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5684100000007

第7章 成熟——双向人生(3)

8成熟曲线与事功曲线的关系,正如根和叶的关系一样,根为叶供大地之养分,叶为根采日月之精华,互为依存、互为补养、互为因果、互为转换,其转换质量直接影响生命的质量,转换得好,就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9事功曲线是成熟曲线的信息源和“前沿阵地”,成熟曲线是事功曲线的发端和“总后方”。在双曲线运动中,成熟曲线起着主导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如果事功线超负荷地发展,而成熟曲线却反而消停或减退,那就会有“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凶险。只有注重成熟线发展,双向协调,才会“元亨利贞”,无往不利。

10可惜,双曲线互补互利良性发展,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双曲线不协调现象。有狼心狗肺的大官、大亨和大腕,也有大义高洁的贫民、乞丐和囚徒,社会地位崇高的不见得人格崇高,社会地位低下的未必人格低下。人格崇高者对于人格低下者来说,才是其真正可敬可畏的一面。无德而服者众,危矣!

11社会地位与人格人品有分离、有冲突、有矛盾,用双曲线原理来看,一点也不奇怪。重要的是,你要看到这种分离、冲突和矛盾,你要把持住自己,你要自尊、自爱、自善、自重,而不要随波逐流,跟着人格堕落者堕落下去。

12双曲线原理教给我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真谛,是我们自我评估、自我完善的方便法门。特别是成熟曲线,可以说是一条无畏线。

13所谓无畏,就是什么都不怕。不怕贫穷和卑贱,被人瞧不起。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推崇的不是颜回的贫穷低贱,而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求知奋斗精神。如果颜回“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孔夫子是不会表扬他的。

14双曲线原理又是我们观察与评估别人的敬恕之道、救赎之道。一个人变坏了、堕落了,是他的双曲线平衡出了问题,发展不同步,或滞后、或超前。我们创造条件,留下空间,使其平衡,使其自我完善,这便是作朋友、作师长的责任所在了。

15如何做到双曲线平衡?归根结蒂,是要在静修仁爱心、平等心、清净心的根本智慧上下功夫。诗云:“世事纷杂何足惊,人生起落似黄尘。随缘修得根本智,万象森森一眼明。”

16文怀沙先生在他90岁之后总结一生的研究成果,写了一篇画龙点睛的短文。全文共33字,抄录如下:“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17双曲线原理要求我们“养吾浩然之气”,在成熟上不断精进。“气”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一个在成熟曲线上修炼得道的人,接触他的人便会感觉到一种气度、气象、气概、气质。交相互感,便会产生一种气氛、气场。源出于孔子的仁爱心,源出于老子的清净心,源出于释迦牟尼的和气心,是东方大道的根本。修之于内,磨砺既久,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使人敬之畏之的正气、清气、和气,度己度人,显现双曲线人格的无穷魅力。

18作为双向人生,如何在其发展过程中做到通而不塞,泰而不否?这里有两种意义不同的调理办法。一种是外在向度的调整。这就是随时注意调整进取进程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即人际关系,达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君子而外小人”。内心恪守做人的准则,但在处理方法上要柔顺适人,即外柔内刚。

19另一种是内在向度的调整,要“以财成天地之道”。即放弃一些外部世界的物质利益,福佑众生,使你成熟的道路始终畅通。一个人的发展道路是依个人、家庭、朋友、群体、国家社会这个顺序走出来的,应做到“从哪里来”又可以“回哪里去”,随时可上,又随时可下;随时可外,又随时可内;随时可进取,又随时可退守。留足后路,不要忽略这种调整。否则其成熟就可能出现“塞则否”以及“魂归何处”、“我回不去了”等严重问题。

20一位朋友对我说:“人的一切成就都是修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要再往前走,就要再修。就像苦行僧一样,修一辈子才能成熟一辈子,进取一辈子。”说得好!精进,再修,丢了根再寻根,失落了再回归,“改节”的还可以“自新”。

21在静修的方法上,可通过四种入静途径不断向内心深入。这四种方法,一是二程的方法,举一反三而得智慧,这种方法可称“澄静”。二是子思的方法,从天人关系出发,以心体为宇宙,直悟生命本质而得智慧,这种方法可称“清静”。三是孔孟曾颜的方法,从追述前贤入手,对照反省,静养气质而得智慧,这种方法可称“明静”。四是陶白苏陆的方法,回归自然,放松心身的参悟大道,获得智慧,这种方法可称“恬静”,也可称“闲静”。

22第一种方法适合于事业的准备阶段,第二种方法适合于事业的构思阶段,第三种方法适合于事业的进取阶段,第四种方法适合于事业的退守阶段。清人曾国藩在其一生中娴熟地综合运用这些入静方法,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修炼得无比充实,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第一种方法。

