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鬼谷子学处世跟菜根谭学修身
5700600000019

第19章 言辞讲究分寸,行动不能放肆(2)

在生活中,把得意之事看淡点,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坦然地面对失意,当厄运突然来临时,就能有勇气去战胜它。将失意之事看开,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地面对新的人生,一切从头开始,或许会有更好的结局。得而不喜,失而不悲,这是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内心的坦然。

不议人短,不发人隐私

每个人都会有短处、隐私,这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的不堪回首的经历。交往中,切不可拿对方的缺陷来开玩笑,因为对任何人来说,击中痛处,都会引起别人的不快,甚至使他们做出过激行为。不揭人短、不暴露人隐私,这不仅是一种公德,也是一种修养。

《菜根谭》上有这样一句话:“不揭人短处,不发人隐私,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意思是,不要随便触及他人的短处,不要揭发他人生活中的隐私,这样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意外的灾祸。

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都极为敏感。如果在交谈中不了解、不尊重对方,有意无意触动了一些缺憾、隐私、伤疤之类,轻则会使交谈话不投机,不欢而散;重则会令对方动怒变脸,甚至招致祸患。

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当过红巾军,被官家称作“红巾贼”。所以,朱元璋对“贼”字和与“贼”同音的“则”字最敏感,也最忌讳。一次,大臣赵伯宁的一篇文章中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话。这本来是吹捧朱元璋的谄词,无非说他可做后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对“则”字过敏,见到“则”字,便以为别人在骂他为“贼”,于是竟把此人杀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有些过于敏感,但是它所留下的教训却是深远的。

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管这些秘密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人们都把它深深地隐藏起来。如果你知道别人的隐秘,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即刻把它全部忘记。因为贸然揭开他人的隐私,很可能会触痛他人的心灵,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传说清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了奇症,两江总督推荐了一位江南名医进京医诊。这位名医寻思着:“京城名医有的是,慈禧所患之病恐怕非同寻常,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我得小心应付才是。”

进京后,这位名医先通过关系从宫中服侍太后的太监那儿偷偷了解到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经过细细分析后,发现慈禧太后之病是小产的后遗症。这一分析,使他大吃一惊,要知道,慈禧已寡居多年,如何能小产?后来他想了一个计策……

第二天,这位名医在太监的带领下,走进了皇宫。看见里面已经有四五个各地的名医,在为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他们又各自开方立案。轮到了他,因为他心中对太后的病已经有数,诊切之后,他在立案上只字未敢提及产妇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诊治,而在药方上声东击西,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药。

西太后本来就对医药有所了解,见了这位名医的方案,甚合心意。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既能治好病,又可塞口遮私丑。这位江南名医的药方完全符合了这些要求,而另几位名医虽然切中了病机,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不合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这位江南名医开出的药,奇病渐愈,慢慢康复。自此以后,她对江南名医十分器重,给了他许多名利上的好处。而他也深缄其口,从未把这个秘密透露给他人。

人们之所以有忌讳,讨厌别人揭自己的短处及隐私,说到底是自尊心问题,觉得脸面上过不去。所以,你如果想获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触动他们的忌讳之处。有时,你随口谈一点什么事,也很可能被视为对他的挖苦和讽刺。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之点,同时也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之点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以至于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那么,该怎样避讳呢?

要深入了解你所交往的对象,无论优缺点,或是长短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谨慎地避开对方的忌讳之物,以免触痛对方。有时无法避开交谈对象的忌讳之物,则不妨以婉词相代,尽量不使人过于难堪。例如,小李因择偶屡屡受挫而灰心丧气,而你有意为他牵线搭桥。“假如您对个人问题还没有考虑成熟,我愿意提供一位较合适的人选,您意下如何?”这样以婉词相代,给对方有“主动权在我手中”之感,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有关介绍对象的交谈就能顺利进行。

在别人面前不妨多说些好听话,尤其是当着那些有短处的人,更要专门找“长话”来说,毫不吝啬地赞扬对方的长处和优点。这样,谈话才会投机,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与人相处时,必须对别人予以尊重,不去谈论他人的短处,也不去碰触他人的隐私。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知错认错改错,则德进

人无完人,没有人会不犯错,可怕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怕知错不肯改过。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不是我的错”之类的话,我们甚至会看到一些人以抵赖、狡辩等方式推卸责任,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寻找借口。这些都折射出其担当意识的缺乏。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认错,而不是去为自己辩护和开脱。

《菜根谭》中说:“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意思是,要求自己要严格,应在自己无过错时,设法找出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承认错误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愿意承认错误的人终究很少。心理学家高伯特说:“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事情上才象征性地认错。”这话虽然说来不胜幽默,但到底是事实。许多人是明知有错而不愿承认错误,因为他们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面对指责,他们在竭力地辩解,而这些辩解反过来又加深了自以为是,最终让人一事无成。

