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鬼谷子学处世跟菜根谭学修身
5700600000020

第20章 保持自知之明, 弃非分之想(1)

过分的贪爱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过多的拥有必然导致失去更多。利害得失是相互转化的,今日的得也许就是明天的失,最大的好处也许是最深的陷阱。欲望太强烈,内心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以至于活得疲惫不堪。所以,我们应该用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平息非妄之心,幸福也就会悄然而至。

明机巧而不用,可谓真功夫

我们周围总是存在着一些世故的人。他们爱玩弄权术,投机取巧,浑身散发着世俗气。世故者一向采取滑头主义和混世主义态度。他们和人可以谈天说地,但只是摆现象,不下结论;遇到原则问题需要辨明时,则尽说些模棱两可、怎么说都有理的话。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异化,不知不觉地变得世故起来,但如果身处期间,却能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这可谓真功夫。

《菜根谭》中说:“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意思是,对于投机取巧或玩弄权术,不知道的人固然是清高的,但知道了却不去用它的人无疑是最高尚的。做人明机巧而不用,即为成熟。世故是一种“病”态,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势力,而成熟则是长期修炼的结果,是一种人生独特的美。

一个成熟的人懂得换位思考,乐于退让,遇到一切不顺心的事、讨厌的人,都能从容应对不伤和气又不失立场。成熟的人,不怨天尤人,不媚俗媚上,不人云亦云;做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处世不卑不亢,淡定自若。成熟者遇事头脑冷静,坚持原则,有主见,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成熟者对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作敢当,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

杨澜在应试《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时候,还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四年级的学生。当杨澜接受面试的时候,主持面试的老师说,她觉得自己理想中的主持人应该纯情一点。杨澜虽然也有一点认同,但是并没有别扭地配合老师,刻意使自己更“纯情”。她在简单介绍完自己之后,直言不讳地对主考老师谈了自己对主持人的看法:“电视台为什么一找主持人,就要纯情型的?我们缺少的是干练的职业女性形象。”

此后,杨澜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复试。末了,主持面试的一方,对她的综合表现评价最高,却嫌她不够漂亮。当杨澜和另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成为最后的竞争者时,她全部的倔犟都被激发出来了:“即使今天你们不选我,我也要证明我的素质。”

在最后的面试中,杨澜是这样开始的:“我认为主持人的首要标准不应是容貌,而是要看他是不是有强烈的和观众沟通的愿望。我希望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我特别喜欢旅游。喜欢和大自然相亲相近,我要把这些快乐的感受讲给观众听……父母给我起名‘澜’,就是祝愿我能有海一样开阔的胸襟,自强、自立,做有主见的女孩子,我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杨澜的见解准确到位,显示出她是有热情、有主见的人,把现场的人说服了。主考老师后来对杨澜说,我当时并没有觉得你很漂亮,但你的话说明你是有思想的,不是那种“花瓶”式的人,而是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优秀女性。就这样,杨澜顺利地通过了面试。

后来,杨澜主持“正大综艺”果真本色而自然,既没有刻意表现自己的文化素养;也没刻意去表现清纯,但她把一个青春型的知识女性的风采展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可以从杨澜的经历中得知:成熟的人懂得保持本色不做作。任何时髦的包装,种种外在的东西都有贬值的时候,但内涵和学识是永远保值的,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最容易获得成功。人须保持本色,不必矫揉造作、处处迎合,这样才更容易赢得他人的认可。

如果一味追求世故圆滑,逢场作戏,势必会钻进自己的圈套,后悔往往来不及。生活历练中,我们应让自己有一双会分辨真善美的眼睛,并坚持自己应该坚持的东西,不媚俗、不盲从。

《菜根谭》告诫我们:“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意思是,做人与其精明老练,深谙人情世故,不如淳朴天真,做个诚恳正直的人;与其处处谨小慎微受局限,不如坦荡磊落地行事。只有保持自己真诚的底色,才能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拥有一颗不会随波逐流的心,才能守住自己内心的坚守。

我们为人应有所坚持,行事要坦荡,深谙现实的微妙却不为之流逝自己内心真诚的东西,即明了世俗却不会融入世俗。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真诚,依然热情……要想心安理得地长存于世,就得要明机巧而不用,知世故而不世故。

消除妄心,幸福自然多

人不能快乐,是因为物欲太盛。在物质极度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里,时尚名牌满天飞,美女香车招摇过,我们心中的欲望,常被挑逗得像是看见红色斗篷的斗牛。他人暴富的经历,更让我们血脉贲张,跃跃欲试;更不能忍受的是别墅洋房的诱惑……因此,太多的时候,我们会被世上的金钱、名利、物质所迷惑,心中只想得到,只想将喜欢的统统掠为己有,而不想放弃分毫。

