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利用下属竞争心理的时候,领导者一定要谨慎,因为健康的竞争可以发挥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带动整个团队的进步;不健康的竞争却会导致下属之间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打击对方。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提倡健康的竞争,而对于那些不健康的竞争,要予以阻止、批评。
成功的管理人才曾经说过:“三分管人,七分安人。”管理下属要用三分,安抚下属要用七分,这样的管理方法,可以说是最有效的。
对待下属要分清远近亲疏
作为领导,手下都会有一批下属,如果职位大一点的领导甚至会有数十个、上百个下属。而在这些下属中,工作能力的高低各不相同,和自己的关系也有冷有热,那么领导者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呢?
很多领导者认为,对待下属应该一视同仁,否则会亲者昵、远者怨。这样想是有道理的,因为,领导者总是提拔、重用与自己亲近的人,大家肯定会说其“用人唯亲”,从而失去一些人的支持。严重的,甚至会让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
那么,对待下属一视同仁就是正确的吗?在一些领导经验非常丰富的人看来,这也是不对的。首先,对待下属一视同仁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执行起来非常困难,甚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员工如果工作能力非常低,做什么也做不好,领导者自然而然会疏远他;而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非常强,能够为领导者创造价值,领导者自然会欣赏他。正是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所以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另外,作为领导者,也要有自己的亲信,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地位更稳固、办起事来更容易。如果自己连一个亲信都没有,就成为了“孤家寡人”,不仅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在做一些工作的时候也是非常难的。
所以,领导者对待下属也要分清远近亲疏。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亲信、稳固自己的地位,并且在这些得力助手的帮助下,让自己如虎添翼一般,做什么事情都非常顺利。当然,领导者在分清远近亲疏关系的时候是要讲原则的,只有这样,才不是“用人唯亲”,不会丧失大家的支持。
陶勇均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销售经理,手下有近百名业务员。他把这些业务员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己的亲信,即是自己最信赖的人。在遇到一些大的项目时,他尽量让这些人去做。第二类是可以相信的人,他尽量培养他们的能力,也尽量给他们提供机会。第三类是可以任用的人,他们有一些工作能力,但是工作能力不高。遇到一些大型项目时,他不会让他们去谈。但是在其他项目上,他也会给他们一些机会。
其实对于业务员来说,谁都希望去谈大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既能让自己获得好的名声,也能让自己获得很大的资金收入。
陶勇均这样做,可以说是“看人戴帽子”了。但是,这些业务员都没有太多的怨言,认为这样做也算公平。
为什么大家没有太多的怨言呢?因为陶勇均这样做不是“用人唯亲”,而是用工作能力来划分远近亲疏关系。在他刚刚成为销售经理的时候,他给每个人同样的机会,那些工作能力强的人自然慢慢浮现出来,成为了陶勇均的“亲信”。陶勇均用每个人的能力来划分远近亲疏关系,使大家都没有太多的怨言。
如果我们用员工的工作能力来划分远近亲疏关系,大家一般是不抱怨的。因为,这样做非常公平,大家都没有话说。
其实每个领导者都是徇私情的,很难做到对待所有的下属都一视同仁。但是只要讲原则、不“用人唯亲”,就不会让大家抱怨,也不会丧失人心。毕竟,以每个人的工作成绩来划分远近亲疏关系,是非常公平、公正的。
给下属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
人才是重要的,而有效地管理好人才,智慧地用好人才,则是更重要的。“贝尔效应”是由美国布道家、学者贝尔提出的,意思是说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
英国学者贝尔的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这就是“贝尔效应”。
这一效应用在管理上,就是指导领导者应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企业的发展为重,以团队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观察那些成功者或成大事者,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才有更大的成功!
