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雷锋·榜样的力量
5700400000007

第7章 在风浪中锻炼自己

望城县有条沩水河,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因为水灾频发,便有了“沩水河有鬼,落雨就涨水”的说法。这条河在夏季汛期时,经常发大水,给居住在沩水河两岸的人民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很多危害。

1957年秋末,正值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沩水河的治理也是迫在眉睫。10月25日,望城县成立了治理沩水河指挥部,两万民干部群众加入到了治理沩水河的第一线。

望城县委机关也有很多青壮年报名加入,雷锋是第一个报名,但却被拒绝了。雷锋不死心,第二、第三次的又去报名,说要离开机关单位,投身到第一线去,但仍然被拒绝了。理由就是他年龄在机关单位里最小,而且身体也很瘦弱,留在机关里会比较合适。

别人都在坝上的第一线吃苦受累,自己却要轻松自在地坐在机关屋檐下,雷锋怎么可能坐得住?他直接去找负责这件事的领导,并且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强壮”,经过一番软磨硬泡,他的热情终于打动了负责人,同意了他去第一线的要求,不过是去做赵阳城总指挥的通讯员。

刚刚开始的时候,雷锋还是不愿意,因为没有把他安排到挑土挖泥中去。但负责人说:“做总指挥的通讯员也是很辛苦的,而且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比挑土挖泥的贡献还大。”

雷锋一听这话,这才高高兴兴地去了指挥中心。

果然,做通讯员需要送信,而且是在河堤上送信,非常辛苦。阴冷的天气再加上连绵的雨季,雷锋走在河堤上时经常摔倒,衣服更是没有干的时候。原来,雷锋除了送信外,还会在送信的过程中主动检查工程质量,找出一些影响大堤安全的隐患,然后再向指挥部汇报,指挥部再赶快组织处理。

因此,雷锋又被称为“编外质检员”,受到了指挥部的表扬。

做完这些雷锋还是不满足,更不会去休息,他会挽起裤腿,卷着袖子去堤上挑泥运土,一刻也不闲着。

恶劣的环境、超大的工作强度,让很多人都疲惫不堪。为此,雷锋一边干活一边还会唱歌或朗诵诗歌给大家听。

在他的带动下,很多人都忘记了艰苦,埋头苦干。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大家都休息了,可雷锋又要求留在指挥部里守夜,因为他想,指挥部是整个工地的中心,如果大家都去睡觉了,有紧急电话怎么办?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忘记了疲劳。

果然,在一个深夜,倾盆大雨让沩水河越涨越高,堆积在堤上的器材,随时就有被洪水吞没的危险。雷锋得知这个情况后,急忙向指挥部汇报,然后马不停蹄地和大家一起同洪水做斗争,抢运器材。

经过一番辛苦,在把器材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后,雷锋这才长吁了一口气。在场的人都赞扬他机灵勇敢,雷锋却笑着说:“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努力,还需要在风浪中锻炼自己!”

治理沩水河的工程顺利竣工,在评功大会上,艰苦耐劳,任劳任怨的雷锋又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了治沩工地的“劳动模范”。

1958年的春天,望城县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在一望无际的团山湖上建农场,让荒芜的湖地变成粮仓。

这可是建设家乡,改造家乡的又一个宏伟工程,雷锋和望城县的每一个人都欢欣鼓舞。然而,面对这么大的工程建设,没有机械化的工具肯定不行,所以县里决定买一台拖拉机。那时候,资金紧缺,县里根本不可能拿出这笔钱来。

经过几次开会商量,团委号召机关干部和团员们捐款。每到捐款时都会冲到第一的雷锋这次也不例外,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原本准备买被子的钱都掏了出来,连同自己一年多的积蓄一起捐了出来。

“你可以少捐一点,被子还是要买的,你看你那被子烂得都没办法盖了。”有同事对他说。

“没事,被子凑合一下就行了,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雷锋笑着说。

他拿着全部的积蓄————20元,对团支部书记说:“这是每月党给我发的钱,我不舍得花一分一厘,现在全部捐给农场买拖拉机吧!”

