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只有一两次,我们可以忍耐一下。但是我们天天和他们在一起,总要忍耐也不是办法,因为你的忍耐只会令他们认为你好欺负,更加肆无忌惮地把功劳据为己有。所以,对付这种居功诿过的同事,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应对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付这种居功诿过的同事呢?
小心这种同事的甜言蜜语。有些时候,这种同事为了让你帮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会给你戴高帽,用甜言蜜语来诱哄你。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当心对方的甜言蜜语,不要上他们的当。如果他们提出让你帮他一下,你可以找个理由拒绝他们,或者给他们提供一些指导方法,而不是亲自去做。
和对方划清职责。在和这样的同事一起工作的时候,你可以先和他们划分职责,并且让其他的同事或者主管知道这件事。这样,他们就无法抢夺你的功劳了,而对于工作中的失误,他们也不能把过错推卸给你了。
向领导进行暗示。如果你的同事总是抢你的功劳,你可以向领导进行暗示,让领导知道这其中有你的功劳。例如,你帮助同事做完了一项非常难做的工作,他向领导汇报的时候只提自己的功劳,而对你付出的辛劳丝毫没有提及,这时候你可以向领导说:“今天我又学到了两招,在和××同事做×件事的时候,我和他学到了不少。”领导听了你的话,就会知道你帮助了他,从而为你记上一功。
对这种同事敬而远之。对于喜欢居功诿过的同事,如果我们不愿意过多地牵扯精力与之相处,那就对他敬而远之。这样,你和他的合作机会就少了,有了额外的工作他也不好意思让你帮忙了。
同事合作才能创造双赢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参加实验的人分成10组,每组2个人。他给每个人一张纸、一支笔,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一个数字。如果两个人的数字加起来没有超过100,他就按纸片上所写的数字给每个人相应的钱,但是如果两个人的数字加起来大于100,那么这两个人不仅不能得到钱,还要给心理学家钱。例如,两个人的数字加起来是130,那么他们两人就要给心理学家30元钱。结果每一组的数字之和都大于100,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心理学家那里拿到钱。
这个实验就反映了所谓的“竞争优势效应”:当人们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发展都非常有利的“合作”。
这种情况在工作中很常见,很多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所以宁可双方都受损,也容不得别人获益。其实,这样做是一种目光狭隘、自私自利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有十分利,即使别人占了七分,你也会分得三分,总比空手而归要强。而且你把大头分给他,他会觉得过意不去,总会在某些时候补偿你。而你要是通过“搅局”的方式让两个人都空手而归,他则会记恨你。这样做,你不仅失去了一个朋友,还可能多了一个敌人。下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王圣杰和赵旭尧是某家食品公司的业务员,因为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合作,并且都能说会道、巧舌如簧,所以公司称他俩为“黄金搭档”。在外出揽业务的时候,两个人就像说相声的演员一样,配合得天衣无缝,常常三下五除二就能拿下一个大单子。因为两个人的业绩非常突出,老板也注意到了他们,恰巧此时销售经理辞职不干了,老板便决定提拔他们两个人中的一个。两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再也不把对方当做好搭档了,而是当做了竞争对手,甚至在谈生意的时候相互倾轧。后来,两个人干脆分开不合作了。因为各自为战,两个人的业务量和以前相比少多了,最后另一名业务员反而领先了他们,顺顺利利地成为了公司的销售经理。
正是因为盲目竞争,使得王圣杰和赵旭尧谁也没有当成销售经理,反而让别人占了先。其实对他们来说,完全可以公平竞争,让老板来决定人选。试想一下,如果王圣杰做了销售经理,而他是赵旭尧的朋友,那赵旭尧不也有利益可图吗?如果赵旭尧做了销售经理,也是同样的道理。结果两个人都把眼光放在了销售经理的位置,只知道竞争而不知道合作,最后谁也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而且还失去一个好搭档、好朋友。
也许大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在实际生活中就失去了分寸,管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合作才能创造双赢,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
细细读懂同事内心
生活中每个人总是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这些威胁绝大多数是隐性的,都是你很难体察到的,而且多数来自于你的同僚。许多同僚对你的态度很和顺,有说有笑。你甚至把他们当做了自己最亲近的人,把自己的所有情况,包括欢乐和悲伤,喜好和憎恶,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但是,有些人往往并不会对你抱以真心,在透彻明晰地了解你、洞悉你的弱点后并把它作为打垮你的利器,从而把作为他们的潜在威胁的你清除掉,这才是他们的目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圈套。直到你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地位全无,一直沉浸在畅想之中的你才会如梦初醒。
围绕在你周围的有很多人,都表现得对你非常友善,肝胆相照,并且信誓旦旦地要和你一起合作,共同创造一片新天地。面对这种情况,你也许会无所适从,因为你无法确定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但是,如果你真正地观察体验,真假还是很容易鉴别出来的。
对方在倾听你诉说的时候是报以真诚的同情和感慨呢,还是目光闪烁,有时出现若有所思的样子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对方很可能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人。当然,这需要你去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并注视他的眼睛。
