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5684100000016

第16章 内圣——以德立人(2)

33人生下来就面临着求生存求发展的课题。而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各种艰难险阻打交道。你必须忍受困难的考验才能获得生活的享受和后代繁衍的条件,这是“忍苦”之忍。

34生存与发展发生冲突,事业发展得太快、太猛了,好比不带刹车地开快车,有时会连生存都突然遇到危险。你要清醒,先求生存,后求发展。不能一见好的就吃,要钱不要命,要权不要命的事尤其干不得。这是“忍弃”之忍。

35你的发展会和别人的发展发生冲突和碰撞,你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竟争。在竟争环境中,你的行为常常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被误解、被歪曲、被亵渎、被玩弄。你必须忍气吞声处理好竟争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误解,这是“忍辱”之忍。

36进退两难之际,你不得不停顿下来调整自己,你可能会同孤独、清冷打交道,你需要承受这一切。这是“忍寂”、“忍痒”之忍。

37坚忍的最高境界是“忍辱如大地”。《大乘无量寿经·菩萨修持第三十》:“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修炼到象大地一样什么都能承受,消化于无声无臭,有形无形之中,那“坚忍”也就变为“无忍”了 。

38世人争的都是不要紧的事情。将自己陷入极苦境遇中。没有的想有,有了想多有。多有的还想将别人的也占有。“有无同忧”四字极妙,有没有都在不止不停地向外追逐,追逐狂求。“有一少一”,欲望如大海,营营无止境,得一又少一,跟不上。贪嗔终不解,猝死哀可伤。人们平日里的大多数坚忍,都恰恰不是为办好某一件事去忍,而是为同某一个人斗气、斗胜、斗强、斗尊而坚忍。

39只要由外向型心态转向内部世界的修持,谁都可以平静地从“共争不急之务”的“剧恶极苦”之中摆脱出来,“清净如水,洗诸尘垢”,成为由“坚忍”而至“无忍”的受益者。

40人生无常。人生下来就是为“两舍东家底事忙”(曾国藩句)而受苦的。没有一个人不需要把坚忍当作必修课程,由此细细品味人生的况味。如果说坚忍是一种受苦,那也是人生之常,不是可以逃避的。既然苦便是常,那坚忍不正是生命本义之所在吗?

41人生的能量是有限的。这注定了每一个人都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限的事情,不要幻想改变一切。当你以坚忍卓绝之志完满无缺地做好了一件象样的事情时,就已是得其所哉,足慰平生。既然坚忍就是做好这件事情应付的代价,那又有什么可怨可尤的呢?又,既知人的能量有限,自己表演完了,留点能量来惠顾自己的身心及子孙后代,难道这也需要坚忍吗?

42人生短暂。这注定了每一个人在生之时所创造的一切都只能是为他人服务,每一个人都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知人生之短,不可能把成果带到天堂去,那么留给他人又有什么不应该呢?如果把为他人作嫁的必然结果也当作坚忍对象去煎熬自己,那不是在做无用功吗?

43如果你能用自己本来就具有的一双慧眼把以上三点看清,放弃对许多“不急之务”的追逐狂求,那么,你需要坚忍的对象、范围就会大大缩小,你的修炼成果会因此而大大增厚,你的快乐会越来越多,你的烦恼会越来越少,你的自我伤害率将会因化“坚忍”为“无忍”而大大降低,健康长寿之神肯定会垂青于你,伴你同行。

44过去听人讲“忍耐是有限度的”这句话,觉得有道理。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长,才渐渐悟出这句话的前提是“生活就是斗争”。一旦改变这个前提,把生活看成“阅世”、“出世”、“逃世”、“玩世”等,“忍耐有限”就会变成“忍耐无限”。在和平发展新时期,“生活就是斗争”这类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相伴随的观点早已不合时宜,而诠释“忍耐无限”就有了更多的现实功用。

45忍耐本身具有无限的含义。为什么,先了解何谓忍耐?狭义的忍耐是“忍得一时之气”或“忍得一时之痛”。广义的忍耐则是指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一方为求得全局平衡和自我保存采取的克制、宽容、妥协、退让等行为。(杀人灭口、谋财害命、滥杀无辜等情况不属于忍耐范围) 。

46忍耐的情形又有两种:一种是“手段性忍耐”,例如战国时的孙膑为报庞涓迫害之仇而装疯、忍受膑足酷刑;三国时的黄盖为火烧曹营而忍受周瑜责罚,被打得遍体鳞伤后向曹操假降;南宋的王佐为打败金兀术而自断其臂等等。这些传奇性事例讲的都是杰出人物为达到成功目的而采用了忍耐的手段。另一种忍耐是“目的性忍耐”,忍耐已不是一种手段,而是生命的本能,忍耐者忍受苦痛是要直达生命的本质和人类的自性。例如儒家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拂其行为”;道家的“辟谷”;佛家的面壁、冥想、清苦修行;还有病人忍受病痛与疾病作斗争等,这都属于目的性忍耐。

