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5684100000034

第34章 外王——以爱服人(5)

汉武帝有言:“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他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必待”,必须善待。唐太宗晚年在总结自己善始善终得以成功的经验时,只归结到用人一点上。他说自己在用人上注意了五个问题:一是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让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二是不计较臣下的短处和缺点,宽容他们,做到“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三是不疏远没有才干的人,“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 使所有追随者各得其所;四是不忌恨正直之士,听得进反对意见。五是不分种族、地域,以父母之爱心,一视同仁的善待各族人士。

唐太宗讲的用人,比汉武帝讲的“必待”要全面和有系统性,这是以人才为主体的人缘观、人气观。真正做到这五个方面,就能形成“枯木朽株齐努力”的巨大能量,使所有参与者都获成就。

30泽滋润着万物,所以万物因获得生机而喜悦;将这个道理用于施惠于别人,就象仁君以恩惠养民一样,换得了“民无不悦”。在双向人生的哲学思想中,这是一个“以物易悦”的观点。

31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有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的。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利益与人缘出现了“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境况,取了利益就丢了人缘,取了人缘就丢了利益。那怎么办呢?兑卦的观点是:丢利益而取人缘。古人云:和气生财。反过来,财又生和气。由于人缘的和悦是财富的源泉,把财富返回去用以加厚加固人缘,蓄养财源,不是更合算吗?在这一点上最忌患得患失,为失去眼前利益想不开甚至斗气、嗔怒。佛家讲的“嗔”(三毒之一)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得最明显的。

32苏轼《贾谊论》对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贾谊是汉文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政论家、任大中大夫。文帝奇其才,想重用他。但大臣周勃、灌婴反对,于是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迁梁怀王太傅。贾谊感到自己胸怀未展,忧郁以终。苏轼说,君子爱其身而可以有所不为,这是有识见的表现。周勃、灌婴皆是高帝旧将,又有平诸吕大功,文帝与他们的关系胜似骨肉手足。你贾谊,不过洛阳一少年,怎么可能使皇帝在一天之内尽弃旧臣而谋其新?你为什么不去取悦周勃、灌婴,同他们结成最好的朋友,使得天子不疑,同僚不忌?你那样做不过十年,就可以得志。你哪能认为自己的意见一次不被采纳,就永远不被采纳呢?象你这样,不能投合世俗,不能排忧自宽,心中积满愤懑,天天悲伤哭泣,以致死亡,这是自残啊!“鸣乎!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33苏东坡主张贾谊以“高世之才”而易“绛灌之悦”,那样就可以文武合壁,皆大欢喜了。东坡有这种识见,是因为他有双向人生的观念。贾生没有这种识见,是因为贾生缺乏内在向度观念。因此,“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不能用汉文也。”意即你自己就没有用好你自己,所以你也就不可能用好皇帝,怎么能单怪皇帝没用好你呢?

34一项事业初具规模了就要蓄德养贤。古代叫养食客,现代叫智力投资或人才战略。这同双向人生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人在外部世界的进取中充实和完善内部世界的有效途径。

35道家的“心斋坐忘”、佛家的“参禅入定”,其内修境界是可取的,但其离群索居、出世出家的方法则不可学,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既要积极参与外部世事,又不能放弃内在向度的追求,既要上达,又要下行,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只能以“攻中有守”“上中有下”来解决,其最佳办法就是在一群大人中做小孩,在一片高山中做平地,“大隐隐于市”,这叫做动态平衡。

36智力投资和人才战略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蓄养强健者可能把自己从“繁忙”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修养身心。第二,与高素质的人才在一起工作、生活,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提高自己,还可以通过人才的结构重组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弱项,修补自己人格上的短缺部分而使人格更趋完善。第三,创造人才成熟的平台或摇篮,让更多的人发展、提升,本身就是成人之美。人在助人成功中可以得到内在世界的慰籍和快乐,是提升自己仁爱品质的善德、善行。

37人才战略的前提是“尚贤”而不是“尚能”,贤是德才兼备,不是有才缺德。轻贤尚能,有可能成了尚邪、尚不肖,这是双向人生必须把握的一个基点。

38积累钱财远不及积累人才具有根本、长久的意义。人不仅是为政之本,而且更是创业之本、守业之本、更新再造之本。现代企业要求全面、全员、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这意味着每一个岗位都必须要有精干的专家来承担岗位职责,以确保整个企业象一个人那样快速反应、灵敏反馈,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运作。