我们难免会犯错误,如果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想必已尽人皆知,你的狡辩只能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不认错和狡辩对自己的形象有强大的破坏性,因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又多么狡猾,你的逃避错误换得的必是“敢做不敢当”之类的评语。之后,别人不敢信任你,于是抵制你,拒绝和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担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会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结果是弊大于利。

那么诚实认错呢?也许有人会说,诚实认错,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价,独吞苦果吗?有时候碰到没有度量的人,的确会如此,但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高抬贵手”的,他们会想:人家都认错了,还要怎么样?事实上,能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往往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学生时代,曾因欺骗而被哈佛大学清退。当年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抓到了他的这一把柄。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淡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这一错误,他说:“这件事我做错了,我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感到很抱歉,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肯尼迪这么说,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谁还会跟他没完没了呢?

其实如果能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再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能加深别人对你的良好印象,从而很痛快地原谅你的错误。

萨克是一家商贸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在他任职期间,曾犯了一个错误,他没经过仔细调查研究,就批复了一个职员为某公司生产3万件产品的报告。等产品生产出来准备报关时,公司才知道那个职员早已跳槽了,那批货到了站,自然也收不到货款。

萨克一时想不出补救对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焦虑不安。这时老板走了进来,他的脸色非常难看,还没等老板开口质问,萨克就立刻坦诚地向他讲述了一切,并主动认错:“这是我的失误,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挽回损失。”

老板被萨克的坦诚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打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拨出一笔款让他外出考察一番。经过努力,萨克联系到了另一家客户。一个月后,这批货以比上次还高的价格转让了出去,萨克的行为得到了老板的嘉奖。

主动承认错误,本身就表现了你的勇气与担当。对于自己的缺陷或者不足之处,首先就让对方了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更能赢得对方的好感与信任。戴尔·卡耐基这样说过:“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更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所以,当我们有理的时候,我们就要试着温和地使对方同意我们的看法;而当我们错了,就要迅速而诚恳地承认,因为敢于认错,会给人以谦恭有礼、勇于负责任的好印象,收获也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

欲望为内贼,自律之人获天佑

我们之所以会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归结起来,大多是因为自制力薄弱,抵挡不住诱惑,因此做了不该做的事。要想让自己不后悔,应培养坚定的自制力,首先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制力的重要,然后自觉培养。

《菜根谭》中说:“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意思是,每个人的欲望冲动,每个人的意识行为,都属于内在的敌人。只要自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规则范围内行事,所有内外的敌人都会变成自己修身养性的帮手。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很多利欲诱惑。你如果一步不慎,就会被那些诱惑断送前程,甚至性命。其实,在很多时候导致人犯下错误的,不单是外界的诱惑太大,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欲念太强,理智屈就于本能的冲动。因此,我们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抛弃那些不良的欲念,这样能够增强自身的理智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在21岁时就成为了百万富翁,他一生在石油和其他有关投资中积累了20亿到4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盖蒂的巨额财产与他个人极强的自律能力是分不开的,有这样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有段时间,保罗·盖蒂吸烟吸得很凶。有一天,他度假时在一个小城的旅馆过夜。清晨两点钟,盖蒂醒来,他想抽一根烟。不料烟盒里头却是空的。这时候,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关门了,他得到香烟的唯一希望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

越是没有烟,想抽的欲望就越大。盖蒂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他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不多会儿,盖蒂下定了决心,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脱下衣服换上睡衣回到了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从此以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碰过香烟,而他事业越做越大,成为世界顶尖富豪之一。

自律具有强大的力量,自律能促使人步步高升,也是个人能力得以卓有成效地维持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坚定的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要自律。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地进行自我挑战,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

《菜根谭》中说:“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意思是,在欲望方面,不要放纵自己去尝试,如果一旦放纵自己的话,就会掉入万丈深渊不能自拔。平日收敛自己的欲念,是一件既困难而又必须做到的事情,放纵自己的欲望犹如引火烧身。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要有自我克制的勇气,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怠惰。

1921年,西点军校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对一个叫布鲁克斯的女人一见钟情。麦克阿瑟十分爱布鲁克斯,所以他很快便和她结婚了。可是,布鲁克斯习惯了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她很快对军旅生活感到厌倦,她希望自己的丈夫退出军界,去做生意。她说:“你如此聪明,不应该在戎马生涯中浪费了自己的光阴,应该去赚钱。”

尽管麦克阿瑟非常宠爱自己的妻子,然而,当他的妻子提出让他离开军界的要求,他断然拒绝了。”经过慎重考虑,1929年,麦克阿瑟和布鲁克斯正式离婚。

能驾驭自己的感情,才能真正驾驭自己。人是有理性的,人的行动不仅受到情感的支配,而且要受理性的控制,学会自律,明智取舍,不但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生活的愉悦。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可”、“否”的观念。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以这个标准为参考,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自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你的人格和智慧也会因此变得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