领导者和专才是有区别的。领导者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自己不强的方面一定要启用比自己强的。这是聪明之举,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经常看到一些老板认为自己是个全才,于是就什么事都自己走在前面,员工永远跟在他后面。其实,这样的企业是做不大的,而且一旦做大点领导者就会很累,因为他什么都放心不下。
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曾经这样描述过联想集团领导者的作用:“搭舞台,做教练,定方向。”正因为联想集团是一个舞台,才有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来到联想,成就了联想世界级企业的大梦想,因为联想集团确定企业与员工之间是演员与舞台的关系,当联想集团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时候,集团里的每一个人也成为了世界级的人才。
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那些有潜在才能的下属,并且要不灰心、不气馁地帮助他们发展才能。领导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即使员工是一个平凡或一般水准的人,在他们心中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努力。
有的领导者认为,这种做法有时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你是否想过,这样做最起码和过去相比较,这些员工已经有了很明显的进步,而且这种经历也是一个人才成长所必须经过的过程。所以,对员工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财产,对领导者自身而言,则是一种莫大的喜悦。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
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肯定他这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中国有一句古语叫“气可鼓不可泄”,说的是两军交战,士兵的士气对一场战斗最后胜败的重要作用。商场如战场。如今的市场竞争比起古时的一场战斗来得更加复杂和惊险,对企业来说,鼓舞员工士气,激发员工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向来就以擅长发掘人才闻名,他说:“人的性格是表里合一的,外在行事大胆,个性就暴躁易怒,而表面细腻紧密,内在就很神经质。我在任用部属时,就观察他表面的长处,尽可能发掘长处,而包容短处,因为短处往往也可反过来成为长处。”
一般而言,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通常都是充满满腔热情的,他们时常会针对公司的部分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建议。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或者认识不够,看法难免有所偏颇。作为领导人,即使你知道员工好心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要直接指出来,而应该谦虚地接受并感谢他,以后再寻找机会婉转地让他明白真相,否则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但是,让我们遗憾的是,许多领导者并没有把激发员工热情,发挥员工积极性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他们重领导权威,轻员工热情;重业务培训,轻情感交流;重制度约束,轻引导疏通;重目标任务,轻创新变革。久而久之,当员工的热情日复一日在任务压力下消磨殆尽的时候,整个企业就成了一个“机械”的工厂,没有了活力,也就没有了市场竞争的后劲。
领导者发掘人才,要在有眼光的同时,也需要有耐心,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一个不善于发掘人才的企业领导,只能埋没人才,只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可见,发掘人才是体现企业领导眼力和能力的标志之一,不应漠视。
永远不要打击员工的热情,也是企业领导人提升领导艺术的第一步。对待员工的热情,施以宽容和仁慈的爱心也是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辅助之法,所以优秀的领导者不会扼杀员工的热情于摇篮之中。
要实现智慧用人,领导者就必须掌握用才之道,知道怎样识才、怎样用才,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员工的潜力,使得员工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让下属自己开动脑筋想问题
要想让员工发挥最大的价值,领导者的首要工作就是让每一位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把每个人最好的想法拿来,放在其他人中间交流,这就是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秘诀。
如今,时代已经改变了,这就是一个能力比学历重要的时代,因此领导者不要忽视了下属的创造性构想。
所谓头脑风暴法,就是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领域踊跃地、平等地、夸张地、大量地产生新的观点,这种收集意见建议的方式就叫做头脑风暴。
有一年,美国北部下大雪,积雪压断了高压电线,造成巨大损失。为此美国通用电力公司召开会议,以期通过集体智慧找出解决方案。参加会议的都是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宣布会议的原则和目的后,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有人提议用线路加温器消融积雪,有人则提议安装振荡器以抖掉积雪,有人提议设计一种专用的电线清雪机清除积雪,也有人幽默地提出:“能不能带上几把大扫帚,乘坐直升机去清扫电线上的积雪?”各种各样的方案提了出来,对于那种“坐直升机扫雪”的设想,大家心里尽管觉得滑稽可笑,但在会上也无人提出批评。