23一个人来到世间,从生到死,天知地知,人知我知,客观上就是一本帐。古往今来从皇帝设史官录事、勒石纪功到文官武将修墓志铭、记事碑,是以文字记帐。而平民百姓之身世则除族谱、家史、祭文外,多以口碑传于市井。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这本帐,规范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24人生一本帐,现代人好称事业账、人情帐、爱情账。事业帐以“留痕迹”为要;人情帐以“不负人”为要;爱情帐以“换真心”为要。

25事业帐之“留痕迹”,是留下创造成果而不是留下虚名,更不是留下毁灭性痕迹也。人类自初始之茹毛饮血,结绳记事到今天的电脑时代,盖因代代创业绩、代代留痕迹使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吾辈不是不肖子孙,总其一生,须有所建树,方不辱祖先、不愧后代。从政则应造福一方,从商则应创立名牌,从文则应写出力作,从技则应创造发明,从医则应救人危急,从艺则应催人奋进,从教则应人才辈出,从军则应建功疆场。“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只有实实在在地创造福祉利人利社会,才不枉此生。

26人情帐之“不负人”,盖因人情交往是人们生存发展之基础也。人是有理智、有情义的高级动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为报漂母乞食度饥、投井励志之恩,为其修祠立碑;魏征为报李世民不计前嫌任作宰相之恩,成为贞观之治一面“人镜”。他的题诗“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生死谁复论”,读来感人泪下。人的一生中,或受人之举施展才干,或用人之智成就功名,或得人之助摆脱困顿,或遇人之救化险为夷,或倚人之望开拓事业,或秉人之教解开难题。凡此种种皆是人情帐。社会待我厚爱有余,我对社会回报有愧。这种心理负债,一日未偿一日难过。“羊跪乳,鸦反哺”,虽未达诸言语,而心知肚明也。

27爱情帐之“换真心”,乃因爱情是以情感为代价而特具自私和排他性也。爱情的震撼力在于义无反顾地为所爱之人付出牺牲而不求任何回报。情之真则爱之真。情之所至,火燎汤煮而不知热,雪压霜摧而不知寒,刀剑相加而不知惧,关山万里而不知远,苦守百年而不知久,身无分文而不知穷。两情缱绻,可以厮守白头。正如英国威廉二世那样为追求爱情,舍弃王位,排除地位、金钱、舆论等一切阻力而信守爱的诺言,义无反顾地去美国与情妇完婚定居,白头偕老。爱情既是一种真情付出,理所当然是双方付出,而不是单方付出。不懂此理便得不到真爱,甚至可能步入误区错将色情当爱情,走进我欺人亦欺的痛苦深渊。

28人生一本帐,有盈有亏,有得有失。人的自我经营应当实行“目标管理”,盯住人生坐标,争取“总帐平衡”。我在年轻时曾作《咏湘江》表达心志:“湘水去滔滔,奇湾千百道。入洞庭,汇长江,横流沧海,轩然卷巨涛。人生当有江河志,奔腾不回首,始终向目标,共谱洪波曲,乐为潮汐笑。”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从痛苦中站立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完人。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激励人们在遇到挫折后重新崛起,创造新的辉煌。

29人生帐总有阴差阳错的时候,即被人所害的“坏帐损失”,同样需要勇敢地面对。《西游记》的作者施耐庵将他的塑造对象分为四类:人、神、鬼、妖。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象白骨精、蝎子精那类化为美女、心狠手辣、专事损人利已的妖魔鬼怪,代表着人性之阴鸷一面与灵魂之酽黑部分。“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人生遇到这类鬼域困扰,就难免要遭损失,受打击。然而,正义、真理和崇高气节是任何外力都压不垮的,算计别人的人往往算来算去算自己。人生这本帐不会因“坏帐损失”而发黄。相反,矢志不移、威武不屈的人生会愈加光彩夺目。

30人生一本帐得失自知,既要敢担当,又要善担当。儒家主张“中和”,讲究“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道家强调“修炼”,化俗念于虚无以求长久;佛家讲“知苦、慕灭、修道、断集”,找回自性求生西方净土。万教归一,殊途同归,昭示着心理承受能力之再发掘。

31人自呱呱坠地时便以两只小手去抓这个世界,待到象《浮士德》的主人公那样历尽磨难,离开世界时又都双手一摊,表示什么都不要。既然如此,一开始便不必斤斤计较、苛求外界,而应恬澹处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争则无所谓让,不取则无所谓舍,“当下心安,非求后来福报也”。就是非曲直而言,争议难辩之事最好搁置一旁,让时间和空间解决问题。或者让是非得失永远成为一笔糊涂帐,也不失为一种理智选择。

