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当其身处逆境时,石破而不可夺其坚,丹磨而不可夺其赤。而当其身处顺境时,位益尊而礼益卑,官益大而心益小;德行宽裕,守之以恭;博闻强记,守之以浅;功盖天下,守之以让;人多势众,守之以畏。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内外双修的立志取向。

90其三,在励志过程中追求实绩而不骛虚名。采用“随事用中”的中庸之道,站在攻击者的角度想问题。如果在倒霉时对方认为自己是“报应”,那么我不仅也认定是“报应”,还要找出造成“报应”的心理病因,对症根治。而后对前面的事情不再想它。打成捆置诸脑后,重新开始一个再造自我的新阶段。

91其四,具有“忧以终身,乐以终身”的识见,把修炼当成探求生命本质和人类善性的快乐来追寻。能从世人望而生畏的难关步步捱过,从众目关注的焦点遁而淡出,从极迷惑处识破幻象,将最难释怀的事轻轻放下,从而使良心回归于清庭,真情呈现于细微,造就自己举重若轻因果从空的海涵。

92“如果欲学道,须于名利场上闹一闹。”中国的特殊人文环境造就了优秀人物成熟的特殊途径。即必须经天堂、人间、地狱三界历练,百折千回,始成正果。

93“男儿当自强”这是我们的老祖宗一代又一代勉励后人的一句话。其实女儿也应自强,在崇尚实力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自强,《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是不知疲倦的,总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运行有序。人呢?也应如此。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力,既立志高远,又作风沉实,永远保持着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儒家学说主张积极进取,先修身,次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正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精神。

94在现代社会,自强首先就要个人自立,即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其次是企业(团体)自强,具有竞争能力与应变能力;再次是民族自尊,“此生只为这片土地——尧田舜土禹甸周邦”,让我们的华夏民族永保贞吉,强盛于世界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自立、自强、自尊,才能坦然地面对外部环境,不仅不被外界压力所左右,而且可以将外界压力转化成生存发展的动力,以十倍的勇气,百倍的勤勉,千倍的坚忍和意志力去应对困难和逆境,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

95田澍在《生命畅想曲》中说:“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一种使命。意识到这一点极其重要。在漫长的生命道路上,始终怀抱着这样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就能使许许多多的人生变得比较辉煌起来;在没有完成使命之前,无论如何要珍重生命,生命是完成使命的载体。”

96我完全赞同田澍先生这个观点。我要补充的是:使命有不同的层次。承担的使命越重大,经受的锻炼就会越多。特别的磨难会给特别的使命承担者。老子曰:“能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承担着伟大课题的天才是大自然的“骄子”或“宠儿”。大自然却决不会骄宠和溺爱他,而只会让他承受更多的苦难,更大的挫折,更深的委曲和不祥,让他在不断的碰壁中有效地发掘内心世界的宝藏,以服膺其肩负的神圣使命。等到常人以为他几乎完全没有获胜可能时,却让他最终从身心锻炼中脱颖而出,就象江河走投无路化为壮丽的瀑布一样,呈现不辱使命的辉煌。

内输正气

1自古圣贤豪杰,其所致力而不可一日懈怠者,只是一个养气功夫。养气功夫大一分,其成就便大一分;养气功夫高一分,其成就便高一分。善养者,则日进而合之;不善养者,则日退而失之。人人身中均有一分天赋之浩气与天赋之正气,圣贤豪杰不多一分,凡俗庸流不少一分。细察古往今来成大事立大业的人物,莫不得助于养气功夫,即是莫不有一种超人的气魄,并能存养其天地之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