相反,有一工程师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听到用飞机扫雪的想法以后,大脑突然撞击出灵感的火花,一种简单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冒了出来。他想,每当大雪过后,出动直升机沿积雪严重的电线飞行,依靠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即可将电线上的积雪迅速扇落。他马上提出用“直升机扇雪”的新设想,顿时又引起其他与会者的联想,有关用直升机扇雪的主意一下子又多了七八条。
会后,公司组织专家对设想进行分类论证。专家们认为设计专用清雪机,采用电热或电磁振荡等方法清除电线上的积雪,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研制费用大,周期长,一时难以见效。那种因“坐飞机扫雪”激发出来的几种设想,倒是一种大胆的新方案,如果可行,将是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好办法。
经过现场试验,发现用直升机扇雪真能奏效,一个久悬未决的难题,终于在头脑风暴会议中得到了巧妙的解决。
为了解决“清除”积雪问题,与会的10多名技术人员一共说出了90多条方案。在90多条方案中进行选择,选择的余地是很大的。如果只有一条或者几条方案,那选择的余地将会很窄,违背了最初头脑风暴的初衷。数量越多,可以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对于最后问题的解决是有好处的。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拥有近30万名员工,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是该公司总裁约翰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作为一名企业高层经理人才,对人的管理应该以思想教育取胜,因此,他于1989年创造了一个称之为“开动大家的脑筋”的活动。
最初开展这一活动时,100名由各个部门推选出来的代表分成若干小组,各自提出本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司高层经理在现场听取每个小组的汇报。根据规定要求,这些高层经理对小组提出的要求只能回答“YES”或“NO”,而得用“研究研究”、“以后再说”之类的话推诿或搪塞。结果,许多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在会上顺利解决或得到满意的答复。
“开动大家的脑筋”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例如,在通用公司飞机发动机修理厂的一次会上,各小组共提出建议108条,这些意见除了对生产本身外,还谈到了设计厂标和在厂里建小卖部等问题。员工的建议被采纳后,当年就为企业节省了20万美元。
“开动大家的脑筋”活动不仅给通用公司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赋予了员工一种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员工们说:“从前我们总觉得厂里想把我们赶出去,而现在我们是在为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出主意。”总裁约翰认为,这是一条摸清企业发展脉搏,培养未来经济人员最基本的好路子。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集体的智慧无穷尽,集体的大脑是智慧库、思想库。智慧的碰撞好比播种,它能萌发新的智慧。智慧的碰撞好比催化剂,它会引发大脑思维的连锁反应。一个智慧,可以引发一群智慧;一个小点子,可以收获一大堆智慧果。一阵朦胧的想法的激发,可能催生一项成功的发明和创造。
不可否认,下属在工作中常会有灵感突现,或产生一个绝妙的构思。这样的灵感和构思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领导对此却不可以忽视,更不能故意压制,用“不要胡思乱想!”这样的话打击下属。无论是谁都会有一种心理,就是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别人的耻笑,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子问题”。这样一来,你的下属下次再也不敢有创新的思想了,整个公司弥漫着一股保守的气氛,没有发明,没有创造,也没有生机!
所以,要发挥头脑风暴法则的作用,就要给下属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在这种没有批评与约束的场合下,人才能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宽容大度能够赢得下属的忠诚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想成为周围人的核心,把所有的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仅仅靠个人的能力或者魅力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在李开复刚加入微软时,有一位资深经理看到他的工作既受比尔·盖茨重视,又受员工和媒体瞩目,怕他抢了自己的风头,总是排挤他,不让他参与公司的项目,甚至李开复请他帮忙时,他也经常搪塞。但李开复认为他是个人才,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一时糊涂。所以,无论他怎么对李开复,李开复都会原谅他,尽量与他合作。项目完成后,李开复还在比尔·盖茨面前感谢他。
几年后,这位资深经理人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他的上司开始怀疑他的能力。当他的上司来征求李开复的意见时,李开复依然就事论事,坦诚地说他是一个可用之才,只是在与人合作的时候有些固执,应该再给他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