团支部书记看着那堆钱,感动得半晌没说话。

20元对当时来说,已经算是笔大钱了,而且这个数字也是全县青少年捐款中最多的一个。

共青团望城县委专门为他发了一个纪念证,上面写着:“雷锋向志,为建立望城青少年拖拉机站积极地开展了增产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热情地捐献人民币二十元整,特发此证,以资纪念。”

雷锋捐款20元的事被张书记知道后,既高兴又心疼雷锋,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你把钱全部捐出去了,自己需要的时候怎么办?”

雷锋毫不犹豫地说:“国家急需,比我个人需更重要!”

张书记看着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呀!你的这个模范带头作用带得好!值得表扬!”

雷锋不好意思地笑了,谦虚地说:“我和刘胡兰、董存瑞他们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的!”

张书记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几天后,张书记又找他,说是考虑到他的一贯表现,县委决定派他去团山湖国有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

“是让我开拖拉机?”

雷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张书记点了点头,看着他说:“这个责任可是非常重大的!任务非常艰巨,能完成吗?”

“能!能完成!一定能完成!”雷锋大声说,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那时候,拖拉机是农业机械的向征,驾驶拖拉机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工作。

这天晚上,雷锋辗转反侧,他的脑海里不停浮现出自己驾驶着“铁牛”,奔驰在广阔田野上,耕耘着肥沃土地的画面。

1958年春天,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雷锋以未来拖拉机手的身份,去了团山湖报道。一路上,到处一片生机勃勃。花儿开了,树儿也绿了,燕子也从南方飞来了,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雷锋像个孩子一样,伸开双臂,在田野上奔跑着,拥抱这秀丽的景色。

到了团山湖后,当他看到崭新的拖拉机时,顿时热血沸腾。他一跃跳上拖拉机,坐在高高的驾驶座上,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他摸着方向盘,想起了从苏联电影里看到的那些年轻拖拉机手。那时候,他只是很羡慕地对伙伴说:“这‘铁牛’可真大呀,干农活也不懒。要是我们国家也有就好了。”

雷锋从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他也能驾驶着“铁牛”,为我们的四化建设做贡献。然而,想要学会驾驶“铁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虽然在跟着驾驶员师傅学的时候,他在很认真地听、看、想。甚至把操作方法、拖拉机各个部件的名称都详详细细地记在了本子上,并背得滚瓜烂熟,但当真正让他握着方向盘驾驶时,他还是紧张万分。

“这要是发动不起来怎么办?发动起来了,如果掌握不住方向盘怎么办?要什么时候拐弯?刹车能刹住吗?”雷锋越想越紧张,头也在嗡嗡作响。瞬间,额头、身上全是汗,手脚也开始颤抖起来。

“小雷,别紧张!这‘铁牛’不可怕,还没真牛可怕呢,勇敢一些!”师傅用开玩笑的方式,让雷锋放松心情。

雷锋长长吁了一口气,他停了一下,抑制住紧张的心情,把手稳稳地放在方向盘上。

“不用怕,就用平时学的做就行了,而且我就在你身边你还怕什么?”师傅再次给他吃了定心丸。

雷锋紧张的心情没有了,他加大油门,推了一下离合器,拖拉机轰隆隆地跑了起来。

“跑起来了,跑起来了!”雷锋高兴地大叫。

“稳住!稳住!”师傅在旁边叫他。

雷锋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才刚刚开始。果然,拖拉机是跑起来了,但却跑得歪歪扭扭,一点都不听他的使唤。就像那不听话的“倔牛”一样,你让它往西,它偏要往东。雷锋又着急起来,额头上的汗又冒了出来。

“不要着急,慢慢来,慢慢来!”师傅又在旁边提醒他。

雷锋这才又稳住心情,听着师傅的指导开着,这头“倔铁牛”真得服帖起来,雷锋也能完全掌控它了。

此后,雷锋成了一名真正的望城县团山湖农场的优秀拖拉机手,真得就像他想象的那样,每天驾驶着“铁牛”,驰骋在广阔的田野。为此,他还写对这段经历下了这样的诗句:

南来的燕子啊!

你可不用惊呆。

不是晴天里响起春雷,

而是拖拉机在隆隆地开。

……

红旗插在社会主义的农场,

到处是谷满仓,鱼满舱,

祖国又添了一个“鱼米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