这就对“蓄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蓄贤,包括了“发现、发挥、发展”这样一个用人三部曲。发现,即发现人才之潜质、特质,发现其主要优势及弱点以扬其长避其短;发挥,即将人才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变为现实能量和竞争优势并使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发展,即由一人之成功到多人之成功扩展,在更大范围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部曲”涵盖了人才的选择、培训、使用、激励、提高等“畜贤”办法和容贤、尊贤、爱贤体制。一个人才资源厚实的群体,其长治久安是毋庸置疑的。

39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是仁爱心的动态演化,而不是钱、财、物的简单施舍。这种立与达是在人与人相互批评、切磋、激励中迁善改过,各自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的。

40我对客人有怠慢的样子,面对这样的良友,不能产生严惮的心情,拿什么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啊!接待宾客尚且如此,不必再问闲居的时候了,偃息烟火,静修容颜又怎么说呢?小人啊!

41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欲立立人,欲达达人。”“立”是“站得住”,“达”是“行得通”。也就是说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应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应先让别人兴旺发达。人同此心,心存此理。则无往不利,仁者无敌。

42人生于天地之间,应当以仁义为宅,以正义为位,以光明正大为道。得志时,同大家一起沿正道前进,不得志时独立坚持其做人原则而不动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堂堂正正,才能坦坦荡荡、快快乐乐。

追求这种堂堂正正,当然就是“寻乐”了。

43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你和我”之间解决,小至一个家庭或家庭之间,中至一个团体或团体之间,大至一个国家或国与国之间,无不可用仁爱之心在“你和我”之间找出解决方案。尊重与被尊重,关爱与被关爱,信任与被信任,感动与被感动,人心互换,交互感应都属于“你和我”合而为一的“仁”字诀。这是良性互动方案。反之,则是恶性循环。

44有了求“仁”第一念,那么所做的好事从一开始就有了“寻乐”的性质。我行事的原则便是只求自心快乐,不求别人回报了。有这种心态的人必是悄悄地做好事,做完了躲得无影无踪。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他已经得了立人达人的内心之乐,这种内心之乐比别人吹乐、捧乐或者逗乐真实得多,于身心有益得多。当然做好事也要注重效果,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不能一个人做好事,还要十个人为我揩屁股。如果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使事情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我不会有“出发点错了”的那种良心受责的内疚及悔恨发生,“寻乐”的意义就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联曰:

幽居独问唯恐有惭鬼神处;

清夜扪心只求活出人味来。

居仁爱之广居,以寻人类真性之乐,初始一念,守身之先务也。吃紧!

45易经说天地“化生”万物,这是说天地都有情。“化”是“赞化”,又称“大化”,它是无偿提供的赞助,无偿付出的化育之爱。“化生”是化育生命。阳光雨露,使万物生生不息,生命鲜活灵动。“大化流行”,讲的是天地对生命之大爱,对生命无偿付出的真情。人是宇宙之一分子,守人伦之职爱己、爱人,爱生命,付出自己的真情,即是顺天而行,继宇宙未竟之功而替天行仁爱之道。亲情、爱情、友情都是这种仁爱之道。

46“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情之所极是将生还的希望让给对方,而将死灭的痛苦留给自己,而从这种让人得生的举动中得到情感的快乐——生命的快乐。生命这种内向特性,与人向外部世界摄取的正好相反。“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富一贫,乃见真情”。在真情面前,既然生死都可以相与,那贵贱、贫富、取舍、得失、顺逆、强弱、荣辱、苦乐……又算得了什么?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是“天下和平”的基因。

47感情对创业来说是一种无形资本。“《易》以感为体”还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内涵。那就是:感情绝不只是卿卿我我、儿女情长的私情,而是一种创业的资本。所谓创业,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当处无、弱、小之时,感情是一种珍贵资源,是度过困难,化险为夷,化逆为顺,走向有、强、大的精神财富。

48上古时期几度洪水滔天,大禹治水一心扑在施工现场,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动了千千万万民众,举国同心,终于导河入海,保存了华夏根基。战国时期,燕昭王继位,民疲国弱,决心招募人才,富国强兵。才能一般但品德高尚的郭隗感情厚笃,被燕昭王的诚意感动,于是献计说:“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昭王从其言为隗筑黄金台而师事之,果然“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燕国殷富。”唐初之李世民与手下文臣武将情同手足,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采取许多手段拉拢和离间秦府君臣,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结果不仅未被分化瓦解,反而使秦府上下同心,拔一根而众根动,促成玄武门兵变,杀了建成、元吉,开创了盛唐基业。

