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鬼谷子学处世跟菜根谭学修身
5700600000029

第29章 生活舒适而不奢靡,作风俭朴而不吝(2)

爱琳·詹姆丝说:“我们的生活已经变得太复杂了。习惯驱使我们去做所有这些日常琐事。我们总是担心如果我们不去做,就会失去什么东西。我最后总算明白过来,是的,也许我的确会失去什么东西,但是这没什么不好,我还好好地活着。还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活得更潇洒了,因为我再也用不着总是试图去做所有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生活越丰富越好。的确,丰富是一种美,而简单则是另一种美。简单绝对不是单调,无为和空虚,而是摒弃复杂,还原生活本质。俗话说“大道至简”,意思是“越是有用的就越是简单的”。古往今来,那些真正健康长寿的人,那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生活俭朴,思想单一。在世人眼里,他们看起来也许并不怎么聪明,甚至有些“傻”。但实际上他们是大智若愚,自觉淘汰了对他们来说多余的东西罢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它的作者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而在现实生活中,塞林格却深居简出,简单生活。

塞林格退隐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在河边小山附近买了90多英亩土地,在山顶筑起一座小屋,周围种上许多树木,外面拦上六英尺半高的铁丝网,网上还装有警报器。他住所简陋、穿着简单、吃饭随便。他每天8点半带着饭盒入内写作,下午5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不准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电话联系。

他偶尔去小镇购买书刊,如果有人认出他,他马上拔腿就跑。他不喜欢过多的社交,有人登门造访,得先递上信件或便条;如果来访者是生客,就拒之门外。他更不喜欢自造舆论,成名后,只回答过一个记者的问题,那是一个16岁的女中学生,为给校刊写稿特地去找他的。

塞林格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他在享受唾手可得时,却与之远离,自觉地坚守自己的人生方向。正是这种视创造为生命、鄙视享乐的性格使塞林格的作品保持了持久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哪怕是一个短篇,一经发表,马上就会引起轰动。

简单生活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智者的简单,并非因为贫乏或缺少内容,而是繁华过后的一种觉醒,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在有限的人生中,我们不可能做得太多,所以只能有方向地去努力。人生就是这样,要想有所作为,健康有力地向前走,就不能背负太多无用的东西,要学会简单。

健康的人生一定是一个去繁就简的人生。简单能为人创造一个轻松而又自由的空间,使心灵得到充实。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而快乐才是使人不断走向高处的动力。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生活中,所谓幸福的人,是对现实生活感到满足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与此相反的人。每个人的满足与不满足,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差异,幸福与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却会相当巨大。

《菜根谭》中说:“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意思是,世间处处都有一种真正的情趣,高楼大厦和草蓬茅屋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生是否真正幸福只在一念之间。一个人知足常乐或心地善良,即使处茅屋也如同天堂一样。

生活中有两种人,虽然他们具有相同的财富,同样健康的体格和舒适的生活,一种人可能是幸福的,另一种人则可能是苦恼的。幸福的人总是对经历过的感到满足,如愉快地与他人相处,共品美味、共赏美景等,他们在享受生活;而苦恼的人总觉得生活处处不如意,而难有愉快的心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满足。叔本华说:“我们很少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却总是想自己缺失的。这种倾向实在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幸的事之一。”

小安从职业院校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做职员,但是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常常羡慕那些住豪宅、乘名车的人,哀叹自己命运的不幸,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自己昔日的同学。同学羡慕地对他说:“你的工作不错,企业效益也挺好。我名牌大学毕业后,竟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小安无奈地说自己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同学劝慰他说:“你总算还有工作,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要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小安反复寻思后,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并没那么糟,之所以有太多的埋怨和不满,是因为自己太不知足。从那以后,小安豁然开朗,不再一味发牢骚,工作也变得积极努力。两年之后,他被提升为业务经理。所以说,幸福不在于抱怨现实,而在于积极进取和珍惜拥有。

其实,不管遭遇到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拥有知足的心态,快乐地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不懂得知足的人,只会拼命地到处索取,他们不但最终达不到目标,反而每天都陷于苦恼之中;而懂得知足的人,就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他们每天都会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

一天,苏格拉底邀请了一些人来家里吃饭,他的妻子因饭菜简陋而感到羞愧,自责不已。苏格拉底劝慰她说:“不必担心,如果他们是具有智慧的,那么他们都会明白也都能忍受;如果他们是没有智慧的,那我们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苏格拉底认为,肚子饱的时候,吃山珍海味也不会觉得鲜美;而当饥饿的时候,任何食物都是再好不过的。所以,苏格拉底总是不饿时不吃、不渴时不喝。他将食欲当成了最好的调味品,因此,任何一种饮料都合他的口味,任何一种食物他都吃得津津有味。