47无论是哪一种忍耐,从其程度看都会有强弱之分,从其境界看都会有高下之分。即算是同一个人,青年时期的忍耐和老年时期的忍耐也会有很大差别,谁也不能断言自己的某一次忍耐就已到了极限,达到的境界已到了顶峰。忍耐者,不独能忍,而且能耐也。可见“忍耐无限”的含义已包括在“忍耐”一词的本义之中。

48忍耐无限是因为时空无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中进行。而任何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空间相对于无限的时空来说都是有局限性的。人们的忍耐不是凭空而来,总是发生在某一时、某一事上,而这件事该不该忍耐又受当时当地一定价值观、是非观的影响。价值观、是非观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总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古代社会难以忍受的东西如一女不嫁二夫、夫死从子;男人在父母去世后要筑庐守孝三年;罪犯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等等,到现代社会就已成了故典。而昨天不能忍受的东西如无辜公民被当成罪犯戴高帽游斗等等,到今天也成了笑话。谁能保证今天不能忍受的东西到了人类更加进步的明天不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和掌故?

49是非的评价由于时空的变化也呈现此一时、彼一时。此处为非,彼处可为是;今天为非,明天又为是。既然是是非非就是这样容易变化,你在决定某一件事该不该忍耐时,又何不把眼光放长远、超脱、灵活一点,何不再多一份忍耐?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死抱、执着到底?忍耐,从时空角度看,就是在主客体发生矛盾而又一时无力解决的情况下,采用克制、宽容、妥协、退让的办法把遇到的难题搁置起来,留待时间或空间变换以后再处理。而“忍耐无限”就是不断地根据主客体变化状况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该进便进,该退便退,该退足退够就退足退够,决不因计较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只知前进、不知后退。这是一种注重时效的反馈调节,是一种科学地认识和驾驭时空的人生艺术。所谓“忍无可忍”,恐怕除了用时空的局限性来作注解,就只有用愚蠢的感情冲动来作解释了。

50忍耐无限就是不断超越自我。人们的忍耐能力实际上是承受痛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极限至今还是个未知数。忍耐能力的获得和升华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却是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的。一般来讲,可以把忍耐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感情阶段,属于忍耐的初级阶段。人们常说的“忍字头上一把刀”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由于忍耐者所忍耐的事情是面对现实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同自己的初衷相违背的事情,其结果是原来不愿看到的,因此他处于一种强迫自己接受的痛苦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忍耐的理智阶段,属于中级阶段。忍耐者经历了感情上的冲击以后总会平静下来,进而思前想后,权衡利弊,看到忍耐的好处或不忍耐的坏处,并对今后的是非、价值取向作出新的抉择。这个阶段再度肯定的忍耐已是理智上的自许。当然由于“情”与“理”的矛盾依然存在,这种自许往往不稳定、不持久。

第三个阶段才是忍耐的高级阶段,我们把它叫做“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忍耐者的忍耐是自觉自愿和没有痛苦的,手段性忍耐已经上升到目的性忍耐。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忍耐者所要息灭的不仅是“忍一时之气”,而且还要从根本上息灭造成自己被动局面的其他心理病毒如贪、痴、妄、骄、浮、伪等等。他要收获的不仅是忍耐本身的善果,而且还有自我的超越和灵魂的清净。因此忍耐者就自觉变成了修炼者或炼功者,从一时、一处的具体时空超越出来,进而大彻大悟,看清“是是非非皆是虚,是是非非终无据”。这时候,在他那里已不再存有什么“忍无可忍”的对象,只有忍足耐够的信心、勇气和韧性。而是非的执着更成为多余。当遇到别人再纠缠是非时,他会平静而坦然地采取“你是也是,你非也是,我跳出是非圈,让你全都是”的态度。这个阶段的忍耐是稳定持久和不计重复的,忍耐者所达到的境界就是“忍耐无限”的境界。当然,忍耐的功底愈厚,悟得的法理就愈深,获得的法喜也愈多,由此日积月累,忍耐者将有望进入不用语言、不立文字、直达人心、不再有忍耐却时时有忍耐的大自在、大自由、大智慧妙境。

51忍耐无限便是功德无限。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一方忍耐的结果必定是让他方成为受益者,俗称让别人占便宜。而愿不愿意让别人受益和让别人多受益是检验忍耐者功德高下的关键。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又都应当关爱别人。因此“助人之人是好人,救人之人是高人”,便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准则。由于忍耐者在自己作出让步的同时却成全了他人,使他人受益或多受益,这正符合人类互尊互爱的本性,因此他做的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不是恶事而是善事;不仅应该做,而且应该反复做,做得越多越好。