49现代社会,许多成功企业家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沿用“以感为体”之法,对内实行感情投资以网罗人才,推行“制度规范下的情感管理”以增强凝聚力;对外实施感情经营,结成广泛的战略伙伴同盟;即使在营销上也采用了直接与顾客建立感情的“1对1”个性化营销。这些企业家的成功实践,更进一步印证了把感情作为创业的无形资本运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50仁爱之人是快乐的,是胸怀开阔的,他深植善根,因而得到的福报也厚,喜庆长久。做出来的事功也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踊跃局面。缺乏仁爱心的人心胸狭隘,福缘浅薄,恩惠短促,做什么事都是小家子气,难以做大做强。

51为天地立心,立天地之心,是立人之本性——爱。爱是人的“心根”。怎么使爱得到滋长,得到扩充,得到升华呢?这需要有能使爱滋长、扩充、升华的智慧。孔子把这种智慧的总称叫做“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朱熹给“仁”下的定义是:“仁,爱之理,心之德也。”

52根据孔子“仁者爱人”的论点和朱熹对“仁”的解释,“仁人”便是“仁之人”;“仁心”便是“仁爱之心”;仁便是以仁爱立身处世的品德,仁学即是阐发仁爱的人学。

53水分、养料滋润着树根成熟,“仁爱”滋润着心根成熟。因此,仁爱是根本智,亦是根本德。植物根深叶必茂,人的仁爱之心宽厚,用以“经营四方”(诗经语),则“福厚而庆长”。

54做好事会不会得到好报?肯定会的,毋庸置疑。但这种好报不一定是像人情来往那样投桃报李,而很可能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某位不期而至的人用你曾经帮助别人的同类方式来帮助你。造物主常常这样阴差阳错地安排人生际遇。这是因为内仁者外必义,使接触到他的人感觉到一种“宽舒气象”,从而为他创造一种得助的宽舒氛围。而不做好事的人就没有这种“宽舒气象”,而只有“局促规模”,他也就无缘份享受别人的帮助了。

55爱人自得快乐,因此爱人是自爱的重要表现之一。施爱的过程充满了幸福感,施爱之后还会持续获得福报。佛家讲的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这样一种理智的爱。理智的爱不求回报,但得到的回报更浑厚。理智的爱之所以不求回报,是因为他是为了自爱而爱人,而不是为了爱人后得自爱。回报更深厚,是因为这样做会带动更多的人为自爱而爱人。在爱的海洋里,每一粒水珠每一朵浪花都是暖的。

56一位朋友看过《三国演义》后跟我说:“刘备什么实力都没有,今天找这个投靠,明天向那个求援,最后居然当了皇帝,真是不可思议。”我说,非也。刘备是三国时代最具实力的三个人之一。友问你讲的实力是什么?我说,刘备的实力不是家族势力,不是军马钱粮,而是他本人所具备的和人之道。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刘备既得人和,必有和人之道。发掘和研究刘备的和人之道,不仅会使我们读懂刘备这个历史人物,而且对于现代的创业者具有借鉴意义。友人称善。

57《三国演义》第一回,作者罗贯中便以简洁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刘备的性格:“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由于不甚好读书,又寡言语,因此刘备不能象曹操那样“慨当以慷”、“歌以咏志”,讲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之类的高论,也写不出《孟德新书》那样的大块文章。但刘备所到之处皆深得民心,到了荆州可以将战乱时避难襄中的天下奇才收罗一尽,“总揽英雄”,连曹操也不得不承认“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道出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刘备的和人之道,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业实践中,体现在他日常的行为表现上,只言片语,皆是心法,弥足珍贵。

58《新唐书》:“帝谓左右曰:使功不如使过,靖果然。”唐太宗认为,使用有功的人不如使用犯过错误的人,象李靖这样。另一则典故叫“三折肱为良医”,讲多次折断胳膊的人,自己便可以成为一名好医生了。如果人说的“久病成良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使功不如使过”的用人思想。有功的人多是从顺境过来的,容易居功自傲,轻敌冒进。而犯过错误的人是从逆境过来的,挫折对他们来讲是一笔财富,他们有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能自戒自勉,又有立功赎罪的愿望,反而更可靠、更易成功。

59为官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辎珠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60千百年来,严己宽人一直被世人崇尚。所谓严己,是指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所谓宽人,是指用宽宏大量的心胸对待他人,容忍他人。

61对严己宽人自古以来有过很多论述。《易经》早就有“厚德载物”的记载。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说法。而韩愈对“古之君子”总结说,“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所谓厚责自己,其意思就是责己以重,责己以严,责己以多,责己以周,做到:“洁身”、“省身”、“正身”、“诚身”。所谓薄于责人,就是宽以待人,责人以薄、责人以宽、责人以简、责人以约,特别是在他人犯错误时,能容人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