《菜根谭》告诉我们:“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意思是,人的欲望过强,能使内心掀起汹涌的波涛,即使住进深山老林也无法平静。欲望太强烈,心中就会充满矛盾、忧愁、不安,心灵上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以至于活得很累。当我们贪婪不知足时,是得不到幸福的。

两千多年前,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婪自私的弱点,通过对名誉、财富、得失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得出一个结论:过分的贪爱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过多的拥有必然导致失去更多。欲望无度的人无法获得平静的人生,他们只会陷在欲求不得的痛苦里,陷在不择手段带来的恐惧中。而幸福的人生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拥有多高的地位,只在于将欲望减至最少。

同是两千年前,古希腊着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这样的话:“幸福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要。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苏格拉底之所以会说出这番话,是因为在这之前,几位学生曾想方设法地劝他到热闹的集市去闲逛。苏格拉底起初不愿意去,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劝他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什么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大有收获的。”苏格拉底寻思片刻,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集市上看一看。

苏格拉底从集市回来,刚一走进课堂,立刻被学生们包围住了,他们好奇地问苏格拉底去集市有什么收获。苏格拉底看着学生们,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苏格拉底选择了在我们看来最差的生活:冬天还穿着短衫,从不穿鞋。食物是最差的,房屋是简陋的。但是在他看来,这已经足够了,他在锻炼自己做到需求最少,而在最少的需求中得到最大的满足——这使他时刻都活在幸福之中。这就是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只有需求最少,才更容易得到幸福。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拼命地追逐、抢夺、索取,却不知,当你费尽心机地得到了这个,消除了一个烦恼,很快你又会开始惦记上了那个,你就又会有新的烦恼。如此反复纠缠,身心难安。追求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清人朱焘在《北窗呓语》中写道:“人有妄想,则睡卧不宁;人有奇想,则起坐不定;人有贪想,则闻见皆非;人有疑想,则疑虑必大。”这里所说的妄想、奇想、贪想、疑想,都是脱离现实的非分之想,都是直接危害心理健康的多余,应该舍弃。我们如果想要活得轻松、潇洒、快乐、健康,就要善于放弃生命中的多余。

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成龙在拍《我是谁》这部大片时,拍电影的场地是从贫穷的非洲到繁华的都市,该片拍完后,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成龙深有感触地说:“在非洲,人们很容易满足,有面包能吃饱肚子,那就是幸福的一天。可是,繁华都市里的人,不用担心三餐,却有着很多的烦恼,他们总是在追求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追求的东西往往是自己并不需要的。所以,应设法降低自己的欲望,调节心理。《菜根谭》中说:“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意思是,行动时候的念头想法,预先在安静里周密操作把持,非妄之心自然会止息。

平息非妄之心,使自己能够平静地对待目标,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负担,幸福也就会悄然而至。

非分收获,即人世机阱

目前社会上骗子众多,伎俩繁杂。纵观种种骗术,大多是利用人性中贪图非分之财的弱点来行骗的。一旦你有所企图,他们就会抓住你的贪欲,让你主动跳进他们事先设计好的陷阱。

对此,《菜根谭》一针见血地指出:“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耳,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意思是,不该自己享受的福分、从天而降的意外之财,即使不是上天故意诱惑你的钓饵,也肯定是人间歹徒用来诈骗你的机关陷阱。人们如果不在这些地方睁大眼睛,就很难逃过这些诈术圈套,很少有人不上当受骗的。

面对飞来的横财,平白的赠送,一定要冷静处理,不可贪一时之小利而上当受骗丢了更多的钱财,不可贪图一时之享乐而使自己身败名裂。无故让你得,就是有意让你失,这样的人不是利用你,就是欺骗你。

梅里特兄弟从德国移民后定居在美国密沙比。后来,他们意外地发现,密沙比有丰富的铁矿。于是,兄弟俩秘密行动,用多年辛苦工作积攒下来的一笔钱大量收购地产,顺利地成立了铁矿公司。

其实,洛克菲勒也早有成立铁矿的想法,可当他准备动手时,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已经开始经营运转。于是,他决心设法得到这个铁矿。

1837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的旋涡之中。兄弟俩愁眉不展。此时,本地的一个牧师来到他们家。在闲聊中,梅里特兄弟不自觉地谈到了现在的经济危机,并对牧师说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资金周转不灵。

这位“热心”的牧师说:“你们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我是可以帮你们一把的啊!”兄弟俩听了这话不禁喜出望外,对牧师说:“您有何高见?”牧师说:“我有一个朋友,看在我的面上,他可以支援你们需要的周转资金。你们要多少钱?”梅里特说:“42万元。”牧师很快就写了封借42万元的介绍信。兄弟俩问:“那么利息怎么计算呢?”牧师大方地说:“我怎能要你们的利息呢?这样吧,比银行利率低2厘。”

兄弟俩简直不能相信,这样的好事降临在他们头上。牧师拿出笔墨立了一张借款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没有什么遗漏后,便在字据上高兴地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