这就是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只有计较得最少,才能得到最多的快乐。

需求少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快乐。其实快乐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需要去感知的。满足于现实中的生活,那么就会觉得快乐。如果每天都被欲望驱使,那就永远不会感知到就在身边的快乐,那么他也就不会快乐。同样一种生活,有人感到幸福,有的人却不能,这的确发人深省。

快乐不是因为我们得到了什么才会出现,而是我们选择了快乐,才会得到想要的东西。曾是大陆首富的刘永好说得好:“拥有亿万财富的喜悦,与农民种红薯丰收的喜悦,在内心的感受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放弃那些不必要也无意义的忧虑,不需要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因为我们还有选择快乐的权利。

人应“知足常乐”。这不是要人不求进取,而是乐观地看待现状或环境,保持良好心态。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曾这样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懂得“知足”,所以能成为真正的赢家。知足常乐的秘诀是:懂得如何享用自己所拥有的,并割舍不实际的欲念。珍惜拥有,坦然地对待人生的遗憾和挫折,将所面临的一切都视作生活的别样恩赐,衷心地说:“活着真好,我要珍惜生活!”于是,一种充实感、幸福感就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平淡是真,安于平淡是福

幸福和平淡,平淡与从容,从来都在一起。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

《菜根谭》中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意思是,浓酒,肥肉,辛辣、甘甜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实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清淡食物;特立独行,超凡脱俗的人,并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有德行的人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一样。

像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之类,固然都是美味可口的佳肴,但时间久了就会让人觉得难以下咽,而人们百吃不厌的还是粗茶淡饭。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做一个平凡的人,是修身养性的关键,以平常心做事,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儿,都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这样就能做好。反之,过于兴奋,高度紧张,把一切得失看得过重,怕输掉会栽面子,坏了名声,以至于心理失衡,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该赢的,也会输。

其实,“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处理事情的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常态”。说到底,平常心不过是“不贪、知足、无为、不争”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保持平常心不是消极地让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是希望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进入一种更高的哲学层次。真正领悟平常心的意义,并以此为人生准则,能从中获取无限的欢乐与满足。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新人口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6亿人口正好,不能太多,太多则森林不够,土地不够,水资源也不够,粮食也不够。观点虽然正确,结果却挨了批判,教育部长之职被撤,北大校长之职被撤,人大、政协的职位也纷纷被撤。这么大打击,一般人肯定气得要命。可当他的儿子将被革职一事告诉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回家后写了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

数十年后拨乱反正,仍是他儿子告诉他被平反的喜讯,他也只是轻轻地“噢”了一声。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跃然纸上,之所以能这样,只因拥有一颗平常心!

如果我们都能学会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是积极人生,平常心更是一种境界。

学贯中西的着名学者钱钟书,为人低调,从来都拒绝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介的采访。一天,有位外国记者要到中国拜访他,钱钟书拒绝说:“你知道有只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要见一见那只下蛋的鸡呢?”不为名累,宠辱不惊,永远保持着常人的本色,这是一代名人的活法,也是平常心的体现。

是的,许多东西我们不必太看重,保持一份平常心,才会不失做人的本色,才会让人生更加真实、从容。秋凌小时候,她家的院子里曾栽着一棵无花果。有一年春天,秋凌奇怪地问母亲:“无花果真的不开花吗?”母亲笑着说:“它们的花是开在果里面的。”从那时候起,秋凌就逐渐悟出来,“开在果里的花”就是一个精妙的做人之道。安于平淡,少一些炫耀与华丽,多一些谦逊和努力;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的价值,那么,我们的人生终会有丰硕的收获。

平常心虽好,做起来很难,贵在守恒。以我们自身的体验为例:当送别离世的人之后,许多人在一刹那之间感到心里空荡荡的,觉得争名夺利实在太没意思。可过不了几天,当重新融入世俗生活中时,这些人完全忘却了曾经的感慨,依然乐此不疲地周旋于名利场,有的还会变得异常“奋进”。保持平常心,真的就这么难吗?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具备平常心。保持“平常心”,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训练和培养的结果。想成为一个具有平常心的人,既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又要有睿智的理性思考。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贪欲和争斗,对于一个拥有平常心的人来说,是正确而明智的抉择。

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诱惑,如果能培养出平常心,那么终生都将受益无穷。用一颗平淡的心看世界,你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生活是那么绚丽多彩。当你拥有了一颗平常心,你就拥有了宁静、淡泊、从容和美好。