52所谓“忍耐无限”,换一句话说就是忍耐再忍耐,礼让再礼让,不停地积功德,一辈子做好事。这样的忍耐者最终是一定会得到善报、福报的。有人问:如果你礼让的对象是一个不讲道理、十恶不赦的坏人,这种礼让将助长他的恶业,使他得寸进尺、为恶更烈,那岂不是做了姑息养奸的坏事吗?我看不见得。道理是:恶人自有恶报,“恶性比丘以默摈治之”,是信人恕天不恕故也。对于恶人,无论你忍耐不忍耐他都会按照他的必然趋势走到底的。你的忍耐如果能使他有所收敛回头,那是你的功德。你的忍耐如果助长了他的为恶,其结果会加速他的灭亡,还是你的功德。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多行不义必自毙,忍耐者往往一不小心成了胜利者。

53现实生活的心态大体可分为热望、希望、失望、绝望这四种状态。正常的心态是在希望和失望之间,而不能在失望和绝望之间。绝望最糟糕,从热望到绝望,也很不好。“作最坏的思想准备,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就是处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积极态度。而受挫折崩溃,含冤自毁,乐极生悲等人生悲剧则往往是因失望绝望造成的。因此摆脱失望和绝望,是人生转折关头的重大课题。

54有一个曾因吸毒而贩毒犯罪的青年说,他的第一次失足就是想尝试一下“飘飘欲仙”的感觉而吸毒的,他自以为有自控能力,不会深陷下去,吸了第一次之后真的觉得有“从30层楼跳下去也无所谓”的感觉,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55“非理外至”是不能不深避的!已经开始陷进去的,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用理智战胜你的感官欲求,把自己拔出来。没有陷进去的应当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莫纵染指之欲”。

56灵与肉、心与身的搏斗有时是惊心动魄的。遇事千万不要跟着“第一念”走。“三思方移步,百折不回头。”什么叫三思?一个问题有正、反、合三念。第一念是感性冲动,往往是错的。脑筋急转弯,必然会有第二念——理智之念,人性之念。这是回归本性的正确方向的意念。以第二念为基础稍加微调,就是应取的正确抉择——第三念了。一经确认,便不可退转。否则,以往积累的善念将因一个妄念而前功尽弃,不仅会毁自己,而且会毁家庭、毁事业、毁朋友、毁社会。一旦染指,悔之晚矣。

57翻过车的马更会拉车,投入洪炉冶炼的金属终会成型。因为失过足就萎靡不振,便终身再无长进。陈白沙说,多病之身不是什么耻辱,一生没有病生起病来谁也治不了,反而更堪担忧。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啊。

58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身心自立,特别是跌过跤的,失过足的,自我总结经验教训,会更加成熟地自立于世。这是人之本性使然。

59小时候我们学走路,爸爸妈妈牵着,摔了一跤又一跤,后来不用大人牵着,我们学会了走路。再大一点,学骑自行车,叔叔阿姨扶着,倒了一回又一回,后来不用人扶我们也可以用两个轮子代步。再大,学驾驶汽车,师傅坐在一旁带着,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后来不用师傅指点,我们也可以飞车原野。世上没有人不摔跤子,不出毛病。也没有人非要一辈子让人牵着、扶着、带着才能自立。

60作为一个集传统道德和现代意识于一身的中国人,他应当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在他每日每时的待人处事之中,包括为人上司、为人伙计、为人父母、为人儿女、为人情侣、为人朋友、为人邻居等等,无论充任什么角色,都要把这个角色演精彩。无论办任何事,只要承诺了,就要认真履行,尽心尽力,克尽其责。尽到了这些具体责任方可言“自立”和“当家作主”。当然,与此同时,社会也应当给责任承担者一个生长发挥的环境,一个宽容保护的环境,赋予他相应的权利,让他得到相应的利益。这样才会使具有自立能力的人越来越多,自立能量越来越大,这对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是有益无害的。

61一个人想自立,就应当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永恒。希望好比人生长途旅行中的加油站。汽车司机发现油不多了会提前去加油站加油。人生也一样,这个希望快破灭了,就应当寻找下一个希望,一段段地补充能源,增加动力,不断向前延伸递进,直到生命的终结。人只有生活在希望里才不会陷入失望和绝望——哪怕这个希望是虚构的。希望是热情之母,它孕育着荣誉,孕育着力量,孕育着生命。一句话,希望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62人在遇到不可抗拒的外力冲击或者超负荷打击时,会突然间发现自己那么无助、无能、无奈。脑袋里面出现诸如人们形容的“进了水”、“一包粉”、“短路”、“一片空白”等感觉,自信心丧失殆尽。这时,应急的办法只能是找一种外借的力量来填充脑袋,如信神、信命运……信什么都行,而最好是建立一种恒久的信仰。无数事实证明: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承受打击的能力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