32常听人说一句话,“不要苛求前人”,这句话往往是就死去的人说的。为什么要等到你的“前人”死去才说这句话呢?把“成功”的标准放宽一点,不要苛求还存活在你身边的前辈,不要一天到晚埋怨你的老父亲、老母亲,往他们积了一身的创伤上再撒一把盐,世界才会更宁静、更和谐、更有利于自己和下一代人的成熟。

33人们把成熟人生的顿悟、觉醒称之为“第二生”。获得第二生的人是最幸福的,他又进入童年时曾有过的“天真”状态。他对生命中发现的一切更加敏感,细心地关注它,领悟它,在日常丰富的生活里经一事而悟一理,悟一理而去百非。他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句言语都流露出无限爱意。他越是深入生命,越能领悟到生命中的不朽,他在不断远离死亡。当死神到来时,他反而不敏感了。他会平静地象美国著名卡通片配音演员布兰克辞世时一样,微笑地向他的亲友们告别着说,“诸位,演出到此结束”,而与死神手牵手走向天堂。

34奥修在《选择麻烦》一文中指出,选择麻烦,自寻烦恼并不困难,“世界是这样大,存在是这样丰富,如果人真的很想找到什么东西,你就会找到的。”同样,把所有的选择都放下,把所有的烦恼都抛掉也很简单,一念之间,你想放下就可以放下,想抛掉就可以抛掉。“只要看看事情的总体你就开始笑,没有什么东西好选择。总体仍然是一样的。最后,到了傍晚,总数是一样的。那样你就不操心早上你是皇帝还是乞丐。你是幸福者,因为到了晚上一切都变成同样的,一切都扯平了。”这是成熟超越生死的方便法门。烦恼不过夜,“一醉解千愁”还不如“一睡息千愁”。天塌下来先睡好一觉,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死亡同睡着了又有多大区别呢?

35外部世界是不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取舍的,但内部世界却可以驾驭,可以调节。人在不懂事时,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内部世界而不知道关心外部世界。人在部分地懂事以后,就越来越关心外部世界,越来越忽略内部世界的存在,甚至因为要成全外部世界而有意无意地伤害甚至虐待自己的内部世界。直到有一天,人全都懂事了,才找到两个世界的平衡点,于是长寿这个指标列入了他的生活计划,并成为自觉实施的工程。

36读了很多名人自传,也观察了很多凡人小事,发现长寿者的长寿因子无不是静修了“根本智”,即具备了清静心、平等心、仁爱心,其表现就是和、友爱、健康、快乐,等等。

37“和”的要诀在“随遇而安”。《大学》教人“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所得。”可见一个“安”字是平衡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枢纽。人的境遇多是因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外部世界变化时,如果有了这个“安”字,就能做到迅速反馈调节,使自己的生理、心理机制都适应变化了的外部世界,做到宠多不矜,辱多不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38为了个人私欲,应当少欲知足,安自己的心;为了众生福利,要尽心竭力,安他人的心。把握了一个“安”字,就不怕外部环境的反复变化。“安”是对事物变化的绝对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和及时对应,如同人们通常所讲的“安之若素”。一安对百折,当一个平平常常的“安”字超越了自己以往囿定的承受界限时,生命便因此而得到了更大的存在空间,获得了更新的实现形式,我们离长寿指标的实现就走近了一步。

39友爱的真谛在“宽容”。不要错误地认为外部世界总跟自己过不去,凡是主观愿望不能同外部世界相符时应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天地容我,我自当不负天地;天地不容我,我仍当不负天地;我容天地,天地必容我;我不负天地,天地必不负我。”一位高人曾经这样教诲我,读了这段话之后我写了四句体会答谢这位高人:“自知便成佛,相知更美好,路人不识我,何必空计较。”宽容周围的一切人,等于为自己建造安全港、长寿巢。

40“健康”的本质是自我调节。人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生物,而不是机器。机器坏了可以更换零件,人的器官却不能随意更换。但人有自我反馈、自我平衡、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功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现代医学的重心已转向“预防”。在未病的状态下及时收集身体各部位发出的信息,加以重视,就可以防治疾患于未然,使折寿的因素得以转化,长寿的因素得以增强。

41“快乐”是通向长寿的方便法门。快乐不需要理由,一念清静一念快乐。去掉外部世界中一切不愉快的东西,忘掉昨天,每一个今天就是快乐的。当一个人学会关注自己内部世界时,他就有充分的理由自寻快乐或及时行乐;他会感到虚空就是幸福;他会懂得人首先是为自己活着,而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自己不能好好活着的人,只会给别人带来不幸福、不快乐,带来烦恼、痛苦,还有什么资格和本钱活给别人看呢?现代社会讲究“微笑服务”,让我们经常练练如何把苦瓜脸变为笑脸,笑好了再愉快地为他人服务吧!愿你的微笑服务给自己,也给更多相同或不同的自我带来“龟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