仔细地回想一下,当你有意无意地想结束自己倾诉的时候,他是不是很巧妙地利用一些隐蔽性极强的问题重新打开你的话匣子呢?而且,你随后所说的内容又恰恰是容易被别人利用的东西。
如果你偶然得知有人总是在不经意之中向你所亲近的人打听一些有关于你的消息,那么你最好疏远他们。
有些笑容并不是很自然,而像是从脸皮上挤出来的。有时你觉得并没有丝毫可笑的地方,而对方却能够笑起来,这种人也要适当地多加小心注意。
如果有些东西你觉得实在忍不住,不吐不快,那么你要尽量找一个自己亲近的人诉说一番,比如你的父母、妻子甚至孩子。这会缓解你心中的郁结,减少情绪上的大起大落。
现代生活的交际令你随时都要面对着各种人,如何与这些人相处,怎样了解他们是何种性格的人,是摆在你面前的首要问题。
交换名片,是彼此传达身份信息的一种手段。
但是有的人即使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喜欢递出名片,在公共汽车上、小吃店偶然邂逅朋友、熟人,也要拿出一张名片,甚至到酒吧喝酒时,都不忘给服务员名片。
这些人动不动就拿出自己的名片是因为他们在评价对方时,很易受对方的工作、职位或学历等所左右,由于这种心理的投射作用,也喜欢在名片上印自己喜欢的、认为别人会对他另眼相看的各式头衔。当他们拿出名片交给对方时,便判断对方一定也会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但事实上人们并不都是用头衔来判断一个人。相反地,他们这种举动反而更容易让别人发现他潜藏于心的自卑感。
常见有人喜欢向同事问东问西,而其询问的内容不外乎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或人。这是因为这些人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如果要适应的话,他们就必须使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环境协调,才能使自己安心。当然他们也有志成为其中的一员,但只是有这种想法,却无法付诸实行。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形下,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产生差距,这种差距就造成了自卑感。只要一触及自身这类较敏感的问题,他就会感到强烈的不安。
有的人常喜欢毛遂自荐,即使明知自己无法胜任,他们也硬要推销自己。但有的人却恰好相反,明明有个让他们一展才华的机会,却退缩迟疑。后者这种看似谦虚的美德,实际上是源于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
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理由,因为并非他们喜欢畏缩,只是这种人对自己太没自信了,只要能够确认自己有能力,他们一定会着手办理,不需他人要求。
但并不是说这种人的理想过高,而是指这些人尚未建立与公司的同一性,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公司里的专家。更简单地说,这种人还没有彻底适应其工作场所。
由于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们就会认定有许多困难存在,因而畏缩不前。
行事认真的人,也许办事的速度不快,但由于他们不会敷衍了事、半途而废,所以完成的工作,定能博得他人的信赖。
有的人办事不仅认真,甚至还吹毛求疵,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办事过于认真的人,从办公室的桌子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桌子总是摆放得整齐规矩。
若有人在他不在时,顺手借用他桌上的东西,即使过后再放回桌上,他一眼就能看出东西有人动过,会很不高兴地表现出来。这种行为,除了会令周围的人神经紧张外,他自己也为此而苦恼。
这些人很清楚自己过于认真的行为并不合乎常理。若从单纯角度来看,一定会认为既然他自己也知道不合理,只要改正不就好了?可是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改变自己,如果他们中止了这些行为便会失去平衡。
这种行为,是心理学上典型的“强迫观念”:有这种行为的人,常给别人一种神经质的印象。
有拒绝上学倾向的孩子,一旦远离了父母的保护,成长为有自我判断力的社会人后,通常会以较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别人。但此时另一种被人忽略,类似学生的厌学症的心理出现了。
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种心理呢?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想从自己必须完成任务的现实环境与组织中逃脱出来的心理。而此逃避的倾向,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属的组织(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工作单位)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负担,这种负担构成了精神压迫,使得他们拒绝上班。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工作场所中的气氛不能协调。换句话说,就是其内心与工作场所有差距。
基于此,这些人自觉无法忍耐这种差距,只好采取一种特殊行为填补这种差距,结果愈加精神紧张。当自我忍受不了时,他们就会想逃离工作场所。由此可知,这种人一定是尚未确立自我,且尚未完成与工作场所的同一性。
在任何团体中,总有一两个八面玲珑的人,虽然他们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这类人的典型行为是,他们能轻易地和陌生人打成一片,在同事聚会等活动中,往往是别人最常邀请的对象,对这点他们相当自豪。但他们很少想到,其实大多数的人,只有在无利害冲突的情形下才会邀请他们。
造成此种行为的原因,是这些人始终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不明确,亦即他们尚未确立自我信念,因此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价值观,但也因此给人左右逢源的印象。
站在这个角度观察,这些人明朗快活的背后,隐藏着一份悲哀感,他的内心是很孤独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